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今日说法》是中央电视台于1999年推出的一档法制类栏目。《今日说法》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新闻事件,向人们讲解其中蕴含的法律知识,以讲故事为手段而达到了普法的目的,开创了法制节目的新形式。故事性既是"新闻叙事学"在文章当中的通俗说法,又是基于"叙事学"而延展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文章以《今日说法》为例,探究法制类电视节目故事性的新闻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2.
"故事片的纪录性"和"纪录片的故事性"展现的是故事片和纪录片互相补充和互相借鉴的态势,这种发展态势既标示出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的诸多共性,也彰显了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的原则性区别。认识到什么是"故事片的纪录性"和什么是"纪录片的故事性",有助于我们把握住纪录片和故事片之间的"度",并在这个基础上促成两者之间的积极的借鉴。这对于指导两者的具体的创作实践、促进两者整体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故事性纪录片《解放商丘》为例,讨论了纪录片成功的基本规律:精彩的故事是故事性纪录片成功的一半;鲜为人知、撩人心弦的情节是故事性纪录片成功的支撑;真实典型的细节是故事性纪录片成功的亮点。  相似文献   

4.
中古律部汉译佛经故事性强,记录了大量的俗语词,为汉语词汇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语言材料。今用排比归纳、文献与方言互证等方法对"、■、哯、■、捻、■、僦赁、湄、汪水"等八个俗语词略作考释,以期对汉语词汇研究、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以及汉译佛经的阅读与校理等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徐訏小说对故事性、传奇性的倚重以及对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叙述模式的沿承,彰显了其与"通俗"相连的精神血脉。通俗,是他文学植根的土壤,是他思想天地的中心意象,是他小说创作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老舍小说的传奇性既表现在他对故事性的注重上,也表现在其它因素的"合力"上.其艺术来源既有着对康拉德叙事艺术的深刻领会,又有着对中国传统传奇文学叙事艺术的无意识承传.这种艺术取向无疑昭示了老舍的某种文化构成,并因而给其创作带来了某种浪漫主义的美学色彩.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创作是执着于故事本身的。为了达到故事性,张爱玲采取了传统故事的表现手法,并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表现手段的一些精华,着力表现特殊环境中的特殊人物形象,同时采用了以实写虚的富于生命力的语言,给人一种生命的质感。与张爱玲恋恋于故事不同,王安忆把讲故事放在比故事本身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作者极力消解故事性,力图通过理念构建一种"神话"。她以理性思索和文化审视为基石,用玄想性的语言代替风俗化的语言,形成与张爱玲迥然不同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8.
在国内动画影片制作过程中,要做好剧本创作的故事性.首先,提出动画影片制作人要重视动画剧本创作的故事性,其次,强调动画剧本故事性必须植根于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才能使艺术效果深入观众之心;最后,以动画剧本故事情节的设置为重点,要求展现中国动画剧本故事性的个性特征.以此来倡导我国动画剧本创作要有“打磨”和“创新”精神,要有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9.
武侠小说是一种集娱乐性和故事性于一体的通俗文学体裁,同时它又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突出故事性和强调可读性这两个问题。《书剑恩仇录》英译者采用了编译结合、章节重组、以表代注、意译为主等翻译策略,从而实现了故事性与可读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武侠小说是华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金庸的作品因其历史性、文学性、故事性成为了武侠小说中的经典,而译介武侠小说是向海外读者推介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以青年译者郝玉青翻译的《射雕英雄传》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基于叙事学翻译理论,从视角建构和标示式建构两方面对译作展开研究,指出译作与原作在叙事视角、人物姓名、章节名、文本素材等方面存在的不同,并分析这些不同对译文读者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通过对其"科学性"、"人文性"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首先通过分析"科学性"与"人文性"二者的内涵,再分别从哲学角度、实践角度及党建角度阐述二者的统一,最后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求实现的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12.
从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游酢、杨时立雪程门故事的发生,到"程门立雪"这一成语的最终形成,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文献来源来说,既有记录这一史实的若干史籍,也有将此作为典故入诗的宋明时期的一批诗人,还有对这一成语的形成和普及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的通俗类书。文章对这个故事的最早出处,最早出现这个成语的典籍及其历史演变作了具体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运用比较文学中的跨学科研究方法,选取伦理学、青春学和民俗学三种学科视角,对“《沉沦》现象”进行阐释可以发现郁达夫小说《沉沦》的独特价值在于:用异域文化作参照,大胆挑战传统道德;以青春文化为本位,大声呼喊青年的苦闷,难能可贵地记录了“五四”时代的“另类”声音。以往那种把《沉沦》当作“爱国小说”或者“颓废小说”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4.
在海明威众多作品中,《老人与海》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自问世以来就是人们的关注重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这部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对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告诫人们要敬畏自然,不要试图征服自然,以免遭到自然的报复。文章从生态观的视角分析了小说,向人们展示了人要依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15.
以两位母亲争夺一个孩子为核心的构建起来的故事 ,具有悠久的历史 ,至今仍在世界各地流传 ,成为世界著名故事类型之一。本文对该类型故事源头在哪里 ?中国同型故事是如何传承发展的问题 ,作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16.
《隋唐演义》的成书过程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唐演义》是说唐系列小说中的集大成之作。褚人获以“杂记之小帐簿”为写作标准,整合此前的说唐小说、唐宋笔记,广泛吸取戏曲说唱艺术、史传作品的“营养”,创作成一部一百回的《隋唐演义》。本文以作者书序为线索,试图梳理《隋唐演义》所继承的书目来源。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褚人获对此前说唐系列作品以及唐宋笔记故事的继承发展,本文在《隋唐演义》与《太平广记》等系列小说集的关系、《隋唐演义》与《逸史》的关系以及转世因缘的线索等内容上提出了新的看法。综合而言,《隋唐演义》是在褚人获吸收综合《隋唐两朝志传》、《隋史遗文》、《隋炀帝艳史》、《杨太真外传》、《梅妃传》、《太平广记》系列小说集等书的基础上整合创作而成的。  相似文献   

