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蒋光慈是我国革命文学的拓荒者.他勤奋地撰写了大量诗歌和小说,苦心孤诣地探索如何用艺术的形式反映我国工人阶级的斗争生活,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和农民的反抗斗争.1930年蒋光慈创作了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作品采用了新题材,描写了新人物,表现了新主题,它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阶段.也确立了蒋光慈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一) 为了调查革命作家蒋光慈的生平史料,我曾数次到安徽省六安、霍邱、金寨和河南省固始、开封等地进行访问考察。但由于时过境迁,想查得一点东西,弄清其历史原貌,非一二次能够完成的。所以,从一九七九年秋开始,直至拙作《蒋光慈传》定稿的一九八一年夏,都没能真正将蒋光慈同志的祖籍调查出来。还是一九八二年九月,鄙人应河南省固始县委编  相似文献   

3.
蒋光慈是中国斯文学史上“革命文学”的开拓者。他的中长篇小说开辟了反映工农革命运动的题材领域,抒写了崭新的、具有时代神精的思想内容,形象地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并在艺术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的小说不仅在当时有一定的社会作用,而且在新文学史上也应有一席地位。  相似文献   

4.
蒋光慈从小深受侠文化影响,侠文化精神的浸润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灵魂洗礼,在其人格结构和文化心理深层逐渐形成一种复杂的情结——革命侠义情结。蒋光慈的小说创作始终流贯着革命侠义情结,不仅体现了他的人格建构的理想,而且表达了他对无产阶级文化建构的追求。这种革命侠义情结的特点呈现为革命与侠义结合,人性与侠性交融,使暴力和正义二者在革命话语中达成有机统一,从而在现实革命斗争中起到呼唤民众觉醒、砥砺人民斗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蒋光慈从小深受侠文化影响,侠文化精神的浸润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灵魂洗礼,在其人格结构和文化心理深层逐渐形成一种复杂的情结——革命侠义情结。蒋光慈的小说创作始终流贯着革命侠义情结.不仅体现了他的人格建构的理想,而且表达了他对无产阶级文化建构的追求。这种革命侠义情结的特点呈现为革命与侠义结合,人性与侠性交融,使暴力和正义二者在革命话语中达成有机统一.从而在现实革命斗争中起到呼唤民众觉醒、砥砺人民斗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蒋光慈模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学中“革命+恋爱”模式(即蒋光慈模式)并没有因为评论界的诟病而销声匿迹,相反在不同的革命语境中,革命与恋爱被不断重复和修改,这种对革命和情爱不同比例的处理隐喻了政治意识形态下焦虑心理寻求释放的渴盼。在20世纪文学创作中,蒋光慈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蒋光慈革命小说的阅读显现着批评话语的暧昧,其原因是二十世纪语境内始终存在的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间的文化冲突。蒋光慈革命小说本文中现代革命符码与革命者的欲望———结构关系,隐喻着现代革命的叙事逻辑。现代革命通过叙述者的置换使其在政治与性本文内的叙事真实化,但本文内许多话语的裂痕暴露了现代革命叙事的意识形态焦虑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①他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在他的晚年,采取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其功彪炳史册,为后人所敬仰!阐述、研究孙中山在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和活动,对于理解他在晚年的思想变化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9.
<正> 蒋光慈,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早期倡导者和开拓者之一。然而,他不可磨灭的革命文学实绩,半个多世纪以来,却一直因他风行一时的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的阴影而敛光失色,这无疑是令人困惑的迷误。历史的尘埃虽不能将艺术珍品堙没,但粗疏的鉴定却会使力作贬值。早在蒋光慈正  相似文献   

10.
傅斯年是以领导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搜集、整理新史料而名播海内的现代学者。他认为历史学的根本任务是用科学的方法搜集处理史料,简言之日“史学便是史料学”。这是他史学活动的宗旨,是其史学思想的核心。台港学者对此推崇备至,说是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蒋光慈同志诞生八十周年,又是他逝世五十周年。热心研究蒋光慈的生平、思想和创作的同志,还常常写信来问我,为什么他的作品的思想倾向和从前历史记载有着某种程度的矛盾呢?特别是蒋光慈的党籍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关切。这是非常自然的。一位仅仅活了三十岁、距今已有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积极参加者,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轫者。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他进行革命活动的地点、时间均表明鲁迅与光复会的革命活动息息相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鲁迅早年对光复会领导资产阶级革命(包括辛亥革命)的观察和思考,是他后来分析中国社会和坚持战斗的重要依据,加上鲁迅早期所创作小说的素材,大多直接或间接  相似文献   

