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现代美学与"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美学对于审美现代性的反对首先从审美问题的外在结构出发,寻找社会权力结构在审美主义中的体现;其次,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倾向导致了对传统哲学话语的消解,而后现代主义美学也以同样的方式对现代主义美学话语进行了具体的批判;最后,后现代主义美学与当代激进社会理论的联系又为这一批判增添了更多的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2.
当代文论经历了从人文主义到后人文主义,或者说从本质主义到反本质主义再到反语言论的流变过程。尤其是文化研究主导下的反本质主义,成为当代文论从“文学理论”到“理论”再到“后理论”的话语表征。可以说,以“审美”为中心的本质主义文论是基于对“从属论”和“工具论”的反驳而生成的,而“反本质主义”则生成于“文化研究”的话语语境。于是,当代文论的流变过程可具体化为革命话语(外部研究)→本质主义(审美、语言)→反本质主义(文化、媒介、意义)的流变过程。具有悖论性意味的是,当代学界诸多争议性的话题,如文学研究的空洞化、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以及用理论强制阐释文学等,使得文学研究领域有一种重新回归以“审美”为中心的“本质主义”研究的理论诉求。不仅如此,要研究当代文论的流变及未来发展的话语逻辑,进而搞清楚当代文论发展的来龙去脉与历史轨迹,就有必要回到曾经的“历史现场”——以“主体性”和“本体论”为中心的本质主义文论的本土旅行和话语建构过程之中,并将本质主义视为新时期文论研究的知识起点和参照系。这些都是研究当代“本质主义”文论的本土旅行和话语建构的触发点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建筑学与哲学的互动催生了德国海德格尔建筑哲学。它对建筑本质"属人空间"的揭示使人类对建筑本质的认识跃上新阶段。德国包豪斯与美国芝加哥学派结合后产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学大大提升了人类的居住水平,但它因为无视海德格尔建筑哲学及其体现的建筑新发展而落伍。后现代主义建筑学批判其无视建筑地域性和历史性是合理的。但它很难推倒以钢筋混凝土作为技术基础的现代主义建筑学,只能以批评的形式为其重生提供帮助。后现代主义建筑学的装饰主义也有欠妥之处。  相似文献   

4.
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是以存在主义作为理论支柱的 ,其存在主义哲学对我国先锋小说家余华等人的作品在精神内核和思想领域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对余华小说中的“苦难意识”作了深刻的剖析。  相似文献   

5.
鉴于传统理性在西方哲学理念和社会实践中的疯狂和僭越 ,以现代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倡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理性运动 ,但这场运动却因非理性主义自身种种理论局限性的阻断而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6.
梅斯特罗维奇的后情感主义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社会学概念——后情感。后情感指的是19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类情感”,它不是传统意义上自发的、“真实的”情感,而是一种新的被“智识化”、“机械化”,由大众媒体生产的社会情感形态。后情感主义破除了理性与情感的二元对立、情感的阶级固化本质主义误区、真实与行动伦理的同一性等传统看法。梅斯特罗维奇尝试用后情感主义这一理论对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7.
用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基础主义、质疑科学主义、倡导多元化等主张有助于消解科学派和玄学派的分歧,更加宽容地看待这场“科学与玄学的论战”。表明中西文化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有关传统文化的讨论和践行一浪高过一浪,我们应该超越偏狭的眼界,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的基本特征是批判和自由创造的精神,可是这种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却走向了它自身的反面。“后现代主义”就是“现代性”为要彻底实现自身而进行的自我批判、自我超越,“后现代主义”孕育于“现代性”之内。“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对传统的“主体性”概念、理性至上主义、旧形而上学的批判,而最终归结为人的自由生活——审美生活的彻底实现。因此,美学问题和文艺评论成了“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话题。文章专门以著名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德里达对语音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后现代主义的文艺理论为例,具体说明了“后现代主义”的彻底批判精神和自由创造精神。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尽管有些过激之谈和片面性,但其彻底批判和不断自我超越的精神,却是值得赞赏和吸取的。  相似文献   

9.
多元主义是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一个“普遍共识”。就政治多元主义的理论路径来说,后现代与现代性理论家都进行了不同视角的理论阐述。后现代主义强调“异质”的多元主义,“异质”的多元意味着“碎片化”、“不可化约”,而现代性视域下的理论家更多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探讨政治多元主义的可能与整合问题。竞争民主正是政治多元主义的一种理论的“探索”和“思考”。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康诺利、杜利和墨菲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政治多元主义的可能形式进行了反思和质询,“为自我型构”、“为文化承认”、“准共和主义”是他们提出的三种不同的政治多元主义的可能路径,就其本质来说,三种政治多元主义的选择方案本身都有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但他们为多元化时代如何整合政治纷争、实现民主政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从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土壤、精神实质、文化寓意等方面来考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之文学、美学和文化特征,可将其形象化概括为西方现当代文化"荒原"上长出的"恶之花".  相似文献   