17.
《红字》象征寓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红字》中的各种人物、不同的背景描写 ,以及红字A本身蕴含的象征寓意 ,指出受到清教思想、超验哲学及神秘主义影响下的霍桑使用的多重象征在多方面呈现出游动性、多义性、甚至矛盾对立性  相似文献   

18.
紧扣<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的记载,针对历代注、著中的相互牴牾,通读史记刨根究底,不为注家所囿,以史料为主,辅之以神话传说中的"质素、核心",结合"图腾学说",以人文思想为导向,辨误解惑,使淹灭在儒家思想禁忌迷雾中的"炎黄"之争,亦即"黄帝登熊湘"这一历史传说,渐露远古历史文化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论诗评诗既讲诗歌的情景交融 ,又追求诗歌的声情并茂 ,从而将其诗学研究推向了中国古代诗学和美学集大成的历史总结者的高度。概而言之 ,船山诗学“诗乐一理”的要义在于 ,强调诗歌艺术更靠近“乐”而非“文”。这一诗学命题是对宋人“以文为诗”的反拨 ,是对沈约“四声”说的纠正。“诗乐一理”说无论在船山诗学和美学的理论体系中 ,还是在整个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研究史上 ,均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边城”写作不仅描绘出被现代都市生活放逐的湘西一隅,更为出色的是,它在现代性挑战面前鸣奏出沈从文这位现代中国作家内心倔强而复杂的音律。与中国社会开始迅速向现代化转型的背景相关,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的“边城”写作生动形象地说明,在逐渐被现代生活遗弃的乡土边地究竟还有着怎样的事情使人怦然心动,怎样的人性之光仍然让现代人神往。作为文学艺术与社会发展不平衡性的一个表征,“边城”写作使我们在其中体会丰富多样的人性同时,也不能不反思现代社会一体化构想的缺欠,以及在现实理性所解释的范围之外,文学艺术还有一个多么广阔的关于人性尚有待发掘和添补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