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建立起合作性关系,如今日益盛行.尽管总体上来说这一方法具有颇多优势,但是对于其含义以及实际操作中的多样性,人们尚未达成共识.通过回顾有关合作性关系的文献,我们可以提炼出两个定义要素:相互依赖性和组织身份,从而对"合作性关系"这一概念加以精炼.依据这两个定义要素,我们将以一个相对的标准来界定"合作性关系",同时将它与其他种类的关系--如合同关系、延伸性关系和操纵性关系或逐步吞并性关系等,进行一一区分,同时以例证对上述关系进行说明.这种模型使得各个参与者可以以之来估计自己对于合作性方式的相对承受能力;同时,该模型还可以为潜在的合作者们提供一种共同的话语.将这些界定性要素同合作性关系附加的价值联系起来,可以使得合作者们既可以从工具性的角度,也可以从规范性的角度,来倡导合作性关系这类合作的途径.这一模型以及组织之间关系的矩阵图,意味着人们在对界定性要素加以精炼以及发挥合作性关系的实践操作性等方面,都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建构和实际试验;同时,这些方面还可以使得合作者们更加积极地响应建立合作性关系的期望.  相似文献   

2.
重新理解合作博弈概念:内涵和理性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流博弈论根据是否存在强制性协议来定义一个博弈是否属于合作博弈,但这种定义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理解往往存在很大的反差。其实,合作博弈更应该从博弈结果来进行界定,实现最优的合作结果的博弈就是合作博弈。同时,基于这一定义,就需要探究人类的行为机理,基于这一行为机理将过程理性和结果理性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3.
在与恐怖主义有关的研究中,由于对恐怖主义的主体价值的分歧,关于恐怖主义定义的界定层出不穷。不少学者综合各种定义力图对"恐怖主义"内涵要素进行提取,恐怖主义定义中的心理要素提取可以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恐怖主义:恐怖主义及其行为对受众造成的心理影响远胜于事实影响,恐怖主义是一种心理战。  相似文献   

4.
肖伟胜 《学术月刊》2020,(11):129-141
随着影像文化兴盛而促发的"文学终结"之说,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学理论命运前途的思考:以探究文学的本质为旨归的文学理论是否也会随之走向终结?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和文学批评的本质进行反思,是一种对所有批评实践的预设进行质疑、发问的"元批评"视角。我们从这种"元话语"视角出发,一方面从存在论角度对文学的本质进行探究,揭橥了逻各斯定义这种传统把握本质方式的限度,并试图以现象学的本质还原方法来超越这一限度,这一探究路径最终促使转向对文学进行功能性界定。由于存在论视域本身固有的盲点和局限,我们从存在论转向实存论,将文学的本质作为实存概念来把握。这种从实存论出发把握本质的方式,最为典型的是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概念,这种反本质主义的解释模型不仅有效避免了本质主义和任意随机性的两难选择,同时也走出了存在论视域解释学循环的痼疾。  相似文献   

5.
吴新叶 《学术论坛》2006,(12):50-54
如何处理好执政党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在我国,党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服务与合作的关系,而发挥执政党的领导与服务作用则是一个新课题.在理论上,这是西方政党理论的"国家-社会"范式所无法解释的,更无法给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提供实践上的解决方案.结合我国的政治制度安排和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现实,党对非政府组织的执政关系可以通过"组织吸纳"的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6.
达尔文进化论立足于个体选择理论,这使它难以解释社会性昆虫等的利他行为;为此,达尔文后来提及群体选择思想.群体选择理论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正式提出,却仍然面临利他行为与适者生存的矛盾.为此,亲缘选择理论和基因选择理论应运而生.这两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把个体选择与群体选择结合起来,但又各自面临新的困境.索伯-威尔逊模型区分了"群内选择"和"群间选择",前者以个体选择为主.后者以群体选择为主,并给出利他主义得以进化的条件.本文在索伯一威尔逊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利他主义对利已主义的随附性关系,亦即群体选择对个体选择的随附性关系;同时指出,这只是适合于人类这种具有独立意志的物种,因而是一种次级关系.而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物种来说,更为基本的关系是:个体选择随附于群体选择.  相似文献   

