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郫县计划生育志》,是我国第一部县级生育志,1986年9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再版后,受到国内外读者的赞誉,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胡焕庸教授认为:“这部书实事求是地总结了郫县‘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经验和教训,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赵世利教授说该书把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以科学的总结,具有的史料和科研学术价值。四川少儿出版社总编辑蒲葭同志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潍坊市从去年一月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组织五十多人编写了一部全市的人口志和十二个县、市、区的人口志。在  相似文献   

3.
80年代初以来的10年中,随着新方志编纂工作的全面开展,方志学研究也形成了热潮,并陆续问世了一批优秀的方志学新著,其中包括路遇先生的《人口志编纂学》。 路遇先生是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从1986年到1991年,他受山东省地方志编委会之托,组织山东省8个单位的20多位专家、学者和富有经验的实际工作者完成了《山东省志·人口志》的送审稿。在此期间,他对如何编好人口志问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陆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最后著成了《人口志编纂学》。因此,《人口志编纂学》是路遇先生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省人口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在今年1月中国人口学会举办的人口科学首届评奖活动中,我省有2部专著和6篇论文获奖。省计生委王明远任主编,刘玉文、赵晓茂、河北大学江(?)任副主编的《河北省志·人口志》获专著类二等奖;  相似文献   

5.
<正> 人口,是一个内容丰富和关系复杂的总体。人口现象可以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和层次去加以研究,因而形成了人口学的许多分支学科。人口结构学,就是把人口结构抽取出来加以单独研究的一门科学。它研究人口结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由刘长茂任主编、张纯元任副主编的《人口结构学》,就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人口结构的专著。现已由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人口科学研究的一项可喜的成果。它的问世必将把我国对人口结构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该书共六篇,二十章,三十多万字,对人口结构的各个方  相似文献   

6.
以反映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藏族人口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成果的《当代中国西藏人口》一书不久前出版发行。3月底该书编委会在北京举行了首发式。《当代中国西藏人口》一书共收集1992年7月在拉萨召开的“中国藏族人口科学讨论会”论文42篇,50余万字,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孙兢新任主编。编入《当代中国西藏人口》的论文,以1990  相似文献   

7.
出版消息     
在河南省人口学会的倡导和支持下,由张怀宇、貊琦、董式珪等同志编写的《人口理论概论》一书,最近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该书集中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人口过程各方面的基本观点,并用一定篇幅  相似文献   

8.
书讯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胡伟略撰写的《人口社会学》一书已由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先生为该写作序。该书的主要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9.
由梁自鸣、李寒柏、梁秉坚任正副主编的《人口经济学》一书即将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13章,22万字。由肖步才教授写序。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里的一个大问题。其处理是否恰当,对我国的未来影响甚大。《人口经济学》一书正是为我们正确处理这个  相似文献   

10.
最近,由美国著名的中国人口问题专家鲍思顿教授与他人主编的《当代中国人口》一书(美国丰盛出版社,1992)面世引起多方的广泛关注与兴趣。该书收录了80年代以来陆续在海外发表的重要的有关中国人口问题研究的论文与报告,共23篇。原作者中除有为我国人口学界所熟知的美国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如哥德斯坦、葛苏姗、邦加斯、赵利济等人外,还收录了我国老一代社会学家费孝通,以及中青年人口学家曾毅等人的代表作品。另外由李慕真等我国一批学者合著的,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的《新中国人口》一书中的部分章节也被收录该书中。当然书中还有多篇是鲍思顿教授本人及其与他的同事或学生合著的学术论文,其中关于中国的独  相似文献   

11.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与发展》一书出版闻章《跨世纪的中国人口与发展》一书已于1994年底作为《人口研究》杂志增刊正式出版。该书的出版丰富了我们对中国人口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认识,构成了中国人口学研究成果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应当指出,该书是全国各地...  相似文献   

12.
由路遇、滕泽之合著的《中国人口通史》一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重在考证人口数据,揭示历史人口发展规律,意在为解决中国人口问题提供历史借鉴。 一、该书着重于历代人口数量的考证,形成了一个代代相连的人口数据链,从而展示中国历史人口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对秦朝以来一些重要时刻的人口数据,作了初步考证,提供了一个基本上能反映各个历史时期人口发展变化的数据系列,展示了中国人口发展历程中的四个高峰期。二、 该书通过对中国人口历史发展变化的研究,试图揭示人口发展的历史规律。在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由于生…  相似文献   

