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仡佬族传统体育活动进行考察,认为仡佬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开展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活动,形成了独有的传统体育文化,它不仅反映出仡佬族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社会习俗,更使其具有了多样性、节庆性、宗教性、全民性等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2.
潮汕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丰富多彩的婚姻禁忌习俗。潮汕婚姻禁忌习俗具有对幸福美满婚姻的追求;对喜庆欢乐婚礼气氛的点缀;符合一定的科学道理与社会道德规范等社会文化意义。由于社会的变迁,受现代文明的冲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意识观念转变的影响,潮汕婚姻禁忌习俗发生了极大的流变。我们必须从潮汕婚姻禁忌习俗的流变中进行积极的思考,正确看待各种潮汕禁忌习俗,发挥其在建设文化潮汕、和谐潮汕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上古时期劳动人民对天象、气象和物象的认识结晶,凝结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智慧和经验,与农业生产、民众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阐述了春节这一中国人最隆重盛大的节日习俗的形成、发展与变迁以及岁时节俗变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宁夏的吊庄移民规划使一部分居住在西海固地区的贫困群众搬迁到了宁夏北部黄灌区。移民离开了原来的生存环境,来到迁入地吊庄后,试图被迁入地接受或者要成为迁入地的真正一员,必然经历不同生活习俗、生产活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调适,才能最终与迁入地的文化真正融合。移民群众生活习俗的调适是他们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应对自然与社会环境变迁的一种策略;也是他们适应文化变迁时,在物质、精神乃至制度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方式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小王村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打工族。打工族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小王村村民的土地观念、婚育习俗、养老观念以及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等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打工族的出现既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流传于贵州省石阡县仡佬族的“敬雀节”是一个集人与自然、社会为一体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具有深刻的文化象征与社会象征意义。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审视这一传统民俗,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仡佬族的历史文化、思想观念及民俗变迁。  相似文献   

7.
禁忌作为以信仰为核心的心理民俗,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拉祜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内容丰赡的禁忌习俗.拉祜族的这些禁忌习俗如同一把"双刃剑", 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禁忌对于社会生产、生活是有益的或无害的;另一方面,有些禁忌本质上就是落后的陈规陋习,是一种恶习.社会在变迁,时代在发展,在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地方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努力促进传统禁忌民俗与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适应,人们更应该以一种宽宥的学术态度,来客观地认识和扬弃拉祜族的传统禁忌习俗.  相似文献   

8.
仡佬族傩戏面具山王天子与土家族傩戏开山类型面具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类型意义上的不同阶段的表现,而仡佬族傩戏面具山王天子比之土家族傩戏开山类型面具要古老。仡佬族傩戏面具山王天子的形象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可以上溯到佛家500罗汉的大药尊尊者——中国商代纣王的儿子传说形象——民间山神形象等等。我们可以从这些图像变迁的表现中,更深刻地理解傩戏中这类面具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仡佬族“酬恩了愿”仪式中的“偷宝”与“缴宝”,是其表达祈子诉求、偿还龙神恩情的习俗与仪式。仪式之物“龙宝”作为贯穿其中的重要物品,具有三重所指——龙珠、灯球与口宝。物的三义揭示了仡佬族祈子仪式的象征意涵,也拉近了仡佬族“以宝喻子”和“偷宝祈子”的现实可能。文章基于石阡仡佬族“酬恩了愿”祈子仪式的田野个案,通过探究该仪式与物的象征系统,勾勒该族群书写民俗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揭示其文化表述的历史记忆与集体观念的地方性实践,从而在仪式中窥探仡佬族的社区情感以及道德的在场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国的第一大节。自古以来,有着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过节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节俗变迁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的春节习俗相比,城市的春节越来越受到政府行为的引导,出现了一些新型的习俗,春节拜年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节俗的变迁显示了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1.
仡佬族世代居住在贵州,道真县是其主要聚居地之一。仡佬族的生产活动、社会交往、信仰禁忌等,都既体现出本民族特有的风格,又是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的结晶,这些独特的文化事象都是有待开发的珍贵旅游资源。前期的相关研究既涉及对这些资源的有效开发,又涉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切实保护。  相似文献   

12.
仡佬族的传统生活方式是刀耕火种,其传统生态观也与这一经济生活方式相合拍,但是,在改土归流以来的外界冲击下,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态观都难以稳态延续。仡佬族文化的调适与重构尽管已经作出了众多卓有成效的努力,但是由于外界冲击的波动较大,作用方式也不稳定,因而调适的成效不理想,致使当代仡佬人不得不一面参与现代的经济生活,另一方面又十分自然地哀叹美好的大自然正在离他们而远去。然而,文化的适应还将继续下去,重建美好生境的目标最终还是可望实现。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居住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卡力岗山区的一部分说藏语安多方言,且具有浓郁藏族生活风情的回族穆斯林,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都热衷于从卡力岗回族的饮食、服饰、居住等生活习俗中去寻找所谓的藏族文化遗存。事实上,随着当地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卡力岗山区与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卡力岗回族的传统文化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藏文化的遗迹已经越来越少。这些生活文化的变迁,体现出卡力岗回族向河湟地区回族文化的认同,以及与藏族文化的日益疏离。  相似文献   

14.
仡佬族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和与复杂的社会环境适应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崇尚生命和追求和谐为特征的审美意识。寻析其特定的审美意识成因和内蕴,可以深刻了解其质朴顽强、包容坚忍的民族精神,及其以弱适强、守护自我的民族性。这可以为在全球化背景中如何应对强势文化冲击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海洋文化就是海洋与文化的结合,其本质和内涵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界定。从明清海赋反映的明清海疆社会面貌、海洋生活和生产习俗、海洋信仰习俗等方面来探讨所折射出的明清时期海洋文化,既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海防危机、海军建设、海洋贸易发展状况与漕粮海运等方面情况,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滨海民俗文化等方面情况,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在新疆博湖县有一支介干蒙回边缘的穆斯林群体,叫作“托茂人”,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族群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托茂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中韩两国对传统节日春节非常重视,本文从祭祀与拜年、饮食及服饰、风俗活动、传统习俗之变化四个方面入手论述了中韩春节的传统习俗,并且探讨了这些传统习俗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迁而变化之必然趋势。通过考察两国春节传统习俗,展现两国人民过去与现在的生活面貌,比较两国春节习俗之差异,同时唤起人们对传统习俗、民族文化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个主要部分如节日民俗、民间艺术、人生礼俗、民间知识等的产生与传承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民间信仰是我国相当大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之源和生存土壤,提出了要保护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正确地对待和处理民间信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广安地区特有的饮食民俗,如坐歌堂时吃的特色咸干菜系列、中秋节吃的碓窝儿糍粑、农忙时吃的皮蛋等等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法得知,正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所指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地方饮食民俗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弱化,甚至消失。但无可否认,这些传统地方饮食民俗可以在不断的变迁中与时俱进,比如与旅游结合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通过深挖地区优秀饮食民俗背后所体现的文化意蕴,以发挥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