13.
<正> 研究皖西革命史的同志,对于蒋光慈同志曾于一九二三——一九二四年间回家乡金寨建党,并在当地主持成立了皖西地区较早的一个党小组这一说法是深信不疑的。不少文章包括《金寨县大事记》(送审稿)都是这样记载的。笔者在对蒋光慈生平的研究过程中,对这一传统说法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作了一些考证,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希望得到有关方面的指正。原始根据的由来承金寨县革命斗争史编写办公室和六安地区皖西革命斗争史编写办公室协助,查得一九六○年五月十九日曾静华同志的口述笔录稿一份,题为《金寨地区初期党组织建  相似文献   

14.
思基是一位很有影响的土家族作家兼评论家。原名田儒壁。一九二○年三月八日出生于贵州省印江县官庄村的一个土家族贫苦农民家庭里。一九三四年,红军建立黔东苏区,宣传“工人农民联合起来,建立苏维埃”和“打倒土豪劣绅,铲除封建剥削”等革命思想,使他幼小的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觉得做人应该做红军那样的人。一九三七年,他考进了县立师资训练班,在共产党员严竞成老师的引导下,阅读进步书刊,视鲁迅、蒋光慈等人民作家为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80年代法国年鉴学派提出"史料革命"的观点以来,研究者纷纷以图像史料比对文本史料,以期发现文本史料中所没有的历史信息,以便对历史进行另一种解读,进而挖掘历史的"原生态"。与此同时,教育史界研究者也尝试着将图像史料引入教育史研究领域,同样期望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出本真教育。在汉代及后世有关两汉的绘画中含有丰富的教育信息,在其所描绘的庄重而有序的官学活动、自然而自在的私学活动、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教化等表现教育活动场景的图像史料中,虽添加了一些人为的想象和元素,但却更接近两汉教育的实际,至少也是对文本史料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6.
过去凡是论及孙中山思想发展道路问题的,一般都认为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有的说是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以前),他是一个改良主义者;在这以后,他才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逐步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1924年国共合作,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又由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积极参加者。换言之,就是认为孙中山思想的发展过程,是从改良主义到旧民主主义,再到新民主主义。 笔者认为,孙中山对中国的政治变革,他的主导思想一直是革命的,思想发展的过程只有两个阶段,一次转变。即他原来是服膺于白己所刨导的旧三民主义,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又由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转变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热心赞助和积极实行者。而1924年重新解释三民主  相似文献   

17.
1927年后,涌向上海的作家不只为谋求生计,也为顺应时代而谋求创作话语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蒋光慈尽管掀起过"革命+恋爱"的小说热潮,却被视为"小资产阶级作家",其作品也被当作"技术粗糙"、"浪漫虚无主义"的宣传品.实际上,蒋光慈一边极力提倡"革命文学",一边又因当时租界的商业化,文坛激烈论争的影响而努力改变着自己的创作风格,在不经意间背离了自己的革命文学观.  相似文献   

18.
王京歧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旅欧国民党组织的负责人,是孙中山提出的革命纲领和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他与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李富春等一起,为在西欧的国共两党合作事业奠定了基础。他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献出了短暂的一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人物。目前,现代史学界急于了解王京歧的生平事迹,而史料阙如,故将赵原璧同志根据外文档案材料所整理的有关王京歧的生平事迹片断,发表如下,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熊成基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清末光绪、宣统年间,他独树一帜地领导安庆新军起义,鼓舞了革命知识分子投笔从戎、反清革命的热情。之后,他流亡日本,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銜命回国,投身东北,联络起义力量和进行筹款活动。他在长春、哈尔滨、吉林等地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献身精神,至为感人! 本文试就搜集到的资料,分析熊成基革命活动和他的民主革命思想,很不成熟,仅供讨论。一、安庆新军炮马营起义熊成基,字味根,一八八七年(光绪十三年)生,原籍江苏省江都县人。祖父熊瑞生,作过安徽繁昌县知县,父亲熊存仁是候补通判。熊成基成人的时候,祖、父均已早故,家境逐渐没落。他哥哥熊成谟,仅求得安徽候补州夷目,弟弟熊成鳌,当熊成基被捕时“年尚幼小”(《熊成基供词》,第一页)。《江都县志初稿》记载,熊家“两世以来,寓居芜湖”(《江都县志初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感伤”情调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标记,以浪漫主义文学阵营创造社为中心向整个文坛弥漫开来,并在风行一时之后,因其滥情倾向而受到新月派为主的批判;以蒋光慈为代表的革命作家则发展了一种浪漫的“革命感伤”,并最终受到革命阵营的批判而走向敛缩。创造社在时代感召下和深刻反思后也以积极态度告别个人感伤,走向了革命的欢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