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清水江流域系我国南方人工营林基地之一,明末以来,这一地区林木贸易大盛,留下了一大批山场买卖、山场租佃、山林管护、林木买卖诸内容的林业契约,逐步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20世纪中期以来收集、整理蜂起,研究成果颇夥,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拟对近六十年来清水江流域林业契约收集、整理、研究诸类成果进行梳理,以服务于当前我国西南史地之研究。  相似文献   

2.
清代,清水江流域遗留丰富的林业文书,详实记载了当地人民的林业生产活动,弥足珍贵。文章通过梳理和分析清水江文书,对其中的林业管理及其生态效益进行了研究。通过深入研究,总结其成功的经验,为进一步强化民族地区的林业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清水江流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当地民间许多地方性制度密切相关,其中木材贸易的"当江制度"演变是了解清水江流域生态变迁的切入点。"当江制度"即茅坪、王寨、卦治等三寨木行轮流当江,上河山贩不能冲江出卖,下河客商不能越江购买,林农也不能直接将木材卖给下河客商。"当江制度"的核心是禁止"越江争买",这种木材垄断贸易规则有力地维护清水江流域林业的持续发展和当地生态的平衡。"当江制度"崩溃与清水江流域生态退化同步。换言之,"当江制度"的兴废关系到清水江流域生态的好坏。  相似文献   

4.
锦屏文书,也称"清水江文书",是贵州省锦屏等清水江中下游侗、苗族地区封建林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它遵循和反映了该地区林业的客观规律,是维系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秩序的习惯法。锦屏文书曾经对清水江流域地区林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的繁荣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当今的现代林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根据汉文献记载,本文梳理了历史上清水江流域各族人民因不堪忍受统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而进行的武装反抗斗争,这些武装反抗斗争与封建统治的逐步深入和清水江各族人民的逐步汉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时间越早反抗的次数较少,时间越晚反抗的次数越多。清水江各族人民的武装反抗有着鲜明的特点,本文对其进行了归纳,并就碰撞与调适的定义、相互关系、具体表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从明清时期就进行林业经营活动。几百年来,以林木为主要商品的生计活动成为苗族、侗族人民的"文化基石",这里有独特的林业经营技术和生态传统,也有传统的"生态补偿"实践与经验。新中国建立后,虽然我国林业政策迭经变化,但由于林业经营的特点所决定,地方政府为了林农的生计,发展当地的经济,一直进行"生态补偿"的探索与实践。在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今天,清水江流域地方和民间林业经营活动中自觉摸索"生态补偿"的措施和方法还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清至民国时期,清水江流域由产权利益、价值和界址不清引发的林权纠纷大量增加。国家对清水江流域的控制逐渐加强,林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汉文化的浸润也促进了林权纠纷解决机制的嬗变。和解、调处、神判、鸣官并存,习惯法、林业契约和碑刻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威慑力,注重合意的民间解纷程序逐步让位于带强制性的国家解纷程序。国家正式的纠纷解决机制和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在长期的竞争和融合中不断进步,有利于清水江流域和谐、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英美法律语言研究渊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及欧洲大陆文化,经过中世纪经院式发展,至近代随着法学研究的发达,虽然还没有发展为一门学科,但是学术成就硕果累累。20世纪后,英美法律语言研究随着司法实践的发展,发展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对这一发展过程,我国学界对其了解不甚系统。只有对这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分析其发展规律,才能解决我国学界在该问题认识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9.
“江步”是清水江木材运输过程中的地方性专有名词,指清代民国时期清水江流域各河流沿岸的村寨就近分江分段垄断木材运输的规则,一般多见于民间文献,特别是碑刻资料。清水江流域各村寨根据属地原则或开发原则,划分“江步”范围,垄断木材放运权,客观上有利于保护农田、堤坝和桥梁等;而在木材运输实践中,也确实加强了对江河及农田水利的维修与保护。“江步”规则将权利与义务统一,解决林业和农业发展的矛盾,做到江河利用与保护的统一,这对今天河长制的推行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往有不少人认为,在依靠自然为生的农业时代,人们的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林业这种通过市场关系实现其价值的产业,要发展成为少数民族的一种生业方式是值得怀疑的。这种怀疑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林业生产周期这么长,人们决不可能有林木生产周期这么长的生存资料的积蓄,如果没有这么多的生活资料的积蓄,那么,林农的生存保障又从何而来?本文通过对清水江流域人工营林业生产过程中的青山买卖关系的考察,就可以排解这些疑虑,并能明了清水江流域侗族地区人工营林业生产过程的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使人工营林业成为一种经济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大片森林被毁,各地设立的民国林业碑刻成为了历史记载的印证。碑刻中保存了大量研究民国史的宝贵材料。林业碑刻是指历史时期为促进林业开发与保护而设立的刻石,其内容涉及林业契约、林业纠纷裁决、封山育林、木材运输等。民国林业碑刻的史料内容直观展现了当时的森林资源覆盖状况和林业思想、林业建设的发展状况,为我们了解民国时期的具体森林资源状况提供直接参考。根据搜集到的78块民国林业碑刻,从碑文的内容看,可分类为护林碑、栽种树木碑、保护鸟兽类碑和案件处理碑。设立护林碑传达了如下思想精神,即明确条例提供赏罚依据、将护林意识内化为民众自发护林行动以及护林基础上的造林鼓励。林业碑刻对当下推进林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其保存了森林覆盖变化的史料佐证,提供落实护林机制参考并有助于推进保护森林教育,对未来林业事业发展和林业科学教育都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推动我国商品林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林业以生态建设为主 ,但也不能忽视商品林业的发展。只有将商品林业建好做大 ,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木材和林产品等基础性原材料的需求 ,从根本上缓解其对生态建设的巨大压力。该文针对商品林业建设提出取消商品林的采伐管理制度 ,落实产权 ,放开商品林经营 ;推进林地使用权的流转 ,开放林地市场 ;改革价格与税费制度 ,减轻森林经营者的负担 ;提高林业补贴 ,加大国家对林业的扶持力度 ;积极争取和用好银行的贷款 ,拓展商品林业对外融资渠道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全方位吸引社会资本 ;采取优惠政策 ,鼓励大、中型工业用材企业建设原料林基地 ;推进森林产品认证制度 ,实现商品林可持续经营 ;依靠科技进步 ,建立商品林科技支撑和保障体系 ;长期稳定林业政策 ,增加林业政策透明度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等制度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13.
非法采伐及其贸易的治理:生态供应链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法采伐对全球林产品贸易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减少了森林面积,对人类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研究非法采伐及其贸易治理的政策措施,通过对贸易链下生产国、加工国和消费国对非法采伐措施的评析,指出政策控制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生态供应链。通过对中国林产品进出口状况的分析,指出中国在全球木质林产品贸易链中主要处于加工国角色,最后结合生态供应链,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中国的主要应对政策。  相似文献   

