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地"均分到户",林农从以前的权利边缘化到现在成为林业经营的主体,拥有了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的处置权,同时林改后林地的细碎化现象也比较严重,林农人均拥有的林地有限,而林业产业是一个规模效益明显的产业,研究如何通过林地流转提高林地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云南省某县为例,研究林权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主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林业改革的深入,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已是大世所趋。森林资源的有偿流转,可以促进林业生产要素之间的合理组合,分解森林经营周期长的风险,有利于加快林业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吴明华  程炎 《决策》2005,(12):42-43
林业改革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变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保障,通过中厦林业这样一大批造林龙头企业的不断实践和努力,“林权流转”新模式将会越来越完善。  相似文献   

4.
刘波 《经营管理者》2009,(3X):99-100
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是农村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本篇论文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与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阐述了土地流转含义以及土地流转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土地流转问题的几点措施,这对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农业活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农村,大量的年轻人进城打工,导致土地大量撂荒。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目标的确定,推进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十分重要。产权不清为农地的流转设置了障碍,且缺乏强有力的维护农民利益,平衡各方利益的组织,因此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形式十分重要。 “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是把土地以股份合作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结合的产物。本文主要通过实地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发展状况,总结经验与问题。  相似文献   

6.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规模经济效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心在于改革当前农村土地制度,而土地流转是其改革的主要方向。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目前仍处于较低层次,存在土地流转市场机制不健全、流转收益低、流转过程不规范和土地流转期限短等问题。为此,要平稳、有序地推广土地流转,严格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规范土地流转过程,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并积极探索土地流转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7.
龙禹 《决策咨询通讯》2013,(6):36-38,6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广大农民的一项基本财产权利。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改变农村土地的经营形式,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成为必然趋势。为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广农村土地信托流转,允许农村宅基地的有限制流转,鼓励承包土地实行集约化经营,推进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蚌埠各县的的调研为依据来阐释目前本市土地流转的现状、制约土地流转的因素,土地流转的意义,以及加快本市土地流转的建议。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土地国有,农民不能连续稳定享有收益导致一些农民放弃了农业生产,荒芜了一部分土地,减少了土地流转的供给,一些农民视土地为生命,消极反对土地流转。(2)政府、农民在利益中的不平等博弈中阻碍或堵死了土地流转市场的形成通道。  相似文献   

9.
《决策》2006,(6):F0003-F0003
安庆中厦林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安徽省林业改革的先锋.林业系统的龙头企业,自2003年6月成立以来.以“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保障林木供给”为创业宗旨.本着“科学的成本投入、使效益最大化”的核心理念.在省内率先推出了“合作造林、委托管理、利益共享”的造林方式.成功实践了“林权流转”非公有制林业经营新模式.建立了一支“造林.育林、护林”一体化的专业营林队伍建设了优质苗木基地两千多亩.建成了遍及皖江南北的速生杨基地近四万亩.为加快我国林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许多地方的政府和农村群众都在积极探索发展农业大生产的路子。在这一过程中,有组织、成规模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下简称“土地流转”)成为了一项有益尝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参与土地流转的各方获取了不少收益和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疑虑。笔者通过对安徽省的专题调研和实地考察,对土地流转工作获得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马群胜 《经营管理者》2011,(13):153-154
随着城市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现状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开始涌入城市从事二三产业,并由此产生了大量土地无人经营的情况。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正朝着土地集约化,进行规模生产的方向发展。但由于农村土地经营流转权在法律上定位的模糊,农户与承租者在信息的交流沟通渠道方面的不畅通及流转后如何保障农民的正常生活等,使得关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如何快速发展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本文就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情况做了一个大致的分析,提出了一些不足之处并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发表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温世扬 《决策探索》2014,(14):19-20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林农的生产方式正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逐步过渡到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经济生产.林农林地流转决策行为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林农林地流转决策行为及影响因素.本文从规模效益、土地偏好、投资机会成本、要素转移的机会成本和林地经营收益5个方面对林农林地流转的决策行为及影响因素来进行经济学分析.  相似文献   

14.
李江一  秦范 《管理世界》2022,38(2):84-99
当前我国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的瓶颈并非供给不足,而是缺乏需求.因此,如何创造有效需求是进一步促进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的关键.本文利用2015年和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考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简称"新型主体")能否成为农地流转的需求引擎.研究发现,新型主体既能通过自身农地需求直接拉动农户出租土地,又能促进农户投资间接带动农户租入土地.但农户的农地流转决策与务农比较收益有关,非平原地区务农比较收益低,新型主体以直接拉动效应为主,而平原地区务农比较收益高,新型主体以间接带动效应为主.在各类新型主体中,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自身农地需求大而具有显著的直接拉动效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互助联合能带动农户之间的农地流转,而农业企业暂不具有显著的农地流转效应.最后,本文发现新型主体可通过促进农地流转提高农地整体利用率,并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出和农户收入.研究表明,新型主体能成为破解农地流转需求困境,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户收入的有效抓手.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民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手段,影响农民土地流转的因素很多,从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产权关系,市场体制机制,农民的社会保障等四个大的方面分析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接着提出了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明确土地产权等促进土地流转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丽 《经营管理者》2013,(31):167-167
搞要: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工具,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大多数年青人都进城打工,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随之而来的是对土地的流转问题。在农民土地流转过程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导致社会不和谐,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近快解决,笔者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及对策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决策》2006,(6):58-59
作为一种崭新的投资方式,林权流转如今已进入安徽省,并在林业产权改革中带来了巨大商机,受到了希望投资林业的投资者们的欢迎。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农村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是泰兴市分界镇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情况怎么样?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哪些障碍与困惑?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来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笔者长期在基层从事农村农经工作,现以分界镇土地流转情况为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在保持林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施林地经营管理制度的改革。其任务是把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户,明晰山林权属、落实经营主体、放活林业经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产权长期清晰,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  相似文献   

20.
自2003年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家庭经营已成为南方集体林区主要的经营形式。但森林培育是规模经济相对显著的部门,如何通过合作和市场交易促进林地经营权流转,优化资源配置,是林业政策设计者必须注意的问题。本文以农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云南省各地的实地调查,把握农户林地流转的行为特征,分析影响农户林地流转行为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户林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