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民主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际敌对势力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的旗号,国内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与之遥相呼应,在社会主义民主问题上制造混乱。在这种情况下,重温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社会主义民主与公开性和民主集中制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对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其重要来源是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由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误解,而产生它是否背离马列主义的疑问,其重要根源是没有全面地、正确地理解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或者不知道列宁的有关论述。列宁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转变构成列宁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列宁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那些在实践中产生,又经实践检验证明的正确的理论,而不是实践前的推测,也不是在实践中还没有被证明是正确的理论。列宁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十月革命前的理论推测阶  相似文献   

3.
文章论述了列宁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对社会主义道路、对社会主义特征、对社会主义工作重点和根本任务上的新认识,这是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1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前后有很大差异。以1921年春为时间界限,分为前期与后期两个发展时期。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第一次由理论变为实践,列宁指出:“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①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纯理论的设想了,而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这就使社会主义建设作为最现实、最实践性的问题摆在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面前。至1921年春以前,也即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前期,在列宁…  相似文献   

5.
列宁晚年对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实现社会主义进行了反复思索,并提出了独到的思路。面对内忧外患的国际国内形势,列宁及时提出实行新经济政策,用国家资本主义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奠定物质基础等等。列宁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当时经济社会条件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列宁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列宁同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十月革命以后,他有七年的社会主义实践。这个时期,正如列宁所说:“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列宁全集》第27卷第480页)又说:共产主义现在已经不只是我们的纲领,理论和课题了,它已经是我们今天的实际建设  相似文献   

7.
市场问题是列宁研究经济理论的出发点,而又贯穿于列宁从事革命和建设活动、进行大量理论探索的始终。列宁的市场理论,导源于对俄国自由主义民粹派经济理论的批判,到《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著作问世时,已形成一个初步的体系。列宁通过对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转化过程的历史考察,实际上已经发现了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的真理。十九世纪末期,列宁及时地、敏锐地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揭示了生产、交换、垄断、资本输出国际化的本质。十月革命胜利后,尤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列宁试图不通过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而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产品分配,结果遭到失败。列宁经过深刻反省与艰苦探索,终于确立了以新经济政策为基石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理论,使列宁的市场理论得以成熟。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性及其内在机制的思想、关于计划与市场统一的思想、关于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而过渡到发达社会主义的思想、关于划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相互关系的思想,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在领导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问题作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当前我国国民经济调整改革的形势下,学习列宁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物质基础上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社会分工愈来愈细,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愈来愈紧,生产社会化程度空  相似文献   

9.
科学的建设社会主义理论,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干扰,人们对于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尤其是其晚年的思想,是重视不够、研究不够的。其中一些重要文献,长时间里甚至都没有被公布过。因此,今天我们重新研究列宁的这一部分珍贵理论遗产,并不是多余的。  相似文献   

10.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制的理论与实践高放一、列宁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民主制”在学习和研究列宁思想遗产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再没有比社会主义民主制更加重要的问题了。这是因为:第一,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有不少人认为那是由于苏联东欧国家长期坚持列宁式的...  相似文献   

11.
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在侧重点上有所区别,而且他的社会主义理论本身,也有前期和后期之分,在侧重点上也有所不同。所谓前期理论,主要是指1921年春以前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这个时期,由于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同  相似文献   

12.
宫玉涛 《兰州学刊》2006,4(12):34-35,174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最高领导人,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学说,不仅为苏联共产党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列宁领导俄共(布)在改造小农经济的实践中提出了通过合作制建设社会主义的合作制思想,揭示了落后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在规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我国农村第三次改革中,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通过介绍借鉴列宁合作制的思想发展过程,概括了列宁利用发展合作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提出了通过发展合作经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尼·伊·布哈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曾经称他为“党的最大的理论家”、“全党所喜欢的人物。”他生活在列宁时代,经常受到列宁的教育和指点,是列宁志同道合的同志和战友,他曾经同列宁一道探索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列宁逝世后,他成为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阐释者和捍卫者,并为探索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洒下了热血。在当今,为了全面研究列宁的思想,特别是他的晚年思想,回击修正主义思潮的攻击,更好地坚持和发展列宁主义原则及其创立的社会主义,我们有必要研究布哈林,并  相似文献   

15.
列宁。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如建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等等。这些内容,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源头。本文将着重探讨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环节和条件问题及其给我们的启示。一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获胜后,就可以较快地  相似文献   

16.
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 3年初 ,列宁宣布“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一改变不是从理论而是从实践那一端开始的。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教训之后 ,列宁产生了“两次过渡”的构想 ,即经济落后的俄国应从战时共产主义→农民占人口多数所造成的种种特点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粮食税是实现第一次过渡的形式。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根本改变正是从建设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向建设“农民占人口多数所造成的种种特点的社会主义”转变的。与此同时 ,列宁也从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转而肯定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 ,即建成农民占人口多数的那种社会主义。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演变是与时俱进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7.
列宁有关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论及列宁的文艺思想的科学价值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布哈林是继列宁之后,维护新经济政策的代表人物。在与反对派的论战中,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布哈林捍卫并发展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逐渐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布哈林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对于如何把经济落后的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强国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19.
列宁在领导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今天,重温列宁的这些论述和光辉实践,对于我们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无疑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在列宁的合作制构想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基本线索,即: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怎样才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怎样才能使俄国建成为列宁所谓的"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抑或是"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从而为过渡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准备必要的物质前提?我国虽然早在50年代就已完成了合作化,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由于生产力的相对落后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精神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存在的不完善性,我国目前的社会仅仅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为此,我们有必要历史地回顾一下列宁的合作制构想并着力探讨它与我国目前农村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