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内阁是明清两代设于内廷的一个重要中枢辅政机构,在内阁的孕育与形成过程中,无论是明代还是清代,统治者皆施行向上集权和向下分权的手段,以达到君主的绝对专制与宰辅集团的分权制衡目的。在高度集权之下,有限分权还有其必然的原因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清代档案工作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清代档案机构设置、清代档案管理制度以及清代档案利用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以了解清代档案工作制度,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清代,内阁档案的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档案的利用也是最突出和最有代表性的。对于内阁档案,最大的利用者无疑是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清代皇帝。清帝利用档案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在处理政务时查询祖宗成例、引用祖宗成法。另外,还要利用档案研究历史教训,探究统治方法等。清代皇帝有每日阅读实录的规矩。《清会典》卷二记载:“凡实录,按日以进焉。”即把以前各朝的实录,每天按顺序取出一卷呈给皇帝阅读。据  相似文献   

4.
徐中舒是近代著名史学家,在考古学、文字学等方面多有创见。他也是清代内阁大库档案的整理者与研究者,为抢救、整理、研究内阁档案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直接领导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内阁档案整理工作,是最早对内阁档案进行专门研究的史学家,撰写了内阁档案研究的开山之作,并为史语所整理档案工作留下珍贵记录。同时,徐中舒的档案史料思想,在中国近代档案史上也颇具意义。无论从近代史学史还是档案学史的角度,徐中舒对整理、研究内阁大库档案的贡献都值得重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关于清代督抚甄选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其政治制度建设已逾封建社会历朝之首,显示出专制主义皇权达到绝对化高峰的特征。在中枢机关的设置上,军国大权的掌握由顺治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转至内阁,又移为康熙时的南书房,再至雍正时的军机处。随着中枢机构权力的递变,其机构本身便愈来愈成为皇帝弄权的御用衙门和驯服工具,促成了君主集权政体  相似文献   

6.
由于朱元璋对外朝和内辅领袖的猜忌,明朝内阁始终没有从制度层面被明确为像以前朝代那样普遍存在的具有政务统筹、内辅作用的机构;而行政体系运行的惯性又要求有一个这样的机构存在。明代朝野对于内阁的指责,既有不尊祖制、越位,又有缺位、不作为。而明朝人士关于阁臣"只备论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与"虽无相名,实有相职"的矛盾性论断,恰恰反映出内阁地位的尴尬和明朝中枢制度设计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论清末官制改革与国家体制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在承袭明制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皇权为中心,宰辅制与部院制相结合的一整套官制。自雍正八年起,内阁权力转移到军机处。军机处对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成为事实上的宰辅,近乎政务中枢。处理行政事务的机构,主要是八大衙门,即六部及理藩院、都察院,此外尚有大批佐理机关,及专为皇族和宫廷服务的机构。这种国家政权组织机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始,陆续出现了总理衙门、南北洋大臣、总税务司等新机构新职官,但国家机构的模式依然如故。戊戌维新时期,新兴  相似文献   

8.
一 清代中央国家机关,主要有内阁、军机处、六部、理藩院、翰林院等。其中,除军机处和理藩院,因当时军事和管理蒙、回、藏等族实际需要,而先后设置外,其余基本承袭明制。而重视对于社会发展并无实际意义的封建礼仪之“虚”,轻视对于社会发展有着实际意义的工商之用之“实”的特点。内阁职掌的重要内容是:“厘宪典,议大礼”;军机处职掌的主要内容之一是:  相似文献   

9.
制约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档案意识、档案队伍、档案机构及档案管理方式等四个方面,对高校档案工作的影响最大。因此,增强档案意识,建设高素质档案队伍,独立建制档案机构,并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必将推动高校档案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和特殊的社会条件,清代新疆税收办法与同期内地有很大不同。这些税收虽然对人民群众是一种沉重负担,但仍无补于新疆财政大局。究其原因,则是新疆经济实力较弱而统治机构又相对庞大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清宣统年间,作为封建统治基础的地方督抚与资产阶级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互相呼应,迫使清廷作出了设立内阁和提前召集国会的决定。督抚奏请阁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改革以图存,维护封建统治;2.拉拢士绅立宪派,稳固自己在地方的统治;3.对抗清廷的集权。就整体而言,督抚对阁会的态度有三种:坚持君主专制,反对设立内阁和国会的“反对派”;主张先设内阁,待机再开国会的“渐进派”;主张阁会同时成立的“并举派”。与立宪派的态度不同,督抚最终趋同于“主先立责任内阁,国会则暂署缓图。  相似文献   

