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清初吴伟业所著《绥寇纪略》和《明史》等书记载: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三百多年来,史学界虽有一些不同的争议,但这种说法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一九五五年,通城县人民政府根据政务院和省政府的指示,在离县城二华里的九宫山北原李自成墓址上重修了李自成之墓。郭沫若同志和王任重同志亲自为墓碑题了词。墓成后,有位通山县的同志向《历史教学》编辑部提出了质疑。该刊在请专家作问题解答时,认为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次年,郭老发了一个声明,宣布注销他的题词。一九六四年,《历史研究》又发表了专文,进一步论证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从此,李自成死于通山说占了上风,而通城说便“埋名隐姓”了。  相似文献   

2.
崇祯十三年李自成农民军在河南究竟攻克了哪些县城?有的说攻克了宜阳、永宁(今河南洛宁)、偃师等地;有的说攻克了河南西部宜阳、永宁、新安、渑池、偃师、嵩县、登封等十多座县城。 第一种说法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明史·李自成传》:“(李自成)遂自南阳出,攻宜阳,杀知县唐启泰。攻永宁,杀知县武大烈,戕万安王采(钅軽)。攻偃师,知县徐  相似文献   

3.
《明史》卷三○九列传一九七谓: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打偃师,“屠城而去”,百姓“死难者众”。至今洛阳偃师一带民间仍流传着一种异乎平常的说法:“屠城那回(按指公元1642年即明朝祟祯十五年李自成最后攻占偃师县城之时),偃师可惨,县城十字街头丢下元宝也没人拾……。”言下之意是说李闯王领导的起义军把人都杀光了。本文据一份地志史料专为此事作辨,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编撰的《偃师县志》,关于李自成农民军多次围攻和占领偃师的情  相似文献   

4.
生当明清之交的彭而述(1405—1665),是河南邓州彭桥人,他文史兼治,著作甚丰,计有《读史外篇》、《读史新志》、《明史断略》、《读史亭诗集》、《禹峰诗集》、《读史亭文集》、《南游文草》等史论、诗、文十二种。遗憾的是除《读史亭诗集》(残卷)存邓州市图书馆外,余皆不可得。其诗作在当时是有相当影响的,有“江北十子”之美誉。他在《一松亭》诗中说:“海内传佳句,羞称庆历人。”这当不全是作者的自诩之辞。彭而述经历丰富,交游广泛。他于明末,初仕晋南。在李自成下北京前后,他北上燕赵,东游齐鲁,南下吴越,盘桓荆襄。入清后他提学两湘,巡…  相似文献   

5.
襄城战役是李自成农民军几个著名战役之一,它继项城战役之后“再破秦师,获马二万,降秦兵数万,威震河、洛。”(《明史纪事本末·李自成之乱》) 但是,诸有关史籍中对于襄城战役日期的记载很不一致。大致上有两种不同说法:一为崇祯十四年十一月说;一为崇祯十五年二月说。现将有关记载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6.
史书里所述李自成农民军中李岩,吸引着不少人的注意。近几年来,我国有关明末农民起义的著书、论文以及历史教材、《辞海》(历史分册),对于李岩,大都有所评述。尽管,在对李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评价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分歧,但是,论者大都说李岩是河南杞县人,是明朝兵部尚书、魏忠贤党羽李精白之子,说他在加入李自成农民军前,曾在杞  相似文献   

7.
《明史》是以《明史稿》为蓝本进行修订的。尽管《明史》存在一些讹误,但总体说来,《明史》的修纂还是相当严密的。其在修纂过程中,虽大部分内容沿袭了《明史稿》,但对《明史稿》存在的不符合史实之处,进行了严密的考证与修订,进而以符合史实的面貌出现。《明史》对《明史稿》的修订,主要从文字讹误之修正、史料之补充、史实之订正等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8.
汪由敦自始至终参与了张廷玉本《明史》的纂修。汪由敦的史论多被《明史》采纳,对《明史》有重要贡献。李晋华等先生对汪由敦的批评有失当之处。  相似文献   

9.
在波澜壮阔的明末农民战争中,李自成和张献忠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整个明末农民战争的命运.《明史》的编者认为“盗贼之祸,历代恒有,至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极矣.”谷应泰把他们二人的作用比喻为“譬如人之死也,献絷其手,而后闯刺其心,献揕其胸,而后闯扼其吭,则献与闯,厥罪惟均也.”近年来史学界对这二位农民领袖的作用论述颇多,却不免失之偏颇,或扬李贬张,或扬张贬李,都与史实不符.只有对二人的作用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才有可能全方位了解整个明末农民战争,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明代的一条鞭法,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赋役制度,而目前一般著作,大都依据《明史·食货志》作出下列两个结论:(一)一条鞭法“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二)方物徭役并入田亩后,“皆计亩征银”。本人根据有关史料,对以上几点,提出疑问,并谈谈个人不成熟的见解。(一)关于一条鞭法实行的年代问题关于一条鞭法实行的年代,一般都依据《明史·食货志》所谓“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是否如此?我们还得要考查《明史·食货志》有关这一段资料的来源。  相似文献   

