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井伏鳟二被称为日本文坛的“常青树”,中日两国对其研究主要聚焦于其前期代表作《山椒鱼》和后期代表作《黑雨》。本文通过分析原文文本,对比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形象,因为他们作为井伏文学的经典人物形象,分别代表了战前日本社会苦闷的年轻人和战后日本社会底层百姓群体。同样作为普通小人物,幼稚、孤绝、苦闷、幽闭、感性的山椒鱼和成熟、宽容、乐观、积极、理性的重松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的形象既折射了当时日本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现状,又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创作思考因现实而改变的变化历程,同时引发中国读者思考文学的民族性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日本文坛流行关于中国的游记作品,横光利一却用小说形式想象中国,他在小说《上海》中塑造了他所代表的日本人对上海的想象。在他的作品中,上海形象体现为脏乱与混杂、底层的民众、革命与革命者等。上海这些形象的形成与横光利一这位观察者的身份、观察角度、观察心态等密切相关。作为"他者"的上海,实际上折射出了日本在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士不遇"是汉人屈骚解读的突出主题。汉代的仿骚、悼骚作品往往通过对屈原经历遭际、思想行为的演绎和选择、议论和评价,突显出屈原怀才不遇的命运悲剧;流波所及,文坛上出现了大批以"士不遇"为主题的散文和赋,共同汇成了汉代文坛"士不遇"的洪流强音。"士不遇"悲情既是屈骚所固有的情感内容,也是汉代士人对自己乃至千古士人悲剧命运的思考结果与屈骚悲情共鸣所撞击出的耀眼火花。经汉人的屈骚解读,第一次把"士不遇"主题彰显于汉代文坛而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自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士不遇"主题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4.
史铁生是新时期中国文坛一个具有独特的生命悲剧体验的作家,他以一种诗化的写作姿态揭示了生命的荒诞和人性的复杂,其作品主题深刻,启人深思,获得了当代文学评论界广泛的价值认同和精神推崇。遗憾的是,他并未能全面超越现有文化的限制,在精神的探寻中内心充满着矛盾与困惑,徘徊于主体、价值、目的的“有”与“无”之间,寻找着生命的妥协与自足,从而限制了其创作的精神高度。  相似文献   

5.
悲剧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生存的悲剧意识则是贯穿文学的一个经典主题.余华是一位充满悲剧精神的作家,而对作品的荒诞和非理性化处理是他表现生存悲剧意识的有力手法.余华的代表作《活着》,传达出强烈的人类生存悲剧意识与荒诞境遇,并且试图以道家式的"忘"来消解人类的生存悲剧.  相似文献   

6.
《老人与海》中的马林鱼是一个具有独特悲剧意蕴的文学形象.它的独特性首先就在于它是作为老人桑提亚哥自我的镜像而存在的,老人追逐马林鱼的过程就是他自我寻求、自我认同的过程.其次还在于马林鱼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马林鱼骨架所透露的存在的荒谬感与虚无意识.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自我是自欺的自我,因此,马林鱼作为一个“他者”对老人的自我建构产生了悲剧性影响.存在主义哲学表明,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荒谬的存在,这是既定事实,任何人都无法外在于荒谬.老人的这种求而不得、罢而不能,让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悲剧底蕴.马林鱼是“存在”的“镜像”.  相似文献   

7.
要想理解好三岛由纪夫的文学,首先必须研究好"悲剧"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假面的告白》则是理解和掌握三岛由纪夫"悲剧"概念的最佳代表作。本文拟通过《假面的告白》发表后的文坛动态分析和作品的结构分析,阐明这部小说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进一步弄清文体特点和"悲剧"概念在三岛文学中的来龙去脉,最终达到揭示三岛文学之奥秘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以《喧哗与骚动》为自己赢得很高的声誉,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小说《喧哗与骚动》命名独特,颇具深意。作品以作者熟悉的美国南方种植园主家庭为背景,弥漫着乡土气息,充斥着悲剧色彩。作品采用意识流的描写手法,从而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和魅力。  相似文献   

9.
作为原型小说作家,近藤经一备受关注,他的《受伤的人鱼》是日本文学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小说以日本游泳名将高石胜男为原型,讲述了游泳选手三村龙彦与一对姐妹西田明子和阳子间的感情纠葛.本论着眼于围绕小说的历史事件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文坛的变迁,考察该小说在文本创作上的虚构与背后的真实,以及推动《受伤的人鱼》文本成立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10.
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奥斯卡·王尔德创作了不少悲剧童话故事,以独特的叙事风格赋予悲剧作品深刻的内涵与意蕴。他在故事中融入丰富的想象与情感,抓住物质与精神矛盾的两极进行叙事布局与铺陈,以先"扬"后"抑"的叙事基调、静默的隐含作者、二元对立的叙事视角、宗教的救赎精神,以及暗合的同性恋观讲述悲剧主人公们无法圆融的爱情与人生。这些悲剧作品无疑潜藏着王尔德个人的人生路线,预言着他的最终归宿,并验证了他对生命与艺术本质的探索与追求。  相似文献   