12.
张居正是继商鞅、王安石之后中国封建社会最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他在明代中后期隆庆内阁斗争不已的迭次"阁潮"中的审慎表现使其在内阁中地位稳步上升,壬申政变"倒高"后他终于登上内阁首辅的宝座而导致张居正当国"江陵柄政"时代的到来。徐阶、高拱和张居正都是隆庆内阁中著名的干才、能臣和良相,尽管张居正是位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但在他从政隆庆内阁时先后与徐阶、高拱携手合作,在当时"丞相政治"下始终有效地推动整个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其安邦治国的煌煌文治武功的业绩则是值得肯定和应该大书特书的。  相似文献   

13.
张居正是继商鞅、王安石之后中国封建社会最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他在明代中后期隆庆内阁斗争不已的迭次“阁潮”中的审慎表现使其在内阁中地位稳步上升,壬申政变“倒高”后他终于登上内阁首辅的宝座而导致张居正当国“江陵柄政”时代的到来.徐阶、高拱和张居正都是隆庆内阁中著名的干才、能臣和良相,尽管张居正是位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但在他从政隆庆内阁时先后与徐阶、高拱携手合作,在当时“丞相政治”下始终有效地推动整个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其安邦治国的煌煌文治武功的业绩则是值得肯定和应该大书特书的.  相似文献   

14.
内阁制,也即责任内阁制,是议会制的核心,资产阶级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自十八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开始形成以来,其主要内容有下列几点: (一)由议会下院中多数党组成的一党内阁,是内阁的主要组织形式。另外,内阁的组织形式还有联合内阁和少数党内阁等; (二)内阁的首脑即首相,通常由议会下院中多数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阁员由他提名,原则上必须是议会两院议员,也即所谓相容原则; (三)首相及由他提名的阁员和非内阁大臣,虽由国王任命,但不对国王,只对国会负责; (四)内阁内部在大政方针上必须一致。内阁如得不到议会下院支持,则须辞职,或由国王解散下院,重新选举,决定去留。  相似文献   

15.
关于清代督抚甄选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其政治制度建设已逾封建社会历朝之首,显示出专制主义皇权达到绝对化高峰的特征。在中枢机关的没置上,军国大权的掌握由顺治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转至内阁,又移为康熙时的南书房,再至雍正时的军机处。随着中枢机构权力的递变,其机构本身便愈来愈成为皇帝弄权的御用衙门和驯服工具,促成了君主集权政体的形成。对于中国广大地方区域的统治,除少数地区设立将军和大臣抚治以外,清代实行以总督、巡抚统辖各省的地方管理制度。督抚是为“综制一方”、“统辖文武”的封疆大吏,中央一切施政方针均需首达督抚而推行于下,同时中央通过分权督抚而收集权实效,督抚是中央控制全国备地局势的主要力量。督抚作为地方官,原则上不受中央各部指挥,直接奏事于皇  相似文献   

16.
清代戏曲管理分三个时期,即教坊司、南府和升平署。其中教坊司时期在清初,戏曲演出活动不多,戏曲管理极为简单;南府时期则从康熙年间初创至道光七年改制,时间长,又适逢清代戏曲从初步兴旺到极度繁荣的阶段,机构成员众多且来源复杂,声势浩大,为戏曲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壮大理顺了思路;而升平署时期则始于道光七年改制直至清末,这一时期国家发展呈现颓势,宫廷戏曲发展也呈下滑趋势。从总体上看,南府和升平署这两个机构在清代宫廷戏曲的管理中肩负着宫廷文化内外交流的使命,对清代戏曲的发展起过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明朝内阁制度的建立是封建社会末期上层建筑的变革 ,并成为有明一代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内阁制对明代国家政权运行机制产生的重大政治效能 ,在其形成、职权、地位等方面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8.
明代内阁最初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其权力呈现逐渐增长趋势。至正嘉之际,皇权虚空,事实上形成了以内阁为核心的、强有力的官僚行政系统。这种中枢权力结构体势由于杨廷和一派在"大礼议"事件中的失败而未制度化,从而形成议礼后内阁权力相对于皇权的削弱,相对于行政系统的增大,以及阁臣间更频繁争斗的局面。这些变化对明后期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内阁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决策机构。本文通过对抗战时期日本内阁的多次更迭的考察,分析了其更迭的原因及曲折复杂的过程,指出日本各届内阁围绕侵华战争这一轴心,虽几经更迭,互相斗争,对华的具体政策亦有所不同,但日本各届内阁被法西斯军部势力所左右和主宰却始终未变,其灭亡中国的狼子野心亦始终未变。  相似文献   

20.
清代的控告方式有自诉、告发、公诉、纠举等几种。清代对起诉有种种限制,人民群众在进行控告时,不得奸告、不得匿名揭贴、不得越诉,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控告,但为了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对一些危害社稷稳定的重大犯罪又鼓励老百姓进行控告,并且不受控告限制。清代有权受理诉讼的机构是州县、府道、司、督抚等,这些机构在受理诉讼时,也受法定程序的限制。总之,清代的诉讼是有限诉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