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多年的发展,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在国家教育均衡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基础建设和设备配备有了很大的改观,充分发挥了寄宿制学校的办学优势。但是在课程设置、双语教学、寄宿生心理健康、教师素质、课余文化活动等软件建设上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为促进青海藏区寄宿制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构建青海藏区产业扶贫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面积72万多平方公里,下辖2市6州。青海藏区是我国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贫困状况不容乐观。笔者在青海藏区产业扶贫的主体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出青海藏区产业扶贫的特点及问题,并提出青海藏区产业扶贫的动力机制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发展和稳定是青海藏区必须兼顾的两个重要关键点,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综观"十二五"以来的发展历程,青海藏区基础设施、民生保障水平、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综合治理、寺院管理、基层基础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但也面临着改善民生、维稳压力重,基层工作力量、干部群众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本文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施重点建设工程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从加强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实施依法综合治理、主动适应对敌斗争的新形势上促进青海藏区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政府、企业、农民三大青海藏区产业减贫的主体进行分析发现,政府是产业减贫的主导力量,企业是产业减贫的中坚力量,农民是产业减贫的基础力量。在青海藏区产业减贫的发展当中,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十分必要。基于对政府、企业和农户的主体性分析,提出藏区产业减贫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区域性贫困是我国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点与难点。藏区作为一个集聚地理生态和族群文化的特殊地区,其扶贫开发的顺利进展更是与宏观社会层面的健康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结合对青海藏区贫困现状的多维分析,本文深入探讨了影响青海藏区扶贫开发进程的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从提升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层面提出了关于加快藏区扶贫开发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2000年起,藏区务工型流动人口逐年提升,人口流动引发普通家庭从父亲流动到母亲流动继而父母皆流动的状态,使得家庭关系和家庭功能发生变化。同时,从上世纪60年代之后到现在寄宿制形式成为藏区主要的学校形式。因此,当下藏族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普遍变为父母流动、家庭弱化和寄宿学校并行交织的复杂社会环境。本研究选择"疏离感"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作为测量家庭-社会人际关系的量表,以此获取藏族青少年群体对社会和家庭的态度和关系。研究结果发现33.8%的被试呈现高疏离感,同时近一半学生家庭在困境期和发展变化期处于低适应能力。结合访谈数据和田野调查资料,本研究从父母流动、寄宿形式、本土文化课程、传统文化与村落变迁几个角度综合分析导致青少年高疏离感及家庭适应能力低下的原因,并提出改善寄宿制学校藏族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贺武华 《浙江社会科学》2015,(3):96-102,159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校形态。我国寄宿制学校整体上正从硬件投入建设转向实质性的办学运行阶段。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中的问题总体上属于内涵式发展转型中的问题。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推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新型家校关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诸多方面体现新的内涵与要求,寄宿制学校的价值与功能需要予以重新发掘与定位。  相似文献   

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青海藏区的地方性实践深受该地区地方性知识的影响。本文以玉树藏族自治州为例,运用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理论范式,分析了青海藏区地方性知识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碰撞与冲突,提出了推动青海藏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性知识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海南州藏区集中了青海藏区所有贫困的类型、特点和困难,藏族人口在全省六个自治州中占比最高,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生态地位、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其整体脱贫对于推动青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维护青海藏区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海南州藏区特殊类型扶贫攻坚要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创新机制、精准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总要求,通过理念创新、政策整合、特色产业培育、拓展完善扶贫开发方式、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教育培训扶贫力度、强化工作责任制等举措推进整体脱贫。  相似文献   

