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群际接触理论认为偏见源于错误判断,群际接触能有效减少偏见。在对平等的地位、共同目标与群际合作以及权威、法律或习俗的支持等群际接触的最佳条件进行批驳后发现:地位不平等并不必然产生偏见,群际合作也可能会产生冲突,社会支持未必降低偏见。实际上,按群际接触不同阶段采取针对性的接触策略,依靠认知扩展跨越群体差异,多方面控制群际合作过程,利用移情唤起改变内隐态度,都有助于降低群际偏见,抑制群际冲突。  相似文献   

2.
采用群际囚徒困境差异最大化游戏(IPD-MD)和群际囚徒困境游戏(IPD)的重复决策设计,模拟具有不同冲突历史的群际冲突情境,探讨不同回报方式对个体在群际冲突情境中的决策动机及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不论群际间是否存在冲突历史,个体在模拟的群际冲突情境中都表现出了一致的决策动机和行为特点:在虚拟回报条件下,超越外群体的竞争动机主导着个体的行为,个体捐献更多的游戏券到组间公用基金以最大化群体的相对收益;在现金回报条件下,使内群体受益的利他动机主导着个体的行为,个体捐献更多的游戏券到组内公用基金以最大化群体的绝对收益。回报方式对个体在群际冲突情境中的决策动机及行为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7省13市的抽样调查数据,重点考察了不同类型的群际交往以及人际信任对社会距离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群际交往对改善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群际关系有不同的作用,亲密关系和同事关系的交往有助于缩小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社会距离,而邻里关系对社会距离没有显著影响。城市居民的人际信任度越高,对农民工的社会距离越小;人际信任度越高,交往频率对社会距离的影响越大。这表明群际交往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平等地位、共同目标、相互合作、制度支持和亲密关系等客观条件,还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态度。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时与城市居民在互动中产生了冲突和磨擦,而这种群际冲突的实质是人们把自己看作不同社会群体的成员而发生的内隐或外显的对抗行为。社会类别化是群际冲突产生的认知基础,而相对被剥夺感是群际冲突的基本心理动力,群际冲突产生的直接原因则是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之间有着利益冲突。要想减少这种群际冲突,就要消除刻板印象,通过平等的接触加强相互了解,并且要运用规范使冲突去人格化。  相似文献   

5.
间接群际接触是一种非面对面的群际接触形式,主要包括扩展群际接触、想象群际接触以及替代群际接触。近年来,对间接群际接触的研究发现,如果个体得知本群体成员与外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亲密的友谊关系(扩展群际接触),或者想象自己与外群体成员的积极互动情景(想象群际接触),或者观察内群体成员与外群体成员的交往互动过程(替代群际接触),可以有效减少个体对外群体的偏见,改善个体对外群体的态度。当然,间接群际接触改善群体态度的有效性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调节性影响。今后,围绕间接群际接触的主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间接群际接触效应的跨文化特点,尤其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中的适用性问题;进一步探索不同类型的间接群际接触所产生的综合心理效应;深入考察间接群际接触的长远社会效果;积极发挥间接群际接触在增进群际关系中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群际关系的社会心理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际关系是指人们把自己看做不同社会群体的成员而非单独的个体而发生的相互作用,具有易冲突性的特点。影响群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类别化、相对被剥夺感、威胁与反威胁、信任与不信任。我们可以采用再类别化、交叉类别化、多元文化主义、接触、合作与相互依存、减少威胁、运用规范使冲突去人格化和第三方干预等方法来减少群际冲突,改善群际关系。  相似文献   

