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事实证明原始宗教在艺术起源中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这表现在:原始宗教观念是神话、图腾艺术等赖以产生的认识论基础和世界观根源;原始宗教的思维方式孕育并最终分化出艺术思维方式;原始宗教的礼仪活动为原始艺术的生成提供了审美形式。鉴于宗教与艺术关系密切,应该建立跨学科的宗教艺术学。  相似文献   

2.
原始社会,世界上所有民族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都有属于自己的艺术家。既然有艺术,有艺术品,就要有产生艺术品的整个过程,有艺术家身心的参与。  相似文献   

3.
原始时代后期是一个以丑为美、美丑混淆的时代,许多丑恶怪诞的动物形象被形式化为具有审美意义的纹饰。丑恶怪诞的形象之所以能给人以美感,与人们的原始宗教观念有关。这些形象具有威慑侵犯的护佑意义,也是炫耀暴力与武功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同时,这些形象也显示出人类童年那种天真、拙朴的创造智慧,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丑"的现象和问题贯穿于整个人类艺术史的创作表达,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从实践和理论层面对"丑"的艺术实践和"美的艺术"观念史进行历史梳理,可以发现,"丑"在摆脱美的依附性以及寻找自身独立性过程中形成自觉意识,最终成为一个特殊的审美范畴."丑"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表征,改变了原有以"美的艺术"为指归的艺术史格局.而面对"丑"的传播乱象问题,要正确适度地对其进行"三审".  相似文献   

5.
关于萨满教原始形态问题的若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宗教组织发展的角度上讲 ,萨满教应该是一种形成最早的宗教组织形式 ,而且是一种形成最早的具有普遍性质的宗教形式。对“天”的原始认识构成了此后萨满教“三界”、“九天”等概念形成的基础 ,并且随着社会从氏族走向部族联盟的进化发展 ,必然会导致产生出对“天神”的崇拜。从起源地域上看将萨满教仅限定为北方原始宗教 ,其理由并不十分充足。因为从萨满教的原始特征来看 ,她应该是一种存在于更为广泛区域的 ,相当普遍的宗教形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宏观的美学理论角度观照吕剧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文化研究视野中的生存现实,从吕剧艺术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得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生存环境中所具有的精神文化价值、社会凝聚价值、娱乐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多元价值,并进而提出生态文化重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察和探究,展现了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阐述了作者对抢救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看法和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8.
余树苹 《兰州学刊》2009,(9):224-226
印度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古印度人对宗教有着特别的偏爱,他们富于哲学思想,关注人生的幸福,重视心灵的洁净与解脱。在印度宗教中,解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主题。原始佛教对解脱的追求是因为“苦”;解脱的获得,是无明的消除、轮回的断灭,是心的安宁,是寂灭与永恒,是一种与世俗世界有着本质差别的涅磐境界。笔者通过对解脱的含义和目的的论述,尝试阐明佛陀乃至印度人提出解脱理论的根源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原始人类的审美意识潜伏于高等动物(人猿)的种族先天生理遗传之中,发端于原始人类时空观念的形成和对自然美的感知体验,表显于第一件石器工具(也是第一件艺术作品)的制作,生成于人种进化、自然环境、图腾崇拜、宗教巫术、神话传说等后天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之中.  相似文献   