11.
盘顺司小识     
我国自宋元以来,中央王朝治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项重要政策即实行土司制度。鄂西民族地区在土司制度大盛的明代设立了些什么土司衙门?其事载在《明史·湖广土司》,《明史·地理五》对鄂西土司衙门还作了整理排列,细读《元史》和《明实录》,深觉《明史·湖广土司》略盘顺司不书是重大疏漏,《明史·地理五》排列盘顺司之地位亦欠准确。现就所蒐集之盘顺司史实及吾人对该司认识作如下论述。  相似文献   

12.
这是1961年姚雪垠《题<李自成>第一卷原校》组诗中的第一首。作者在该诗的附注中说:“不仅《李自成》第一卷的草稿是在痛哭中写出来的,而且以后我经常为自己创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激动得热泪横流,泣不成声。”这首诗记载了作者在《李自成》创作过程中的艰难起步,抒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激情,也表明了他艺术上的宏大抱负。 “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王守仁语)“走你的路,让人们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明代开封籍文化名人李濂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考评,对他编纂的《汴京遗迹志》的特色进行了分析,有助于对李濂及明史、开封地方史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二卷出版以后,有不少读者提出疑问:作者把李自成写得那么好,将来怎么写他的失败昵?这样的人怎么会失败呢?请认真读读第三卷吧,它会帮你拨开心头的疑云。 《李自成》第一、二卷写闯王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惨淡经营,不屈不挠,谦躬谨慎,奋发图强,对百姓爱惜,对将士诚挚,因而深得人心,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从商洛山进  相似文献   

15.
李岩问题,久存争议。早在康熙三十二年,《杞县志》的纂修者,就将《李公子辨》一文辑入志中,对杞县举人李岩说提出质疑,指出“杞无其人”。接着,河南商丘县人郑廉在其《豫变纪略》里,进一步提出李岩为“鸟有先生”。康熙《杞县志》刊印后,《李公子辨》一文曾为一些人所注意。乾隆四年,官修《明史》刊行,杞人李岩说载入《明史·李自  相似文献   

16.
如何书写“靖难”史事是贯穿清修《明史》过程的重要话题。康熙初年,怀遗民意识的潘耒、万斯同等在《明史》修撰中褒美建文君臣,谴责朱棣夺位、杀戮,对“靖难功臣”也多负面评价。熊赐履在此基础上增润论赞,明指建文君臣失国之咎,肯定明成祖在位之功业。王鸿绪则着眼建文帝削藩激成事变与成祖功业可观,主张成祖为建文帝犯阙逆臣、太祖缵绪肖子。雍正间,杨椿强烈主张推崇建文帝、贬抑成祖,但未被采纳。武英殿本《明史》遵循康熙帝称美前朝诸帝的修史基调,对建文帝和成祖皆做隐恶扬善书写,对臣工则严以纲常褒贬。乾隆帝钦定之四库本《明史》论赞,规避“靖难”一词,虽肯定成祖功业但加重了对其“倒行逆施”的书写,更加凸显对忠君的倡导。清修《明史》过程中,史家个人见解起初有一定呈现空间,最终消融于皇帝择定的书写基调中。  相似文献   

17.
《明史·太祖本纪》于朱元璋家世多语焉不详,尤以“父母兄相继殁”一句为最。这一问题涉及朱元璋兄弟姊妹、父母兄死葬先后顺序、刘继祖赠地等方面。经过考证,朱元璋兄弟四人,另有两姊。元至正四年(1344),其父亲、长兄、母亲相继过世,而仲兄、叔兄尚在人世,后皆死于元末战乱。刘继祖赠地颇为曲折,并非《明史》记载之简单。  相似文献   

18.
丘濬是明代中叶的重要经济思想家,具有极为丰富的国民经济管理思想。他生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卒于弘治八年(1495年),字仲琛,广东琼山人,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他做官后长期从事编纂工作,曾参予修《英宗实录》、《宪宗实录》、《续通鉴纲目》等书。他自称“仕宦不出国门,六转官阶,皆司文墨,莫试涖政临民之技”(《进大学衍义补表》)。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他虽多年“皆司文墨”,但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尤熟国家典故,以经济自负”(《明史》卷181)。他的国民经济管理思想集中于《大学衍义补》一书中。丘濬生活于明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当时,社会基本矛盾有所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赋役和地租剝削加强,大量农民逃亡。与此同时,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丘濬的经济管理思想鲜明地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在他的经济管理思想中,比较突出的是商业和市场管理思想以及理财思想。  相似文献   

19.
《明史》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是我国官修时间最长的史书。"和"的思想是儒家重要的哲学范畴,由"和"凝聚而成的"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经典概念。对《明史》中的"和"文化进行探究别具意义,有助于明晰"和"这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和"字在《明史》中出现频率很高,共出现2182次。结合明朝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观念,主要对《明史》中的外交之"和"进行了探微。同时,《明史》之"和"从增补词条、书证晚出以及疏漏释义三个方面对《汉语大词典》进行了补正。  相似文献   

20.
《光明日报》1984年1月19日报道:“在湖北通山县高湖公社水源一队的深山丛林中,发现了当年杀害李自成的凶手程九佰的墓葬和有关资料。”它“回答了《程氏宗谱》有无价值、谱上是否有其人、山上是否也有其坟等问题”。并把这些材料视为李自成殉难通山的“新证”。 “新证”以《程氏宗谱》有无价值,谱上是否有程九佰其人以及山上是否有他的坟等问题,怎么能证明程九佰是当年杀害李自成的凶手呢?《程氏宗谱》仅载程丸佰“剿贼李延于牛迹岭下”,直到清同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