7.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向来都是组织理论者们分析的焦点。本文在开放视角的分析范式下,指出环境在组织研究中地位的演进经历了四个阶段:将组织视为一个封闭的系统,无视环境的存在阶段;将环境纳入研究视线,但把环境视为制约因素,环境在与组织的关系中处于主体地位阶段;将环境视为一种有利因素,组织在与环境的关系中是主动的、理性的,提出组织对环境的塑造和驾驭阶段;全面关注组织与环境的互动,并更多地从合作的角度来看待环境,强调组织与环境的互相渗透,组织与环境的界限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8.
高校教师感知的组织支持与给予高校组织类似回报的情感体验关系在实践中表现为心理契约决定下的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从社会交换理论来看,这一过程的实现机理为:积极心理契约的形成强化了高校教师的"组织成员"角色,形成"用组织的身份来定义自己"的观念,进而产生具有"角色外"特征的组织公民行为,即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在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下促生了其组织公民行为.基于来自9所大学的570份样本的检验结果证实了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组织认同、组织公民行为三者间关系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9.
论组织从竞争到合作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社会的组织以及组织间的关系,是一个从斗争到竞争再到合作的发展进程.工业社会的组织中以及组织间存在着一种竞争关系,是协作与竞争同构的组织形态.经典的组织理论较多地看到了组织协作的一面,对于组织竞争的一面则很少涉及.到了20世纪后期,关于组织竞争的一面得到了认识,并被自觉地引入到组织运行机制的建设中来,新公共管理运动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但是,对组织竞争机制的自觉运用受到了质疑,事实上也产生了许多消极效应.历史发展的最新趋势表明,在后工业社会取代工业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将会出现一种不同于近代工业社会的主导性组织类型,它将是一个合作制组织,它在一切方面都会用合作替代竞争.  相似文献   

10.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是长期以来语言学家、特别是社会语言学家所关心的一个问题。多年来大家对它的讨论和研究甚多,但看法还很不一致。本文结合学者们已经做过的研究,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评述这个问题。 一、关于“文化”的定义   对于“文化”这个术语,人们已经下过许许多多的定义。根据克罗伯 (A.L.Krober)和克拉克洪 (C.Kluckholn)早在 50年代所作的统计,它就至少有 160多种定义了。这里我们介绍并区别其中两种较具代表性的。首先,从最普通的意义上来说,“文化”相当于“文明”的意思,它与“野蛮”相对,指的是存…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机构,信访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常常陷入尴尬的局面.这种"尴尬"体现了该组织在实际运作中的实质与法律条例文本规定它的性质相脱节甚至背离的问题.这是组织的运作实质与组织性质分离的一种表现形式.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分析信访部门这一"尴尬"问题的具体体现以及从组织社会学中制度环境的理论视角探讨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笔者在结论部分将进一步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建议;同时,对与之密切相关的信访制度改革取向也将作简单的分析与定位.  相似文献   

