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锡伯族西迁改写和创造了锡伯族的历史,对锡伯族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迁的壮举不仅锻炼了锡伯族坚忍不拔的民族气质,也给锡伯族的历史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涵,而西北边陲独特的地理环境、民族环境又使西迁新疆的锡伯族不仅保存了本民族的文化遗产,还在与兄弟民族的交往、交流中,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因子,对本民族的文化作出了贡献。本文拟就锡伯族西迁对锡伯族文化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何钧佑锡伯族长篇口承叙事是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锡伯族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其文本中呈现出浓郁的山林文化特征。动物崇拜现象是山林文化的核心表征,何钧佑长篇口承叙事中所展现的锡伯族动物崇拜古老而神秘,既有对山林动物的文化认知,也有独具特色的叙事模式,兼有原始性与宗教性,是研究锡伯族民族心理和族群发展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3.
锡伯族是我国北方不断迁徙的少数民族之一,四次历史大迁徙不仅是改写民族历史的壮举,更伴随着锡伯族文化的迁移和改变.200多年后的今天,迁徙的锡伯族与留守东北的锡伯族繁衍发展,形成了"和而不同"的锡伯族文化.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来思考、探讨"四次迁徙"对锡伯族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禁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某些民族禁忌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时至今天,保留下来的禁忌仍然对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大.本文专门对锡伯族禁忌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锡伯族禁忌的由来和表现;详细分析了锡伯族禁忌对道德风气的净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谐社会建立的积极作用;明确指出某些锡伯族禁忌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锡伯族的萨满教神界、萨满和萨满神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锡伯族的萨满教神界、萨满和萨满神歌忠录,佟中明锡伯族是我国阿尔泰语系民族之一。千百年来,萨滴教作为锡伯族的一种原始世界观、生活方式和与自然界相适应的文化,在民间广泛相传,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聚居新疆察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民间仍流行...  相似文献   

6.
粟丹 《民族论坛》2010,(9):38-39
酒在民族地区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纠纷解决过程中使用的酒被称为"和解酒"。"和解酒"反映了民族同胞的特殊文化心理,这种心理主要来源于苗侗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原始宗教观念、尊老尚古观念与和谐观念。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的社会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锡伯族作为我国民族中的一份子,其民间的西迁节更是美好的象征,历年的沈阳锡伯族都会开展西迁节民俗文化活动,真真切切地起到了传承我国民俗文化的目的,于此同时,沈阳政府对此的关注度也非常高。而沈阳作为锡伯族的重要据点,无论是新疆维吾尔族还是其他民族,都开始载歌载舞起来,在数名锡伯族青年悲壮音乐的衬托下,重现了壮观的西迁情景。对此,笔者简要从沈阳锡伯族西迁节民族文化传承角度来分析了艺术活动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8.
锡伯族自古便有说书讲古的传统,由辽沈地区锡伯族老人何钧佑家族传承数代保存至今,讲述锡伯族先民鲜卑人的部落生活及英雄业绩的多部长篇口头叙事,堪称我国北方民族口承文学中的珍品,是锡伯族的活态史诗.当代关于锡伯族文化的这一重要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2004年6月5日,由沈阳市民委和辽宁省民族研究所共同组织的“全国少数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研讨会”在沈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各个民族的4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着少数民族的爱国主义主题展开了讨论。沈阳市委、市民委有关领导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对于锡伯族西迁的原因,史界有着不同的猜测和说法。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研究员安振泰从历史描述和文献句稽两方面,以翔实的史料指出:锡伯族西迁是伟大的爱国之举而非“分而治之”之说,锡伯族人应该对祖先的西迁表示自豪。研讨会上,辽宁省民族研究所的何晓芳研究员认为:恰逢锡伯族西迁240周年…  相似文献   