10.
孟滨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0):105-106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内容缺失目前,国内普通高校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公共艺术教育的关系认识上还存在不足之处。第一,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普通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轻文,重实用轻美育"的传统观念,因而,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学生都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不够。第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狭窄、教学方法单一。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文件精神要求下,有的高校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但是,往往偏重于正统的国画、油画和艺术设计教育,而忽视本土民间文化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11.
王中原 《天府新论》2018,(2):117-123
数字网络技术进一步剥离了艺术作品的实物性存在,使其成为虚拟的“赛博空间”中的虚拟存在物(比特物),艺术功能的基础由此转变为虚拟生存。虚拟生存使得数字网络时代的艺术审美的本质特征表现为游戏。数字网络时代的艺术审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虚拟性、技术本体论以及艺术审美的游戏特征所引发的争议,这些争议为美学提供了一个调适自身的契机,从而拓展我们对艺术审美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要论述了海德格尔通过“争辩”的方式,在肯定尼采反对理性专制传统和现代社会“享乐艺术”的前提下,又针对后者的感性主义的片面性和不良后果,阐发了艺术审美的几个基本问题。具体说是,要从历史学而非心理学的角度看待艺术准备加以反拨的虚无主义,从而找到真正的克服途径;要以身心统一和超越主客体二分的高度把握审美状态,把“陶醉”领会为生命力的圆满;要将遵从艺术形式视为“强力意志”的力量与信心的体现,不允许感情或感官的恣肆破坏艺术形式,甚或冒充艺术。上述“争辩”对当下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争论也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文会 《河北学刊》2006,26(4):152-156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越来越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环境艺术概念的提出,则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在我国,环境艺术教育尚属新兴学科,环境艺术大致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园林绿化、公共空间、城市雕塑、壁画等环境艺术品以及室内空间、公益性设施等。它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从宏观到微观的整合体,不仅协调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引导和设计着社会和人类的行为。今天,人类希望在绿色环境中生活,向往城市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高度和谐。为此,应当加强环境艺术理论的探讨和设计水准的提高,使环境艺术与高科技相结合,与人类文化相结合,在总结中国传统的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国外有益的设计意识和技巧,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艺术教育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王冉  郑扬 《河北学刊》2013,33(1):206-208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主要分布于广大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自身特性对农民的文化取向形成了一种凝聚力量。"传统"与"现代"共存于一个空间,相互发展、相互促进。就邯郸市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对其的传承与保护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课题是关于艺术教育与审美素质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主要回答艺术教育对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有无影响;有多大程度的影响;有什么内容的影响;通过何种途径、何种方式实现这种影响等四个问题。这项研究是在高等师范教育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的。本课题通过五年的实验研究,结论是:艺术教育对高师学生审美素质有很大的影响,高师学生审美素质主要通过艺术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得以形成;艺术教育对高师学生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三个方面实现全方位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艺术教育的整体效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周朔 《东岳论丛》2006,27(4):155-158
审美形式是艺术的本体存在,是艺术自律的承担者。艺术自律是指艺术具有一种独立于现实世界必然性的自由自主的特性。在艺术自律的世界中,人和自然摆脱了异化和外在的压迫,呈现出自由自在的本真状态。艺术的革命功能呈现为:否定功能、解放功能、造就新感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深层审美心理对于人类关于艺术本质的认识具有深刻的影响。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使得人们逐步认识到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艺术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艺术的生产性;艺术的现实反映性。这些都在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中得到了如实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民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它所强调的是一个民族的被历史认同的文化生活内容.我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传统与落后联系起来,把传统与时代文明相悖联系起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还有相当多的人给这个传统的内容作了一个简单的鉴定,非常武断地把它叫做封建迷信.其中,文化失望是误读的基点.时代诉求与文化转型、文化重构与文化复兴、民族记忆与文化精神等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索.要想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必须认识到文化作为传统内涵的整体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遭遇现代”的今天,“非遗运动”本身需要相应的学术理念的支撑。笔者提出以应用艺术人类学的视野与方法来关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以便于使“非遗”研究具有更加明确的学术内涵。艺术人类学的应用实践是在研究视野与方法上的一次“应用性”拓展,其“应用”也是更加强调了其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有关艺术起源的学说中.“祭祀说”乃是最有影响的一支,其所谓“歌舞娱神”“歌 舞乐神”的理论,已被古今中外的大多数艺术史家、民俗学家所认同。本文对这一已历两千年的铁 案提出了质疑,指出:古代先民选择歌舞祭祀,并非一开始就从“娱神”、“乐神”的考虑出发,否则, 那就是把歌舞后起的审美特性当作了“先天原因”,在因果关系上造成混乱。本文作者从古代歌舞 的“功利实用性”切入,重新探讨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