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个时期,我对文化学感兴趣,经常找一些文化哲学、文化史方面的书看,与朋友们讨论文化问题,还想把文化学与审美学联系起来,做一些比较、交叉研究。就这样在读书、聊天、思考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看法,把这些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文化即人化或人的本质力量状态化;二、文化作为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交流的中介;三、审美是文化的升华和归宿。底下试着就这三点意见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过程的科学向度与人文之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与人文的分化和对峙,不仅导致了文化的冲突,而且也引发了存在的分裂。而现代化过程的本性则要求科学与人文从分离走向统一,这既是广义的文化整合,又意味着回归具体的存在方式。科学与人文的分野,内在地蕴含着不同意义上的理性追求。从终极的层面上看,理性化的真正内涵应当是人本身的全面发展。这既指知情意的相互协调,也包括知识与智慧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只能展开于变革外部对象与提升自我境界、人的存在与对象世界彼此互动、主体之间相互理解和沟通的历史实践之中。构成化解科学与人文、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紧张关系的历史前提和本体论基础应是马克思曾指出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将是一门科学,即科学的世界图景与生活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广告是一种文化现象,广告创意必须在广告环境所处的某一文化语境的背景下进行,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因此,深入研究广告创意的文化视界,认识广告创意中的民俗与流行、传统与现代的运用及影响日益成为广告创意的必需。而珍重民俗,呼应流行,秉承传统,链接现代,正是确立崭新的广告创意文化之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人文杂志》创刊50周年了。创刊命名者不大可能依据20世纪八十年代后才在汉语学术界兴起的“人文学科”(the humanities)或“人文科学”(the humansciences)观念,也不会预见到世纪之交人文精神思潮对于中国现代化行程的独特重大意义。刊物标举“人文”,可能是心仪“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境界。这“轴心期”(Axial Period)的古典境界今天依然为现代人文精神难以企及。从一定角度讲,当代中国人文学术已越发困窘了。一个违背人文学术本性而日渐强化的格局是行政化。所谓行政化,是指学者的研究方向志趣、学术选题、出…  相似文献   

5.
曾军  刘晓静 《社会科学》2007,9(1):147-155
2006年的人文学术热点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王富仁的‘新国学’引人注目”、“‘走出疑古时代’遭受质疑”、“《文学概论》教材与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易中天和余华制造的文化事件”、“学术批评开始转型”等几方面,它们共同组成了2006年的文化镜像和学术奇观。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6,(8):216-221
作为对视觉中心主义研究范式的反拔,当代文化研究中正在兴起一股听觉转向的热潮。从批判"图像至上"主义的遮蔽效应,倡言听觉研究的理论合法性,到听觉文化的人类学意义,从声音与身份、权力的复杂关系到听觉文本的形态类型,从听觉文化的中国传统,到听觉批评的实践活动及话语建设诸问题,中国学界均有广泛深入的思考。听觉文化研究在中国经历了由自发而自觉的理论历程,对中国立场与中国意识的重视与强调,彰显了中国学人的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7.
学术失范与中国学术的深层危机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王晓华 《学术界》2001,(5):169-172
学术界目前有关学术规范的讨论无疑显示了中国学术提升自身的努力 ,但中国知识分子的弱点却再一次暴露出来 :大多数批评者不是着眼于探究学术失范的深层原因 ,而是情绪化地进行道德审判 ,急于将某些人钉在道德的耻辱柱上 ,仿佛道德的审判一结束 ,学术批评本身就完成了使命。此类道德审判式的学术批评乃是传统文化伦理中心主义在当代的延续 ,其意义注定是有限的 ,因为道德层面上热闹的口诛笔伐往往遮蔽了学术失范现象的深层原因。引发学术规范讨论的导因是某些学术著作涉嫌抄袭 ,即引用了别人的论述而未予注明。这种做法有违学术诚信原则 ,固…  相似文献   

8.
胡功胜 《江淮论坛》2012,(5):188-192
主体性是文学批评的应有之义和基本的精神诉求。中国文学批评的主体性建构过程一直举步维艰,在当下的全球化语境和商业化运作机制中甚至身陷危机。文学批评主体性的重建至少要关注三个维度:作为理论接受主体,在资源利用上,对古今中外的文论思想要有一种整合意识;作为人格主体,在精神操守上,要把握好自由观念与功利意识的合理尺度;作为批评实践主体,在文本操作上,要做到学理与感性的有效平衡。  相似文献   

9.
在历时关系上,文化系统的结构分化和科技自身独立发展的内在需求共同导致了科学文化的孕育、分娩及其与人文文化的分离;在共时关系上,要素整合生成了两种文化间吸引与排斥、同化与异化、竞争与合作、冲突与融合等对立统一的互动形式;从历时与共时相统一的视角看,两种文化的互动既是一个不断反复进行的此消彼长的辩证否定过程,又是交互渗透、彼此缠绕、相互交织的动态演变过程,形成了相克相分、互立互制、相生相合、互渗互补、互促互融等极为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2005年8月,“宪政天道”论坛初建,刘军宁先生嘱我做开坛致辞。贤者所命.焉敢不就。兹录数语如下:  相似文献   

