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中军 《广东社会科学》2022,(3):96-108+287
围绕孙中山伦敦蒙难事件研究这一课题,学界在孙中山进入清政府驻英使馆的方式上存有两种论点:一是绑架说;二是自投说。孙中山本人对自己进入使馆的方式,先是称被“绑架”,后改为“自投”。无论是“绑架说”还是“自投说”,均无法合理解释涉案双方的材料。如果把“政治犯不予引渡”规则纳入分析的视野,则从孙中山避难香港起的历史发展线索就比较容易得到合理解释,不但可以印证孙中山方面的材料,而且可以解释清政府方面的相关材料记载。为了推动革命宣传,改变处于困局中的反清革命,孙中山主动策划了自己被清使馆囚禁事件。通过分析两方的材料,可以认为,孙中山被囚禁于清使馆是一次有预谋的自投。  相似文献   

2.
由广东省孙中山研究会和中山市孙中山研究学会、日本神户孙文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孙中山与亚洲”国际学术论讨会,8月3日至6日在孙中山故乡翠亨村召开。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盛会。到会学者175人,其中海外学者86人,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南朝鲜、印度、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台湾、南朝鲜、印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与基督教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中山与基督教有密切的关系。对此,学术界未加以较深入的研究。本文重点探讨基督教会在孙中山革命活动和民主革命思想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及发生的影响,并对此作用和影响作出评介。一两广是基督教传播最早、影响最突出的地区。孙中山家乡又是毗邻香港、澳门这两处传教士的集中地。有记载说,孙“父为基督教徒”。孙中山也说其父“皈依基督教并任职于伦敦布道会”。这种说法根据不足。但孙中山儿时确实崇拜太平天国这场有基督教色彩的农民革命。孙中山还讲,他幼年多与英美教士接触,“有一位英国女士对我发生兴趣,我终于学会了讲英语”。陆丹林《革命史谭》中更具体地讲,孙12岁在家乡“从美教士克尔习英文”。这就是说孙中山在少年时代,就受基督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曾明确提出,“社会之所以有进步,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①对孙中山这一论断,多年来国内学者大都视之为“阶级调和论”或“改良”观点,基本给予否定。然而,在现代,“经济利益相调和”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而,重温孙中山这一论述...  相似文献   

5.
<正> 孙中山对知、行关系作过许多论述,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认识论的性质。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至今仍有“基本上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属于二元论”两种意见的争论。笔者持前一种见解,本文仅就关系到孙中山的认识论性质的几个问题,略述管见。一、关于“知”和“智”“知”和“智”是孙中山“知行说”中两个既相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剖析这两个概念的来源及其不同含义,是判定孙中山认识论的性质的一个关键。由“知难行易”的“十证”可见,孙中山所说的“知”,是指科学的知。它包括卫生学、生理学、经济学、语言学、逻辑学、建筑学、造船学、电学、化学、地质学、动物学、  相似文献   

6.
台湾学者丁中江的《北洋军阀史话》(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版)一书中有一封孙中山致肃亲王善耆的信,劝他敦请清廷让权,返回东北立国;并请其加入革命党。由于该信是由作者之父、同盟会东京支部长丁怀瑾起草的,具有一定可信性,而目前已出版的相关孙中山文集均未收录,故摘录如下,以飨读者:肃亲王左右:仆向与都人士语,知营州贵胄首推贤王,中更多难,陷于凶人,天诱其衷,俾无陨越……故仆敢以二策为贤王陈之:一为清室计者,当旋轸东归,自立帝国,而以中国归我汉人。此非仆一介之私言也,何者?八旗口籍,不逾千万,其人才亦至乏矣,既欲羁制汉人,使就轨范…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先生从一九一二年四月一日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后,即积极从事经济建设活动,到次年因宋教仁被刺,爆发二次革命为止,时间刚好一年左右。孙中山先生在这一年中给后人留下的从事经济建设活动的一系列具有合理性的主张,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他关于实行开放主义、全面利用外资、开发生产力的主张,至令仍不失启发和借鉴作用。关于这一点,五十年代初,台湾的徐芸书就撰写了一篇文章加以阐述①,并呼吁台湾当局立即实施孙中山先生的这一政策。这篇文章在当时的台湾起了很大作用,以至在八十年代的今天,台湾有的学者还发表文章表示“服鹰徐氏言论”②。近年来,大陆学者也很重视这个课题的研究,写出了数篇论文。然而,我觉得仍有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由江苏省社科联、孙中山研究会等单位主办的“孙中山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11月12日至14日在南京中山大厦召开。来自全国包括台湾在内的18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以及英国、日本学者,旅美华人等12o多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大会共收到论文近百篇。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孙中山与中国现代化”。代表们围绕这一主题所提交的论文,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法学、宗教、道德等许多方面。其中有近年来国内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但也不乏涉及很少或未曾涉及的研究课题,如孙中山近代化思…  相似文献   

9.
当孙中山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兴起之后,反对革命者则主张按照历史进化的程序,直行开明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在这场政治论战期间,鲁迅发表了多篇论文,对西方民主制度和“众数”问题阐述了他的倾向性,并往往被理解为反对议会制,反“民众”这里仅对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评论的有关问题,作了一些思考,将有关事实和资料略作粗浅叙述,以供方家研究商榷。一、民主制问题的倾向性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批判洋务运动,接着批判“立宪国会”,批判鼓吹者的言行性质。他说“计其次者,乃复有制造商估立宪国会之说”,“中较善者,或诚痛…  相似文献   

