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代后记”《融入野地》的独特文体与《九月寓言》的关系来看 ,这部长篇小说有两个叙述目标。两个叙述目标在小说文本中的不相容性 ,将本应属于该小说的思想主人公形象排挤成了一篇亦小说亦散文的“代后记” ,这就导致了它与小说的结构性变化———由小说的一部分变成对小说的一种解读。这一变化 ,一方面使小说的神话世界寓言化了 ,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小说的神话性  相似文献   

2.
《列子》这部道家之书相传为先秦列子所作,今传其实为魏晋人伪作,然而在此书中,我们却可以不时见到孔子的身影。出现在《列子》中的孔子形象复杂,既有儒家本色,又有道家风貌。大体说来有三种形象:由儒入道,亦儒亦道的孔子;道家仰慕者,通达悟道者;儒家之君子。《列子》既出于魏晋人之手,书中孔子形象的形成就与当时社会"调和儒道"的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创造了一种新文本,将其命名为“现代小说神话”可以建构有效的阐释框架,是当代“重述神话”的世界文学潮流的本土示例。现代小说神话将历史置于神话语境中,以小说文体发掘神话的诗意品质,赋予文学以超越现实、拯救人生的当代功能,  相似文献   

4.
道体之将形而未显──从思维的发展看中国寓言的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先秦寓言的繁荣与其时思维发展的特点有密切联系,而庄子哲学“道不可言”的观念也或多或少影响了藉助寓言来阐发事理的论述方法。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到两汉时期,论说文中寓言数量急剧减少。刘向《说苑》等故事集的编辑,以及其后佛经寓言的翻译,促使寓言开始从论著中置换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直到唐代,寓言才成为文人的一种自觉的创作,但寓言作为一种文体仍没有上升到理论自觉的高度。宋以后寓台走上了世俗化的道路。一直到本世纪初,寓言才成为一种真正自觉的文体。  相似文献   

5.
最近,研究小说史和小说文体演变的论著渐次增多。一致认为中国古代小说源于先秦神话,孕育于汉代史传,而形成于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然而,对于笔记这种与小说密切相关的文体研究,尤其是对笔记与小说交错发展的状况则很少涉及。因此,本文拟从笔记与小说这两种文体的发展演变过程,谈谈笔记与小说的源流问题。笔记的本意是指拿笔作记。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总术》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南朝梁王僧儒在《大常敬子任府君传》中亦称:“辞赋极其清深。笔记尤尽典实。”(《艺文类聚》四九)显然,这…  相似文献   

6.
《战国策》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对后世许多种文体的影响都很大。这些文体包括:谴责小说,侠义小说,传奇小说,史类小说,赋体小说,寓言小说等。从《战国策》的内容和写作手法上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战国策》的一些篇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小说因素,对于后世小说的丰富和发展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7.
神话是小说的源头,它孕育了小说因素,而又在小说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神话在完成孕育小说的重大使命之后,已成为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成为其题材来源,或成为其情节,或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本文从志怪小说和唐传奇、宋元章回体小说以及现代神话意识等几个方面,去论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神话对人类潜移默化的影响,乃至在小说中的复活,焕发其独特的瑰丽的神奇色彩。  相似文献   

8.
《列子》一书包含着某些科学猜测或科学幻想 :有关医学的寓言 ,所想象的诊疗方法与现代科学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列子》说梦 ,表现出冷静的理性精神 ,对梦的成因有比较深入的论析 ;《列子》所幻想的的人工制造的演员 ,显示出古代作家的创意之功  相似文献   

9.
上古神话是人类创造的最早的艺术形式,它孕育着文学思想与诸种文体的萌芽。我国古代各种文体的形成与发展,都或多或少地因袭着神话的影响,汉代小说也不例外。神话对小说的影响首先表现在题材内容上。神话的神异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汉代神怪故事类小说中;而神话的历史意识性特点,在汉代学史故事类小说中则表现为对历史兴亡的形象化描述。神话对小说的影响还体现在艺术表现上,无论是叙述的基本模式、夸张的表现手法、虚幻的审美追求,都无一不对汉代小说的艺术形式产生重大影响。神话是汉代小说最古老的源头。  相似文献   