13.
书讯     
由张志鸿,郭申阳、张成舟编著,学林出版社出版的《人口浪潮与对策》是一本普及人口学基本知识的书。 该书注意把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每章或从一个故事,或从一首诗词、一件轶事谈起,较系统地介绍了人口学的基础知识,读来兴味盎然。该书谈的是人口学问题,但涉及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并注意吸收国内外人口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的资料。该书首先介绍学科,再谈学说史、人口规模、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政策、人口预测等。还对世界人口问题和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理论研究所编著的《人口统计学》一书初稿已经完成。为了使这本书的内容早日和读者见面,我们将选择部分章节在本刊发表。 这里发表的《关于人口再生产》一文是该书部分内容压缩合并而成。本刊1978年第1期上刊登的刘铮同志的《关于人口统计中几个问题的计算方法》一文,也是该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秦皇岛市计生委张福生和内蒙古大学沈斌华编著的《马尔萨斯人口论辨析》一书,最近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出版,使我国人口学界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读后使人耳目一新。 该书系统介绍了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理论基础,马尔萨斯的“人口规律”、“人口原理”、“人口过剩论”、“抑制论”、“平衡论”,并介绍了古典经济学的人口思想、普雷斯的人口控制论,并分析了新老马尔萨斯主义之异同,筹等。此外,该书还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1、该书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对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采取了全面否定的态度。作者认为,多年来我国人  相似文献   

16.
编纂人口志应注意的问题刘大红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但在史学窘作中,关于人口问题的记述不多。历代多将其记于“田赋志”、“食货志”、“地望志”中,主要记载当时的人口数量和户数,内容有限。近年来,由于人口问题的重要性日见突出,不少省、市、县在修志时,把人...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1912——1948年)的北平市包括北京内城、外城和四郊三个地域单元,面积707平方公里。因此北平市人口应该是生聚于这一区域内的人口总和。但是《大英百科全书》及《世界大都市》等书却因区域的含混,对该市人口变迁问题发生了某种误解。例如,后一书所列民国年间北平市人口:1920年为 849,554人,1925年为 1,266,148人,1930年为 1,383,873人。该书指出:北平市在“1920年代的中期,人口超过一百万”。是何原因,未予说明。  相似文献   

18.
<正>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尹豪教授主编的《人口学导论》一书,已由中国人口出版社于2006年6月出版。该书是编者积多年科研与教学工作成果撰写而成的,是一部系统、全面介绍人口学的形成历史、发展过程、现状及发展方向,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出发,阐述人口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人口学论著。书中尽可能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使用国内外最新的统计数据,并进行详尽地分析。目的在于使读者了解人口学的基本体系和主要内容,掌握和运用人门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去认识人口发展的基本规律,分析和研究现实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本书培养读者运用人口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进一步研究现实的人口问题以及与人口相关的各种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吉林省人口素质逐步提高,死亡水平不断下降,人口期望寿命大幅度增长。研究这一时期的死亡水平是很有意义的。笔者曾以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吉林省1981年的死亡数据,吉林省1974-1976年死因回顾性调查资料,吉林省7市7镇39乡1963年人口死亡数据,吉林省8市16乡镇1958年人口死亡数据为基本资料,较系统地研究了解放以来吉林省人口的死亡情况。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是上述研究结果的摘要概述。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下半叶,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是一个很重要也很特殊的时期。在这50年里,人口发展既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又有着深刻的教训。如何总结这50年来的历史经验,反思其中有过的教训,是摆在中国人口科学工作者和历史工作者面前不可推卸的使命。由山东社会科学院路遇研究员主编,集中了全国二十几位知名人口学专家集体撰写的《新中国人口五十年》(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就是一部以深邃的眼光来审视新中国成立后50年人口发展的信史。书中既有对中国人口发展经验的系统总结,也有对失误的反思,全面体现了“以史为鉴”的科学精神。笔者认为,该书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