14.
森林旅游研究伴随着森林旅游业的发展而兴起,森林旅游研究的专业性和开放性促使其在旅游学术研究体系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学术生态位。森林旅游研究以其不断完善巩固的学术价值链(系统)服务于社会发展,并且获得了生命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林史文献学为林业史的专业基础课程,属于专科文献学。本文在介绍文献、文献学、林学、林业、林业史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关于中国林业历史文献学的纲要。  相似文献   

16.
林业物权变动:比较视野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确权的基础上鼓励与规范林权流转。然而,林权流转并不必然导致林业物权变动。首先以我国林业物权变动为研究对象,厘清了林业物权变动与林权流转的区别;其次,采取比较分析的方法,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有关林业物权变动的规定与德国和日本的相关规定进行深入比较研究;再次,结合我国现阶段林业物权变动的现状,从林业物权变动模式和林业物权变动的各种限制条件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我国林业物权变动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简化林业物权变动程序,加快完善与林业物权变动相关的服务和配套措施的建议,以期为深化、完善林权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浙东学派是中国学术史上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重要学术流派。目前的研究虽然成果颇丰,但是编年史研究工作的缺位,已经成为制约浙东学派研究向纵深发展的一大瓶颈。建立在坚实文献基础之上而编纂一部《浙东学派编年史》,不仅可以从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的高度完成对浙东学派学术谱系的建构,而且可以在一个新的学术起点上推进浙东学派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通代与区域学术史研究的深入,并为当代文化精神的重建提供丰厚的学术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我国林业信息化由“数字林业”步入“智慧林业”的新形势、新任务,明确提出智慧林业是现代林业发展的新方向。阐述了发展智慧林业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业生产力,促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并针对实践中亟待解决的诸如重复建设、信息安全、科学规划及其实施、资金投入及其人员培训等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学科发展历史的研究对于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以追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为线索,研究了中国林业经济管理教育早期的发展脉络,探讨了学科的起源。认为该学科起源于1915年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开设的林政学等课程,较目前的观点提早了30余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