11.
《山椒鱼》和《黑雨》是日本现代作家井伏鳟二前期文学和后期文学的最高杰作.这两部作品风格截然不同,创作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下,但在作者现察社会的第三者立场、肯定现实的平和态度和追求未来的美好希望这些方面极具不谋而合之处,而且作者的态度更彰显了小说特有的主题精神.  相似文献   

12.
揭傒斯"苏李"题画诗,是在前代文人有关"苏李"文学创作基础上的一次较有特色的开掘."苏李"故事自然流淌在揭傒斯的笔下,他讲述的不仅仅是发生在汉武盛世的悲剧,还是对自身生活和时代政治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13.
刘震云作为当代文坛代表性作家之一,其作品可谓有量有质。回顾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如被定义为“新写实”小说的作品、“故乡”系列,以及他在新世纪的创作,可以发现,他在各时期的作品既有共性也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特别是他的新世纪小说,既有常又有变。  相似文献   

14.
夏目漱石是站在近代文学顶峰的巨匠,他创作了众多的名篇佳作。在对近代日本文学作家的研究探讨中,关于漱石的研究书目之多,可以说没有其他作家能够媲美。作为近代日本最初的职业小说家,漱石虽然步入文坛较晚,但对日本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促进了日本小说艺术的成长,并且寄予了小说理性的基础。《心》这部作品在夏目漱石的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集中体现了夏目漱石对"个人主义"思想的认识,以及"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关系,也反映出西洋文学对近代日本与东洋创作精神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西方的文学传统中悲剧作品占主流地位,这源于《旧约》和古希腊的艺术传统。“厄普代克的悲剧”有双重意义:一是指厄普代克秉承了这一西方悲剧文学的创作传统而提高了他的文学地位,他在“兔子四部曲”中就表现了长达四十年的美国式的悲剧生活。二是指他存在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即他违背了部分传统而在作品中出现了太多的性描写。这样,他的文学地位就被降低了一些,从而成为他自己的悲剧。因为在西方的文学世界里,作家的地位高低主要是由其作品的悲剧性描写及其道德层次的高低而确定的。  相似文献   

16.
<正> 郁达夫是中国新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在“五四”以后的文坛上独树一帜,曾经产生过很大影响。郭沫若把他比之为“俄国文学中的屠格涅甫”,日本、东欧的一些学者认为他是“中国的自我小说作家”。象“五四”前后的许多其他作家一样,外国文学也哺育了郁达夫的创作。其中西方的浪漫主义和日本的“私小说”对他影响尤深。这里,我们着重探讨一下郁达夫小说那种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特别是“私小说”这一日本所特有的文学形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1968年以《雪国》、《千鹤》和《古都》荣膺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文学创作起步于中学时代,始于1914年写的短篇小说《十六岁的日记》,到1972年自杀身亡,共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在这漫长的文学活动中,他以自己丰富的创作实践,开辟了将日本的传统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相结合的道路,创造出大量具有日本美和民族个性的作品,为日本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24年3月,川端康成从东京大学毕业,步入文坛,成了一名专业作家。进藤纯孝指出:“在这个时期,川端康…  相似文献   

18.
长篇小说《布偶》讲述了在"文革"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聚焦于沿海地区一群拥有各种海外关系和华侨身份的特殊群体的生存形态。裴达峰作为这一群体的精神性领袖,由于其独特的"他者"身份,成为孤独的"异乡人"。他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无法获得社会认同,在寻求自我确认和归属的过程中,导致人格的扭曲和异化,制造出他人及自己的悲剧,凸显了人性在复杂特殊环境中被异化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及命运的认识探究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9.
《源氏物语》成书于十一世纪初,是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卓有成就的文学巨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古典小说。作者紫式部以现实主义手法,用含蓄、凝练的笔触,描绘了日本王朝贵族封建社会的没落与衰亡。《红楼梦》是我国十八世纪的著名长篇小说,作者曹雪芹以生花妙笔描写了清代封建贵族社会的必然衰亡、崩溃。《源氏物语》和《红楼梦》可谓饮誉世界文坛的东方文学的双璧。《源氏物语》和《红楼梦》这两部作品,都有借情言政的特点,都是以悲剧开始而又以悲剧告终。《源氏物语》五十四卷,是以各卷完整独立的故事情节相联缀而成为浑然一体的长篇,《红楼梦》是章回体,两者在结构上不尽相同,在篇幅上不相上下。都是百万字左右的宏篇巨著。两部作品成书时间虽相距七百多年,但在中日两国文学史上却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在社会上流传之广、影响之深,至今还很少有作品能与之媲美,而且在国际文坛  相似文献   

20.
《动物园》讲述了顾零洲的城市生存体验和一段情感经历,在极具隐含意义的文本中表现的是以"出租屋"为特征的城市体验和以"动物园"为符号的"原乡"追寻。于二重叙事空间里,城市体验难以认同,精神"原乡"又终不可达,他终将继续游移、漂泊于现实与想象的两重世界里,身体如浮萍无处安落,心灵似梦幻无地生根,生命的痛苦与爱情的悲剧,大抵上皆源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