10.
从宏观角度看,《红楼梦》第五回的创作既是神话文本的自然延续,也是寓言文本的开始。其创作既受到《老子》感官式形上宇宙观的影响,又受到《列子.周穆王传》的启发。从第五回合具体文本来看,还受到《维摩诘经变文》中"魔女变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杨朱是先秦道家的重要人物,主张“为我”“贵生”“全性保真”。在老庄思想的演变过程中,杨朱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杨朱和列子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今本《列子》非伪,其中的《杨朱篇》可以作为研究杨朱思想的基本材料。在中国古代老学史上,大家对《列子》十分重视,解《老》时普遍征引该书,并以杨朱思想证《老》。从老学史的验证来看,或者从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来看,我们都应该重新认识列子和杨朱思想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提起《猫城记》,人们早已习惯了称它为寓言体小说。但是,一直以来这一文体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本文旨在从寓言体小说的角度重新解读《猫城记》,并试图分析由此而产生出的双重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文艺史的研究一定要打通中西古今,建构文学体裁与戏剧类型学。只有打通中西古今,才能抓住各种文学体裁与戏剧类型的本质特征。凡文艺总是从表现的角度来反映外物的,广义的诗学之本体论在于此。文体不仅有孕育产生的过程,而且其特征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因而某一种文体在其发展中也会产生出新类型来,亦即其类型也会转换。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作为基本类型划分的体裁四分法,既非来自中国古代,亦非来自西方,它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特殊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四体划分的文体概念形成的关键在于"现代散文"概念的明确。现代散文起源于杂感,杂感在向杂文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絮语散文,形成了小品文。小品文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形成高潮,使得散文得以与新诗、戏剧和小说并列,这样就产生出了四体划分的文体框架。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其最根本的矛盾乃是实用性与文学性的矛盾。报告文学是散文中时代感最强的写人记事、作者并可以直接议论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由狭义散文向广义散文作一定程度的延伸——包括向着小说的靠拢、对各种社会科学知识的涵容以及政论哲思的抒写,却不能作过度的延伸:这就是报告文学的本体论。相互对立的"大散文"概念与"文体净化"说,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4.
从修辞学的角度看,寓言乃是比喻,有其本体和喻体,《庄子》寓言自不能外。《庄子》寓言的本体就是他的人性之道、养生之道和治国之道;《庄子》寓言的喻体可分为神话题材、社会题材和自然界题材三类;其寓言的本、喻体之间的逻辑联系方式乃是“一本多寓式”,其优越性则在于寓言主旨可以得到多角度多侧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寓言的表述方式,与神话这种最具隐喻性的文体比较来看,神话的隐喻建立于同一性的基础之上,寓言隐喻则是建立于相似性的基础之上,并且是以寓言中故事的整体作为喻体的方式呈现出来。从意义的表达来看,隐喻追求意义表达的新颖、独特和丰富,寓言则追求观念与意义表达的明晰、普遍。认识到隐喻与寓言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可以使人们对于隐喻性文体如神话、寓言等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对于人们认识到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史上,小品文曾作为白话文学的一个品类最先取得成功,并居于领衔地位达十几年之久。二十年代初发轫,至三十年代中期出现“小品文年”,其间名家辈出,佳作迭现,堪称小品文的黄金时代。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思想内容上与时代思潮紧密契合,艺术形式亦高度精湛完美,实乃文学发展史上的奇迹。无论当时还是后来,人们在总结开拓时期的新文学时,莫不称举小品文的成就。二二年三月胡适在为《申报》作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一文中首先肯定小品散文成功的意义——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二八年朱自清在《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里,  相似文献   

17.
《列子》的《天瑞》、《黄帝》、《仲尼》等篇,认为人性无智无情,要求达性之人“美恶爱憎不滑其心”,提出“无乐无知”是“无所不乐无所不知”的“真乐知”,反对逐情循欲而求生避死,体现了前期玄学——道家思想的特色。然而在《杨朱》篇中,《列子》则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思想。在这里,人性不再是无情无欲的,而是有情有欲、有乐有苦、有爱有憎的,“从性而游”就是“欲无不尽,情无不达”的享乐主义,体现了后期玄学的变异。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世说新语》的文体争论不休,有学者认为它符合现代小说的标准,应归属于现代意义上的小说;还有些学者认为它是中国古代小说,导致这个争论的根本原因是古今对小说的概念有不同的认知,以及《世说》本身所具有的非单一性的文体特征。本文将从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和现代小说所具备的要素来分别说明《世说》的文体,归纳出它不具备现代小说的基本要素,明确它应归属于中国古代小说。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中有三篇语录体论说文,即《缪称训》、《说山训》、《说林训》,三篇文章虽承继《论语》、《老子》之文体和说理方式,但更多的则表现出其对语录体说理方式的发展与创新,三篇文章均显示出相当成熟的思维艺术和说理艺术,并锐意摆脱逻辑思维的说理常规,而力求突出文学所特有的形象思维,彰显出《淮南子》语录体论说文独有的说理特点。  相似文献   

20.
诗学阐释:文体风格与叙述策略--《呼兰河传》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体风格与叙述策略的视角对《呼兰河传》进行了文本细读和诗学阐释 ,认为《呼兰河传》是“抒情性写实小说” ,它鲜明地体现出萧红感性的小说诗学思想与理性自觉的文体意识 ,是一次独特的小说新美学实践。在叙述策略上 ,萧红极富创意地设定了三层叙述结构、两种叙述视角和两套叙述话语并使之融为一体 ,合力建构了《呼兰河传》的先锋叙事。文章进而认为《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部传世的经典杰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