10.
三月六日,由辽宁省民委主持召开的首次锡伯族文史资料、文化古籍编辑整理工作讨论会在沈阳举行。应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北京、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六个省、市、自治区研究锡伯族的专家、学者及锡伯族各界代表60余人。文化部民族文化司司长关鹤童(满族)、北京民族出版社社长德林(锡伯族)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锡伯族族源、族称 ,历来为各民族学者与史家所重视 ,观点也不相异同。本文从地名信息的活化石角度探讨了锡伯族名称的语源。认为锡伯族称其语源即蒙古语之“锡窝尔” ,其语义亦即“森林”  相似文献   

12.
民族识别工作中以客观的民族文化特征作为民族分类的主要依据,导致了人们对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民族之间的文化具有差异性的强调,最终导致了"文化族别化"。"文化族别化"不能解释不同群体之间普遍存在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事实,又将地域性的文化转化为具有明确民族归属的民族文化。对"文化族别化"这种社会认识面临的困境展开讨论和反思,有利于申明民族之间存在广泛的文化交流和客观联系。更为重要的是,承认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比刻意地强调民族之间存在的差异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族群是偏重于文化特征的概念,民族是偏重于政治的概念。广西历史上就已经形成了12个各自具有共同历史来源、文化上各具特点并内部认同的族群,经过民族识别,这些族群被确定为民族,使他们从族群认同走向民族认同。但是,这种民族认同是建立在族群认同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4.
李永政  王李霞 《民族学刊》2014,5(1):88-91,127-128
文化融合是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也是现今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是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的概念则是近现代才从西方国家传入的新鲜产物,是生活在其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对其所在国家的认识、评价与情感,主要表现于国家政治共同体和结构层面以及共同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层面的认同。国家认同于国家本身、于个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显得尤为迫切。而国家认同教育是国家认同构建中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学校教育是建立国家认同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各民族的文化融合是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有力保障、表现形式,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高级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我国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吸收了中国历来坚持"和而不同"处理民族关系的宝贵经验与优秀传统,制定出了相应的民族政策,坚定地保障民族文化融合,加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教育,促进国家的稳定与团结。  相似文献   

15.
目前,随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学习,对他们来说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汉文化适应,这将关系到少数民族学生个人的发展前途、民族地方的建设发展、民族团结、校园稳定.因此,应充分分析少数民族学生汉文化适应的现状、过程及模式,提出了加快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文化视野下的毛南族族群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南族是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族群认同意识。随着大众文化的传播、交流和渗透,形成毛南族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族群认同的传统生活习俗、饮食习惯、服饰特点发生很大的变化。本文通过分析研究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两种不同文化语境下,毛南族族群认同的文化表征的变迁,以寻求重新整合毛南族传统的民族文化及构建族群认同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国情与西欧单一民族国家不同,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有着多元文化的国家,各民族既认同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又保留着各自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形成了在认同中容多样、在多样中求认同的格局。这就要求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以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穆斯林文化独具特色,个性鲜明,更需要与各民族文化特别是华夏文化交流与沟通,从而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境界,为实现建立现代化强国的共同目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The United States Virgin Islands (USVI) is a complex society with multiple diverse ethnic groups: Black Virgin Islanders, Eastern Caribbean islanders, Puerto Ricans, Spanish Dominicans, French Islanders, Americans (Continentals), Arabs and Asians. These ethnic differences as well as United States cultural imperialism have stymied any uniform Virgin Islands identity. Even though various ethnic groups share fundamental social characteristics, they nonetheless maintain their 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Continuous migration from the world over and out-migration of ‘native’ Virgin Islanders have led to ethnic particularism that undermines a contemporary common island identity. Nonetheless, social identity in the USVI can be conceptualized into the bi-level structural analysis of national and trans-Caribbean.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认同”(identity)研究成了近几十年来最“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认同理论”在很短的时间内广泛地为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所借鉴和应用,批评理论也不例外。民族文学作为族群认同的一个文化栽体,为族群的自我认同提供了基础,诸如归属感、表达记忆的文本和认同共同的祖先等等。瑶族创世古歌《密洛陀》,包含有“一个族群的自我认同的多要素”,它同时对布努瑶族群、族群历史、族群认同和族群边界进行了建构和解释,并将族群、族群历史、族群认同和族群边界聚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断强化着族群中族民的认同和归属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