10.
农村寄宿制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问题、实行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方便学生入学与学校管理的同时,也给教师、学生和家长以及教育者带来系列难题,本文通过对荔浦县寄宿制学校的调查分析来说明农村寄宿制学校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关心中有学生、实行寝室"三查"制度和加强与家长沟通等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采用DEA方法对2010-2017年青海藏区公共物品供给效率进行了测度。实证结果显示:青海藏区公共物品供给投入要素拥挤,存在结构矛盾,即政府供给与民众需求失衡,同时其投入规模也存在不足。这源于其政府身份的多样性:理性的"经济人"、膨胀的"集体人"、牵扯的"执行人"。基于此,可从改善供给结构与扩大供给规模、增强政府执行能力、培养公共精神等方面寻求青海藏区公共物品供给效率提升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青海地名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多康藏区:此区指现在的青海、甘南、川西北、甘孜和昌都地区。青海、甘南、川西北在藏语中称为“安多”,现在一般称为“安多藏区”,简称“多”,安多之“多”藏语即“地位衡要交通便利”之意;安多之语源是——青海巴颜喀拉山之东有“阿钦雪  相似文献   

13.
<正> “部落”是原始社会的人们共同体,藏语称“部落”为“tsho—khag”,其最初的雏形是由一伙人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集体。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部落随人类进入奴隶社会而逐渐消亡。青海的藏族部落制度由于受制于地理、历史和历代中央王朝的羁縻政策的需要等原因,其体制一直延续到1959年民主改革前,这种特殊的历史现象,有必要加以探讨和研究。这对于我们了解历代中央政府对青海藏区的行政管理与施政,对青海藏区的发展都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川茶输藏与汉藏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茶输藏与汉藏关系的发展贾大泉四川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区之一,也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它的西北部是藏族聚居区,并接连西藏和青海、甘肃、云南的藏区。四川与藏区毗邻的地理位置,使四川自然地成为藏区茶叶的主要供应基地。自唐朝与吐善王朝建立政治联系,四川绵州、邓州等...  相似文献   

15.
重视和加强金融支持青海生态经济建设,不仅有利于实现区域内金融可持续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本文以金融业提速服务生态经济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对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区、转变藏区农牧业发展方式等重点支持方面的深入分析,提出了金融支持青海生态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1月17日,由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主管、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青海社会科学》(藏文版)创刊仪式暨"服务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论坛"在西宁举行。青海省委宣传部、省社会科学院、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省委统战部、省民族宗教委员会、青海藏族研究会、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出版社等单位的负责同志、专家学者和期刊出版界同仁40余人出席会议。青海省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省文明办专职副  相似文献   

17.
<正>青海藏族地区解放前的社会基层组织是“封建部落制”,这种基层组织在当时是数以千计、遍布各个牧业区的.它的形成受制于自然条件、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研究和探讨它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青海藏区的历史面貌.明确新中国成立后,青海是在怎样的社会基础上起  相似文献   

18.
影响和制约青海藏区基层政权建设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一些基层党员信教现象弱化了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少数宗教与家族势力侵蚀了基层组织的纯洁性,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动摇了少数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立场,部分消极腐败现象影响了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威信。这些问题的形成都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对青海藏区基层政权建设的影响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青海传统民族贸易中回族商贸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海传统的商业贸易活动中 ,回族商人的经营活动显得十分活跃 ,自唐宋起回回人的先民在青海河湟流域一带有经商活动以来 ,后经元、明、清各代不断的发展 ,形成规模。回族人经商活动的地域范围 ,不仅涉足到全省各地 ,也涉足到整个藏区和省外许多地方 ;其经营形式、内容、方法以及经营品种等也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市场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它在历史上对青海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清朝政府对青海藏区的施政和治理》一文(载《藏学研究论丛》第6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是宋秀芳同志关于青海民族史研究的又一力作。该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行政、军务、宗教、赋税、商贸等多个视角的结合上,对清朝在青海藏区的施政和治理方略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其大政方针、实施措施的利弊得失作了客观公允的评价。文章资料丰富,见解新颖,在研究的深度和力度上都较过去进了一步。该文指出,清政府在藏区注重推崇和利用喇嘛教,对藏族实行“分而治之”“以涣其势”的统治策略;其税收政策并不刻意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