11.
“语言学转向”衍生的文本主义和叙述主义,曾对当代小说的历史叙事产生过巨大冲击。文本主义强调文本的唯一性,主张以文本取代实存,这种认识为当代作家进行历史与文学的间性试验提供了理论基础;叙述主义强调叙述的优先性、对话性和解释性,也为其消弭故事的实在性、突出话语的主体性提供了思想便利。为了颠覆史源中心观、历史进步观等元叙事结构,先锋作家也采取了一些其他形式主义手段。当代历史题材创作领域的这些探索,其思想资源主要来自结构主义语言哲学,因而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某些特质。对于这场文学试验,应该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一方面要肯定其为历史文学带来的新气象,另一方面也要警惕绝对文本主义可能带来的虚无主义危险。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当代重要的社会思潮,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必须加强马屯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当代性,开创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对经济法的现实和未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经济法作为法学领域中的新兴学科,后现代思潮中的相对主义、解构、多元、谱系等理念的渗透,使经济法在组成体系、研究方法、学科定位、具体制度方面呈现出与传统法学理论不同的样态。在经济法的现代性的主流中,后现代主义为研究经济法提供了新的思维与视角。  相似文献   

14.
尼尔·波兹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集中体现了波兹曼媒介技术批判的文化立场与理论旨趣。在“媒介批评三部曲”当中,波兹曼对西方当代社会中的唯科学主义、技术垄断主义、媒介帝国主义与商业娱乐主义等文化趋向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以其人文主义立场对西方当代媒介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反思与批判。由此,波兹曼的“成人化的儿童”“娱乐至死”“文化绝不向技术投降”等观点中的文化立场与理论旨趣也得到了清晰呈现。  相似文献   

15.
近代自然科学和蒸汽技术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基础,这是早已被历史证明了的事实。当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传统观点,如关于贤本主义的“腐朽性”和“垂死性”、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贫困化、阶级斗争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马克思主义将随着当代科技革命的前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就是以当代科技革命为契机而形成的当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对经济法的现实和未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经济法作为法学领域中的新兴学科,后现代思潮中的相对主义、解构、多元、谱系等理念的渗透,使经济法在组成体系、研究方法、学科定位、具体制度方面呈现出与传统法学理论不同的样态.在经济法的现代性的主流中,后现代主义为研究经济法提供了新的思维与视角.  相似文献   

17.
就文本而言,所谓懂,即理解和明白,理解作者的表达,明白作品的内容,特别是作品的思想意义。懂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实践形态则是传统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而所谓反懂,即不能理解和明白。反懂的理论基础是反理性或非理性,实践形态则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作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中的反懂写作最典型、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随意写作,具有反理性或者非理性、无中心无主题、片断、残缺、拼贴等特征;其次是思想内容上的空洞,表现为叙事圈套和语言游戏等现象,语言只是表述而没有内容,故事只是形式而构不成情节,我们无法从作品所讲述的故事中、从作者的语言表达中看到作者或者作品的思想、观念以及情感等,故事形式和语言形式本身成了小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在当代中国文论界的引入,促进了当代中国文论对僵化思维的破除和话语霸权的解构,但也存在理论先行和"强制阐释"的偏颇。这既体现在对当代中国文论存在的所谓"以各种关于‘文学本质’的元叙事或宏大叙事为特征的、非历史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批判解构,也表现在后现代主义文论自身的理论构建之中。后现代主义文论的重建思路,包括"建构主义"思路与"关系主义"思路及其理论重建,都存在"强制阐释"的理论误区,并没有也未能从中国文学的具体实践出发提出任何新的文学理论命题与文学理论知识,而表现出理论构建的无力。当代中国文论要走出"强制阐释"的理论误区,进行一种"本体阐释"的理论重建,就必须立足于中国文学的具体实践及其现实问题,重新建立其应有文学指涉与理论品格,克服对西方理论的亦步亦趋及"现成思想"的诠释,以切实推进中国文论的建设及其创新发展,构建具有我们民族特色与实践根基的文学理论,并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分析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内部争论,揭示了其“权利论个人主义”的理论预设;又通过社群主义者对罗尔斯的批判,论证了这种理论预设,并说明其无法有效回应社群主义对其“个人主义”的批判而导致危机。以哈耶克为代表的当代古典自由主义,已对“个人主义”做出了另一种解释,并给出了相应的社会理论,从而实现了“个人主义”的突围;其“真个人主义”对我们更好理解“以人为本”等当今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文化后现代转型的核心是从精英主义转向非精英主义。对此,民主化可为我们提供一种有价值的视角。现代主义文化的精英主义来源于场域分化所带来的专业主义。这种专业主义是传统贵族社会的垄断性权力瓦解的产物,在它表面上的精英姿态背后却是大众文化强势崛起和艺术评判权力日益转入职业群体手中的现实。后现代文化卸下了精英主义的面具,更直接地体现为一种民粹的文化。不仅后现代艺术和整个文化转型需要从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民主化进程来理解,后现代主义相关理论与争论也可从民主化视角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