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从认识和分析教育中的隐喻概念着手,以解读杜威“教育即生长”的内涵为例,试图探究准确分析教育隐喻的路径。结论是,通过解读蕴含着深刻教育隐喻的杜威经典观点“教育即生长”,对全面把握其教育思想和哲学思想的独特性有很大的帮助。并指出,对教育隐喻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应该加强教育隐喻的实践研究和人文价值的探讨,实现隐喻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2.
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和日本当代教育家池田大作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健康生长,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学说,池田大作提出了“人格塑造乃教育之根本所在”等见解。他们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对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学说和池田大作关于学校德育与学生生长的论述作比较分析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的思想渊源和形成过程, 认为杜威的教育观集中体现于他的“教育即自然生长理论”,主要包括3 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这一教育观的哲学基础是他的实用主义经验论  相似文献   

4.
杜威道德教育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杜威的德育理论是其整个教育思想的一个最要组成部分,杜威关于道德教育的观点导源于他对教育的根本看法。杜威的教育理论与传统的教育理论不同,它关心的不是知识而是“经验”,所谓“经验”,在杜威看来,就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表现”。在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环境的变动不居,要求有机体必须为适应环境而不断构造既有的经验。经验构造的过程即教育的过程,因为借助经验的构造或经验的不断增加,人们不仅提高了对环境的认识和把握,而且也加强了对自身的理解和控制。所以,杜威把教育的本质界定为“经验持续不断  相似文献   

5.
教育与文化密切联系。探究杜威教育思想的文化根源,在于深刻理解杜威教育思想中所反映出的特定历史时期美国文化的特点,目的是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下,为立足中国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859—1952),曾经是教育史上的风云人物。他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学,促进了当时的“进步教育运动”。他生前四处游说,宣扬实用主义的教育主张,影响广大。他还留下了不少述著。但是人们对杜威的评价历来就有许多争论,特别是一九五七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之后,杜威的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运动受到了严厉的批判。美国人把“伊凡学到了的,约翰没有学到”的责任归咎于杜威和进步教育运动。随着五十年代末开始的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运动和随后的“恢复基础”运动在美国进行,杜威的教育思想逐渐为人们所摒弃。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下教育研究中教育理论本土化诉求、原创性呼唤,有必要分析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建构的历史过程。在美国走向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中,杜威审思社会现实、投身社会改革,智慧地抓住民主主义——历史上最宝贵又遭受时代严峻挑战的民主精神,将民主主义实验于杜威实验学校,逐渐形成了民主主义教育思想。这足为我们当下教育理论与实践之借鉴。  相似文献   

8.
从杜威的“民主共同体”的主要内容、起点及实现方法等方面,来分析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杜威“民主共同体”的理论来源,不仅是对杜威哲学中最重要的“民主共同体”思想的探讨重新定位,同时也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用主义大师杜威的影响深远性,既从另一个侧面来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学说力量,也为以后论证杜威哲学是美国实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观点认为,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教育目的是由人类意志主观外在地决定的。杜威则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其实质是“内在目的论”或“自生目的论”。杜威的这一观点可以从哈耶克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生秩序”的理论中获得哲学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是杜威实现其民主主义理想的首要工具。他之理想的教育既非传统教育 ,也不是进步主义教育 ,而是以民主主义为原则的教育 ,即民主主义教育。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基本内容包括 :以民主主义为原则 ,培养民主主义社会公民的教育目的观 ;重视儿童的天性与个性 ;主张学校是一个民主的社会 ;要求学校实行民主管理 ;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 ;以科学方法改进教学方法 ;实施综合化的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1.
“文本”诠释过程也是“语境”彰显的过程。“杜威访华百年纪念”教育类文章,着力于对杜威教育哲学的再阐释、在历史与逻辑统一视域中对“杜威效应”的考证,以及将杜威教育思想置于东西文明对话中予以解析,彰显了当代中国教育学术的“全球本土化”价值取向,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新语境”。  相似文献   

12.
杜威和毛泽东虽然分属不同的阶级阵营,立场观点迥异,但都致力于旧教育的改革,努力探索并躬行“知行合一观”和“平民主义教育”的教育哲学。从思想渊源上分析,杜威的教育哲学基础是以“经验”为核心的自然主义,而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则是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建构的。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早年留学美国,曾师承著名教育家杜威。学成回国后,他为了改革旧教育,创造新教育,从各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他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加以批判地吸收,并以我国的国情和教育实践发展的经验为根据,创造了自己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真正做到了“洋为中用”,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边办教育边探索前进陶行知对杜威的教育思想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坚持从中国的国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曾留学美国,师承杜威。他在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做中学”的教育思想进行继承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提出了一系列立足于中国实际的教育观念,并将其一一付诸实践。陶行知对于杜威教育思想“中国化”的改造及其实践,不仅对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同时,陶行知“中国化改造”后的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在 1 92 7年创办晓庄学校时提出的 ,其理论体系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针对中国传统教育以文字书本为中心 ,脱离实际生活 ,不能给学生以生活和创造能力这一状况 ,吸收了杜威反传统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并加以改造 ,形成了“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思想。其一 ,“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在陶行知看来 ,自有人类以来 ,生活就是教育 ,人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他认为生活与教育要一致 ,如果“过的是少爷生活 ,即使天天读劳动的书籍 ,也不算是受劳动教育”。“生活即教育”包含的意思是 :生活决…  相似文献   

16.
受杜威思想影响 ,胡适在对杜威的“逻辑”思想介绍的基础上 ,阐释和发挥了杜威的“试验逻辑学”思想。杜威的“试验论理学”是不同于形式逻辑的注重实验的一种方法 ,它体现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这种思想为胡适所吸收 ,胡适把科学方法归纳为“尊重事实、尊重证据” ,在具体运用上提出“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的命题 ,胡适用其取代形式逻辑。它对中国近代逻辑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杜威提出了与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截然相反的观点“儿童中心”论,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对教师的作用进行了重新分析与界定,他认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在儿童生活、生长和改造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是反思教学的实践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心理活动的研究者,师生互动中的交往者。研究探讨杜威的教师观,以期对我国的教学改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公关实各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其突出特点是结合本学科的性质特点,改变传统的“讲听读记”的教学模式,采取“演示——模仿”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师生两个方面的教学积极性,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理论依据及指导思想此模式的理论依据是杜威等人的教学理论。杜威认为:学校教育应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主要目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参与生活的过程,是学生现有经验不断改造的过程,因此教学不应只是讲和听,必须通过做去感受、发现和升华,从做中学。杜威的教育思想及教学理论被称作现代…  相似文献   

19.
杜威是美国20世纪的杰出的教育家,提出了适合当时美国社会的教育思想,培养了社会良好公民。而陶行知师从杜威,却不墨守师道,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论,培养了大批教育工作者、艺术人才和为革命献身的干部,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行知对杜威教育理论的超越和创新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分析他对杜威教育理论的超越,从而指导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胡适承继杜威实用主义,重视“行”,更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突出“知”即“思想”的价值层面。其“思想”论。说白了是“方法论”,的核心就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里有杜威的影响,更有胡适自己的创新,“思想”论的意旨也是很明显的:为再造文明之故,“思想力”的训练在胡适看来是再重要不过的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