11.
羽戈 《社会科学论坛》2008,(11):139-153
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庄子)世间即使没有上帝,也要创造一个出来.(伏尔泰)诚然."哲学必须谨防希冀神道设教",然而与此同时,哲学所做的事,其实必然就是神道设教.(列真·施特劳斯)  相似文献   

12.
只有人文学术个性化特色得到发扬和支持 ,才可能形成不同的人文学术流派 ,各有特色 ,绚丽多采 ,相互竞争和讨论 ,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人文学术繁荣景象。人文学派的形成 ,不是依靠一些行政措施 ,也不是用一个模式制作出来的 ,而是在民主的学术环境中 ,研究者们认真地进行研究 ,逐渐形成不同风格、不同研究重点、不同研究队伍的学派。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17,(7):101-109
对权力行使合法性和公众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要求公共管理须以公共管理与法治为核心要素。通过法治实现公共管理须将公共管理行为置于法治框架内,结合各种法治理念、从法律维度对各类公共管理现象进行阐释和说明。公共文化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个分支,其管理理念源于公共管理的一般理论,其研究途径和研究方法也受到公共管理理论的直接影响,从法律维度对公共文化管理现象进行阐释和说明对回应公共文化需求的模糊性、变动性、个体性和多样性,对维护私权利、限制公权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增进自由和效率均有着重要意义。在法律语境中,公共文化服务是一种文化行政给付行为,政府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文化行政权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并给予公民相应的文化救济权利;在法律语境中,既有的文化市场管理方式须依据表达义务基本原理和法律规则内在的逻辑顺序进行从单方管理到他律与自律相协调的转变,而最大程度地保证文化生产者和文化消费者两方面的立法参与、积极推进文化行业自治则是文化市场管理方式变革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化分析的方法,探讨私家藏书与北朝学术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在公共图书因战乱等原因遭受巨大损失的情况下,私家藏书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而藏书之地也成为学者之间进行学术交流互动的场所;对私家所藏典籍的研读也直接导致有关学术著作的产生。而且,私家藏书对公共图书的恢复和整理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韦拴喜 《中州学刊》2012,(2):189-193
审美之维与文化之维的会通不仅缘于它们自身的天然联系及本质内涵的一致性,也是当代文化语境中美学学科向纵深发展的现实需求。审美文化学与文化美学试图通过对生命价值与人类文明之理想形态的知识建构,促成审美之维与文化之维的深层会通,从而开启美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向。基于审美之维与文化之维的联姻关系日益密切的趋势,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理应坚持理论思辨与现实关切相结合,以反思性、批判性意识干预大众的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以开放与恪守并举的姿态实现与中国传统资源的有效对接以及与西方外来文化的平等对话,从而建构既适应时代的文化现状又体现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文化危机与文化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生成的原因虽然是复杂的,但文化生成的基础无疑是人的实践。一种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归根到底应从人们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性质中去获得最终意义的解释。然而,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变动的,实践活动的历史性与变动性决定着文化的变动性。文化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在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常是会伴随着文化危机的。文化危机通常会对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人们谈到文化危机时,通常有一种谈虎色变的感觉,大多给予消极的评价。其实文化危机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并不仅仅具有消极的意义,更多的具有积极意义,没有文化危机就没有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蜀汉统治者刘备、诸葛亮等皆出自寒门 ,在思想文化上儒、法诸家并蓄 ,表现出“驳杂”的特点。立国后 ,他们治国重法术 ,学术上尚能重儒 ,借儒者以完善典制、推广教育。蜀汉侨寓学者多习古文经学 ,给蜀地带来了新风尚 ;本土人士虽仍多因循今文经学 ,但在外来学风的影响下 ,正逐渐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8.
思想与学术在当代文化中合流--2005年人文学术热点扫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军 《学术界》2006,(1):290-300
2005年人文学术热点呈现出原发性热点少,延续性热点多,共同话题突破学科界限和思想与学术在当代文化中合流等重要趋势。这些特点在“国学热”、“亚洲作为方法”、“通三统”、“当代学术史”、“超女”等热点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从文化维度发展的新使命.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文化之维,就是要不断打造蕴含马克思主义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这些“硬通货”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在国际间的交流交融中增强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这就要求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要坚持文化传承,特别是要坚持文化性质的传承、文化定位的传承以及文化基因的传承;借鉴和吸收有益的文明成果,运用其有效的文化话语表达方式,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审视其有益的文化政策;实现文化转化,有效把握文化内在的层次转化规律、差异协同规律和结构功能规律,促进中华优秀文化成果的现代转化,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软实力,增强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引领力,实现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作为国家重大学术工程的"中国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经数年众多学者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但检视现有论著,尚处于草创阶段和自在状态,而明显的标志即缺少学科的和形态的分析。从审美维度进入中国思想文化术语的内在结构,民族审美意识的标识性及直觉观照性与抽象性的统一,是审美维度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重要特征。除文艺审美外,人格审美方面的术语,也是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的。从形态角度进行分析,审美维度的术语,以范畴与命题为其主要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