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学说,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普适性、实践性、革命性等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真正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从当初只为少数思想家掌握的科学理论,发展成为亿万人民群众掌握的思想理论体系的过程。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构筑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在于它是一种"朝向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本身"的生活叙事,日常生活领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领域。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由于忽视了日常生活本身这一基本要素,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推进得不够理想,存在部分人在思想上远离和排斥马克思主义、偏离和违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怀疑和动摇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倾向和问题。要推进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在理论研究层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化研究,在实践操作层面切实关注民生发展、完善并规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运行制度、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共产党宣言》的7篇“序言”进行研究。分析认为,这些“序言”不仅对当时各国的工人阶级运动具有指导意义,而且是对《共产党宣言》的补充和发挥,更是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如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结合人民群众的实践发展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做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基本国情相结合等思想,都体现了科学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观,这些思想和认识对于当前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树立和践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获得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就必须使之通俗化、艺术化和大众化。从加强语言修炼的角度思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行路径,增强其理论通俗化的可行性和实践性,这不仅需要从语言艺术性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凝练,而且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内容必须因材施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艺术的表现形式要多种多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艺术尺度的把握要科学规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走近群众,贴近群众,被群众真正掌握,并且能够用通俗化的理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紧跟时代步伐并随着时代和社会实践发展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通过通俗化、具体化、大众化的方式教育群众、武装群众、掌握群众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有机统一,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植根于实践的土壤,是在实践中发展着的科学体系。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自然也不能脱离实践。人民群众是这一实践的主体,如何使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四化事业中更好地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一个现实的、迫切的问题——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陈晓明、刘祥林二同志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实践和运用》一书,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很好的回答,这是一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好书。该书已于1991年10月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抗战形势的发展,结合边区党员领导干部和群众的不同思想文化水平的实际状况,采取一系列有效途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在职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整风运动,学习、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对广大普通群众进行抗战纲领政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普及宣传,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还建立了专门的理论研究机构,培养了一批理论工作者,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引我们前进的伟大旗帜。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共领袖,参与了火热的社会主义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论述。他们认为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就必须立足国情、把握世情、认清党情,就必须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来文明,就必须让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同、所掌握,并被人民群众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的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与通俗性统一和实践性等基本原则。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是通俗化。  相似文献   

10.
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只有掌握广大人民群众,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化.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表现形式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顺利进行,这一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庸俗化与纯文字化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1.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的建设,首先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使全党牢固树立和实践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不能用本本去框实践,而是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必须尊重亿万群众的实践,坚持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检验、丰富、完善发展思路;必须坚持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和科学求实的精神统一起来;必须实现由"共识"到"共为"的飞跃,实实在在地体现在行动上,体现在实际成效上.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由它的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它也是一种社会制度--共产主义制度,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而这一理论体系的产生和被证实的过程又是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实现二者统一的唯一途径,就是依据变化了的情况和条件,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二者的统一就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仅创造出了毛泽东党的领导思想,而且科学地论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本质,即:党的领导的出发点和归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本质联系;党的领导的本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关于党的领导本质的理论,对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最早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毛泽东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过程,它是中国文化的转换过程,革命理论的创新过程, 民族精神的张扬过程,社会实践的进步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上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自从诞生以来,便对全人类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冷静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曲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并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7.
执政党的建设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行动路线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 ,从马克思到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政党主要解决了夺取政权时期党的建设问题 ,从邓小平到江泽民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实践中主要探索了关于如何执好政并长期执政的问题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历史性问题 ,深化了对党的先进性与阶级性、群众基础与社会影响力等关系的认识 ,提出了衡量党的建设成效的客观准绳 ,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相似文献   

18.
部分共产党员信仰"法轮功"邪教,说明共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不能仅仅只是信仰,而必须信服,并转化为人的信念.因为信仰容易改变,而信服了的东西才能转化成人的世界观,即坚定的信念.马克思主义不需要信仰;以前强调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对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对马克思主义由信仰变为信念,关键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虽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前提做过探讨,但这一探讨有两个缺陷。一是没有将逻辑前提真正作为问题提出,似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不言而喻,无须讨论的;二是提出的观点大有商榷之余地。文章首先认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前提是一个需要着力探讨的问题,然后提出这一前提就是人类所具有的“共通感”,并对之进行了较充分的论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阻碍共通感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及恢复共通感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应用、发展、创新的过程。在苏共兴衰的整个历史过程中,从十月革命到共产国际,从苏共二十大到中苏论战,从斯大林模式到苏联解体,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拟就苏共因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进行历史探讨,旨在从外部环境的视角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