7.
人际冲突与冲突管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前国内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管理学界对人际冲突与冲突管理的研究日益重视,但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通过文献的搜集,对国内外关于人际冲突、冲突过程、冲突来源、冲突行为、冲突处理策略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科塞对社会冲突管理的研究重视冲突所产生的建设性冲突,即:关心的是社会冲突增强特定社会关系或群体适应的调适能力的结果,而不是降低这种能力的结果。和谐与合作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发展,适宜的冲突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内潜力和训练大学生的交往能力。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的问题,并以科塞的冲突管理理论为理论依据,提出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9.
社会距离是衡量群际关系状况的重要指标,依据2014年“南京市城乡居民调查问卷”数据,从社会经济地位、群际接触的角度分析了市民与农民工间的社会距离。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民工社会距离影响更为显著,农民工受教育年限越长,主观阶层地位越高,感知到的社会距离越小,而市民主观阶层地位越高,对农民工施予的社会距离大;群际接触也有助于消减二者之间的隔离,促进相互融合,其中,社区参与程度、他群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对于两类群体的距离感影响均显著,居住环境只对农民工影响显著。如果具体到通婚意愿,社会经济地位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相比农民工,群际接触对于改善市民对农民工通婚意愿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0.
宿舍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而近年来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呈现上升趋势。解决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过程中,辅导员群体作用的发挥尤为关键。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明确宿舍人际冲突引发因素的基础上,辅导员要对宿舍矛盾进行必要的干预。干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适时的选择干预方法,特别是通过健全规章制度等措施,把宿舍人际;中突转化为积极地竞争协作关系。  相似文献   

11.
高甲布努瑶歌文本是瑶族用壮族古壮字传抄并以北部壮语方言为主要演述语言的民间口承文献。桂西北壮汉瑶三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征为群际接触提供重要场域,也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空间基础。受接触场景中政治、交通、经济与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清末民初桂西北壮汉瑶三族的群际接触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种接触情况,其群际接触的中介变量包括群体间的依存关系、群际互动、群际情绪和认知因素等,这些中介变量所凝练出的历史经验对当前推动民族交流交融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企业组织跨部门冲突的归因分析及其管理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部门冲突是一种部门间的群体行为,对组织运作绩效产生重要影响。现实冲突理论阐明各部门目标的差异是导致部门间行为的根源,包括冲突和合作两个方面。而角色理论则表明,组织中相互重叠的角色系统导致的角色功能的模糊不清,是引发部门间冲突的根本原因。实证研究也表明部门间的冲突主要归因于部门间利益和角色的冲突,并且跨部门冲突具有二重性。跨部门冲突的管理战略应包括建立部门沟通机制、构筑组织的共同使命和最高目标以及倡导团队管理和团队间的培训。  相似文献   

13.
群际行为的社会同一性理论介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同一性理论是Tajfel等人在"最低限度群体"范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群际行为研究领域中影响最大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歧视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网络语境中媒介沉浸对用户社会认同的影响机制,以语义沉浸、表象沉浸及情景沉浸为自变量,社会认同为因变量,自我概念与群际识别为中介变量构建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相关数据,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研究发现:(1)网络语境中语义沉浸、表象沉浸及情景沉浸分别通过自我概念及群际识别的中介作用,对用户社会认同产生显著负向影响;(2)语义沉浸对用户社会认同的影响效应最大,表象沉浸次之,情景沉浸最小;(3)语义沉浸、表象沉浸及情景沉浸对用户社会认同的影响效应,在用户的人口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该研究结论,可对媒介沉浸类型进行甄别和分类,从而实现网络空间的差异化监管、引导和治理。  相似文献   

15.
“族群边界”理论认为造成族群的是“边界”,它产生于族群互动的过程,是族群的主观认知和选择,并以此区分不同人群。以侏人为例,他们通过对祖先记忆的诠释而形成边界,实现族群认同。“边界论”立足于主位视角,重视动态过程,与“客观特征论”用客观特征来判断族群身份的静态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国正确处理国家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邓小平国家利益观的主要内容表现为国家利益是处理国家关系的最高准则 ,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寻求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和平解决国家之间冲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不连续现象是英语句法分析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不同学派均对此类现象进行过描述和解释。加的夫语法阐述了一套比较全面的功能句法理论,并对不连续现象进行了相应研究。本文探究了加的夫语法中的不连续,揭示了不连续现象的本质,重新对各种类型的不连续进行分类,提出“动词词组”不连续观点,并从功能视角对各种类型的不连续进行描述和阐释。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的法理学要健康而迅速地发展,必须注意克服以下几个问题或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要处理好法理学研究与政治需要的关系,要使法理学研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2)不要急于立门户、分学派;(3)要处理好立足国内和面向世界的关系;(4)要处理好传统理论与现代观念的关系;(5)要正确地对待分歧和争论;(6)要处理好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关系;(7)要处理好法理学研究中的总体理论构思和局部研究的关系,不要急于建构理论体系和寻找核心概念;(8)要处理好法理学和法哲学的关系,要把法理学和法哲学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