12.
企业组织作为社会有机生命体的一种形态,具有和自然有机体相似的一些特征,会有类似生物体健康或疾病的表现.对企业"组织"或"器官"的损伤状况做出正确判断,继而采取措施加以修复治疗,是企业组织理论中一个亟待探索的领域.运用组织工程学来研究企业组织,可以更好地解释企业的持续性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陆杉  瞿艳平 《江汉论坛》2012,(10):46-49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发展、客户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等竞争环境的变化,战略联盟作为一种新兴的组织开始出现。联盟合作双方有效地开展组织学习,通过从对方获得的新知识、技能来提高自身能力,获取持续市场竞争优势是保证联盟绩效的关键。但是企业在联盟中开展组织学习可能会面临各种障碍,不仅包括组织内部的障碍,如组织开展学习的意愿;而且包括组织间学习的障碍,如合作伙伴的透明性等因素。如何利用关系资本在联盟合作伙伴之间营造自由开放的交流氛围,从而推动信息与专有技术的交流与转移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现有研究更多地关注关系资本与组织学习之间的直接关系,对于关系资本对组织学习的相关作用机理揭示不足。因此,更加深入地考察关系资本的构成要素与组织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判断与衡量这种影响程度可成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竞争加剧的今天,组织网络化正逐步展开于经济与社会的各个层面。这是因为,完全市场背景下的非协作行为和科层制权威关系分离背景下的单独行动都无法实现利益最大化。合作才是行动者的理性选择;网络关系的建立并拓展,才能使组织维持稳定、长久的发展。文章通过对某奶企网络组织形成与变迁轨迹的描绘,来探寻内部行动者互动对网络组织形成与变迁的影响。从如何避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为着眼点我们发现,网络组织关系紧密的关键在于合作者之间需要进行不可撤回性的共同投资。由此看出,网络联结的最稳定形式,也是最有效避免机会主义存在的结构就是建立在行动者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基础上的合作型组织。  相似文献   

15.
创业社会网络的概念界定及拓展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社会学中基于资源学说、结构学说、关系学说、工具学说对社会网络定义的理解,并结合竞争学说的合作竞争论和生态学说的企业生态网络论等观点,给出了创业社会网络的全新概念和界定标准,认为创业社会网络已经超出社会学的概念和范畴,可以从多个边缘学科加以界定和拓展。  相似文献   

16.
网络组织的动因及类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组织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信息经济和组织创新要求的新型的组织模式。近 2 0年来 ,有关网络组织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我们在给出网络组织定义的基础上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组织形成的动因和类型作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以自然之友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体而言,中国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问关系的现状可以概括为政府支持型为主、政府中立型和政府抑制型为辅的"政府主导型"格局,影响这一关系格局变化的宏观因素有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环境非政府组织自身的阶段性变化和政治机会结构的变化等方面.在上述框架之下对自然之友成立以来与政府关系的演变历程做个例分析,可以发现它与政府间的关系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后确实呈现出合作互补的一面,但却很难简单理解成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问关系格局正在发生阶段性变化的经验性证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现代语用学及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之中的话语理论的角度来对《午餐》这一部短篇小说中的语言进行分析.分析《午餐》中的语言我们即可发现,其中运用了语用学之中有关会话的"礼貌原则""合作原则"等多种具体准则;可是从文学之中的话语——权利理论视角来对其进行分析的话,这部小说作品刚好是对于这些准则与原则所蕴含的现实社会关系以及话语权利关系的一种反讽,这种对照从某些方面而言也很好地体现出了现代语言学从语法到语义之后再到语用的重心转移,只有更好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把握语言系统与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关键是依托共生型组织.共生型组织是一种共生单元之间互为主体、价值趋同、资源共享以高效合作、高度协同为特征的组织化形态.组织共生强调在不同组织之间或同一组织内部构建一种以信任为基础的共生关系,关注不同组织之间和同一组织内部的有效互动.不同于以往"权益—冲突"的视角,基于"组织—共生"的角度,探讨多重组织与基层政府、本地居民三者互动的现实样态,揭示农民工组织化的"共同体"意识,推动农民工"本土化".对于城市治理而言,农民工组织化为单一个体(共生单元)的城市融入降低了交易成本,它既构建了农民工共生型组织与基层政府、NGO及本地居民的"共生关系",又形成了城市社区"以外治外"的治理逻辑.  相似文献   

20.
目前,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我国基层社区治理模式分为多种。针对社区内的主要组织关系来区分我国社区运转模式的方法,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来分析基层社区社情民意的汇集、分析和疏导。基层社区社情民意汇集、分析和疏导主要由五大类组织来完成,每一类组织都有自身特有的方法。但对于基层社区社情民意的汇集、分析和疏导来说,仅有一些方法和灵活的应对措施还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在社区各组织要素之间形成一种相对稳定、协调的长效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