10.
1985年元旦,孙中山先生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纪念日,召开了“江苏省孙中山研究会”成立大会,同时“孙中山大总统办公室复原陈列”正式开放,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孙中山研究会名誉会长匡亚明同志剪彩。开放以来,省和南京市领导、民主党派人士、研究孙中山先生的学者专家,以及广大群众都纷纷前来参观,认为原址的复原工作忠实于历史面貌,陈列的资料相当丰富而珍贵,使参观者加深了对孙中山先生丰功伟绩的了解,並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1.
《汉书》记载西汉中垒校尉拥有“外掌西域”职权,后世学者对此却提出了质疑,有学者指出“西域”当为“西城”或“四城(门)”之误。但详查史书,未能见到证明中垒校尉掌“西城”或“四城(门)”的确凿史料。随着近些年西汉考古资料的大量出土,班固关于西汉中垒校尉“外掌西域”的记载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12.
公司慈善文化与政策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慈善这个中文词在英文中有两个对应的词,一个是“charity”,另一个是“philanthropy”。“charity”与基督“Christ”的前缀相同,含有施舍慈善的意义,“philanthropy”具有宽广的大爱或宇宙之爱的含义,在孙中山时代被译为博爱,最近十余年间,台湾、香港率先将其翻译为公益、现代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四烈士年谱》转载吴健吾等编《徐锡麟事迹》附录二所收《孙中山致徐锡麟》函件一通(以下称“函件”),说者谓此系“研究起义的策略问题。这是他们在革命活动中有直接联系的唯一明证”,徐锡麟“所谓‘供’词说‘我与孙,文宗旨不同’云云,当然是一种权变之计,转移清政府对孙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节制私人资本”思想是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学术界大都认为,民生主义即孙中山社会主义是“主观社会主义”,“主观上”或“名义上要社会主义,实际上是要发展资本主义。”因此,“从学理上说,是错误的和反动的”。它是一种“乌托邦”,是“反动分子的理论”。现在看来,这种评论是值得商榷的。为此,本文想谈谈孙中山关于“节制私人资本”的主张,这对于理解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性质是有帮助的。 “节制私人资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两岸文评界都常可听到这样的说法;“搞港台文学的都不是一流学者”,“其实台湾文学由台湾学者来研究最合适”。对前一句话,我们不妨将它作为一种激励和鞭策;但后一句话,却不能不引起我的诸多联想和思索。台湾文学由台湾学者来研究,自然是合适的,但如果说台湾文学只能靠台湾学者来研究,即不尽然。这正像北京文学未必全靠北京学者来研究,上海文学也未必是上海学者的专属领地一样,何况俗话还说“旁观者清”呢。其实,大陆学者在这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新兴分支学科中,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位置和作用,存在着海峡两岸研究界的…  相似文献   

16.
高秋凤 《云梦学刊》2010,31(6):34-48
据不完全统计,自1947年迄2009年台湾出版过楚辞著作之学者有七十多位,出版的楚辞专著有126本,撰写的硕士、博士论文有56篇。台湾师范大学是台湾楚辞研究的重镇,研究楚辞的学者最多,培养的楚辞硕士、博士最多,成绩最为可观。台湾楚辞研究呈现多元的局面,对楚辞的各个领域都有学者从事研究。台湾有影响的代表性的楚辞学者有苏雪林、台静农、缪天华、何锜章、史墨卿、彭毅、傅锡壬、陈怡良、高秋凤、廖栋梁等,这些不同年龄层的学者或师生相承、或彼此取资,共同促成台湾楚辞研究的薪火相传。以楚辞为主之学术研讨会,相对于大陆,则明显太少,这与台湾国学研究的多元化有关。总体来看,台湾的楚辞研究并没有像大陆由于政治局势的干扰而显现极大的落差,六十多年来始终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曾经把千头万绪的建设工作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叫“物质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叫“心性文明”建设。这种概括是个非常有意义的创议。这里所说的“心性文明”建设指的是精神文明建设,因为孙中山在使用这个词的同时也使用“精神之建设”、“精神上之建设”等词,都是相对于物质文明建设而言的。本文仅就孙中山关于“心性文明”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作些探讨。孙中山关于“心性文明”即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有两个重要特点:第一,从两个文明相互关系来考虑精神文明建设。他说:“物质文明与心性文明相待,而后能进步。中国近代物质文明不进步,因之心性文明之进步亦为之稽迟。”这段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五权宪法政治学说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五权宪法,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核心和精华,他为之奋斗了一生。对于孙中山五权宪法政治学说,史学界很少有专文论述,本文拟对孙中山五权宪法政治学说作概要论述,不妥之处,祈请同好匡正。 一、五权宪法学说的形成 创立五权宪法学说、在国家制度上实行五权宪法原则,是孙中山毕生奋斗的革命目标。 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包括“政权”、“治权”两部分。“政权”即指人民掌握的选举权、复决权、罢免权、创制权等四权;“治权”即指治国机关掌握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弹劾权、考试权等五权,亦即“五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作为一个完整的五权宪法学说的提出,孙中山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1904年下半年至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提出了五权宪法中“治权”部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周兴梁由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举办的“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10月18—21日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学者,和来自日本、韩国、越南、澳大利亚、美国等国的学者...  相似文献   

20.
<正>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思想中最具特色部分,也是吸引研究者最有兴味之处.自1905年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口号以为革命奋斗目标以来就不断引起争议,虽然孙中山本人也多次对民生主义予以阐发,且在1924年作了较为系统的演讲,但不论是他本人或与其同时代追随者,拟或民国时代学者乃至延续今天的国内外学者,对民生主义的论释、研究均有不同,差异程度不一.对民生主义(或孙民经济思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研究,文章数以百计,成果丰硕,各成家成派.韦杰廷教授所著《孙中山民生主义新探》(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是解放后大陆出版的第一本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专门论著,对大陆几十年来形式的一些传统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在论述上自成一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