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语言 ,是人们交际过程中一种符号系统 ,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就需要把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翻译。由于语言受文化影响 ,又反作用于文化。因而翻译过程中有必要考虑各国的文化差异。从对“鬼的不同认识” ,“横向与纵向的不同认识” ,“主客观语言表现的不同”等三个方面可以看出翻译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
翻译理论的萌芽、发展并日益完善是翻译专业设立的理论前提与理论支撑。而翻译的理论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语言之间存在“可译性”这一命题的正确与否。自从语言学介入翻译研究后,这一命题被不断证明其可行性:语言之间的共同点远远超过不同点,语际翻译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20年代文学研究会的问题小说作家群里,最具代表性的应推王统照。他在文学史上被公认为是这时期的“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他早期(1921-1924)的翻译文学与创作的问题小说之间的互文性对话关系:从俄罗斯、东欧等弱小国家现实主义作品的翻译中,王统照确立自己创作问题小说的现实主义方向;从对泰戈尔和叶芝等作家作品的译介和研究中形成了“爱”和“美”的理念,用此解决中国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其创作的问题作品,大都可以找到其与外国作家作品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本研究表明,王统照的创作主题、题材和创作手法等,都是通过借鉴诸多外国作家和作品,将其创造性地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4.
论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文学向翻译研究转向是当前国际比较文学发展的一个最新趋势,同时也将是未来中国比较文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本文指出,当代比较文学发生的文化转向呈现出三个新的发展趋势,即对各种文学和文化理论的运用,对影视、动漫作品的研究,以及对翻译进行的研究。而其中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为当前国际比较文学、同时也将为未来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展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别探寻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定义,认为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既不是许多比较文学家以为的"翻译研究是比较文学之下的一个分支",也不是巴斯奈特宣称的"比较文学是翻译研究之下的一个分支"。事实上两者之间具有"交而不同"的关系,它们的不同在于两者有各自关注的对象:文学和翻译;它们的相交点在于二者共同关注文学翻译并且都开始"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6.
略论"五四"时期外国戏剧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启蒙运动和新文学的迫切需求,文学翻译得到高度重视,戏剧翻译当属其中,并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的,达到了启蒙民众、救国救民的目的,也丰富了对戏剧体裁的掌握。五四时期戏剧翻译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既包括当时进步知识分子追求民主自由等观念的政治背景,又包括一定的文化背景,即中国文化、文学、文学观念均处于转型期,对戏剧翻译的需求应运而生。“五四”时期戏剧翻译的主要特点有:作家在翻译外国作品时均采取了颇为“自由”的翻译手法;他们所选取的外国作品主要以浪漫主义为取向;这一时期的作品均取自西方一流文学大师的作品。“五四”时期外国戏剧的翻译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意义,无论从艺术形式或思想内容而言,中国现代剧作家的戏剧都从翻译中获得了创作灵感,并将这一外来影响和本土创作结合起来,从而奠定了自己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翻译史上,林纾是一位争议较大的翻译家。不懂外文的林纾利用良好的文学功底,与他人合作先后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语言生动,引人入胜,风靡一时。他把自己的翻译事业与国家实业相结合,通过翻译外国作品开启民智,宣传实业救国思想。另外,林纾对于翻译的目的、功效以及翻译时的具体问题、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当时译坛引起极大反响。  相似文献   

8.
运用实例,对翻译在比较文学中媒介作用以及对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特征:即以"翻译文学"为研究对象,以翻译文学本质和翻译文学史为研究内容等进行概述。通过分析比较文学对翻译文学本质的认识及其在翻译文学史研究方法上的特点,阐明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之间互相依存,交叉融合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传统译论注重标准的厘定和对标准的遵守。因此传统翻译研究的重点多放在原著与译作之间的文本对比之上,所遵循的翻译最高准则是“忠”。然而,翻译中的绝对忠实是不可能的,因为翻译要受政治、宗教、伦理道德及语言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翻译实践中,绝对的忠实只是人们的理想,“叛逆行为”总是客观存在的。文章从描写翻译理论出发,结合翻译实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论标题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题是一部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文艺性作品和文艺性作品,其标题翻译的技巧和方法是有所不同的.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译者还需要充分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仔细推敲来寻求最佳译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别探寻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定义,认为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既不是许多比较文学家以为的翻译研究是比较文学之下的一个分支,也不是巴斯奈特宣称的比较文学是翻译研究之下的一个分支。事实上两者之间具有交而不同的关系,它们的不同在于两者有各自关注的对象:文学和翻译;它们的相交点在于二者共同关注文学翻译并且都开始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文化、语言和翻译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探索了文化翻译的技巧方法.本文认为翻译是语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与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而语言文字是一种文化的信息符号系统.因此,翻译应放在文化背景的大语境下来考察,即对文化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译者必须了解文化的蕴涵,翻译的基本理论与技巧,以求得文化意义的最大可能地准确表达,这样才能做好文化翻译.  相似文献   

13.
“翻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内容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字面翻译,二是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文化翻译。”犤1犦比较而言,文化翻译比字面翻译界限更广,难度更深,因为文化内涵的准确传达除了单纯的语言能力之外,还需要极其重要的一种能动阐释,即要从本土文化的视角对另一种文化进行准确的重新整合和解释。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类型的文化,属于平行发展、互不冲突、各有偏重、各具特色的两大文化体系。它们不同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决定了语言不同的选择方式和不同的组合方式。以中国古典文学的…  相似文献   

14.
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是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本文试以D.W.卡罗尔(David W.Carroll)所著的《语言心理学》(Psychology of Language)为例,阐述语义与交际翻译在“信息型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林纾和鲁迅的翻译作品在中国译界均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林纾和鲁迅的翻译观也有很大的差别。甚至不少人认为鲁迅是“直译”(或死译)的代表,林纾是“活译”的典范。表面看来,二者的翻译观出入甚大。本文则认为,在二人翻译观巨大差别的背后却蕴含着统一,二者的译作统一于华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各自为中国时世界的了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文化差异与翻译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交往中,除了地域上的障碍,最大的不便莫过于语言的不通。于是,翻译便应运而生。在加强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方面,翻译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一种语言之所以可以转换成意义相同(但不是绝对等同)或接近的另一种语言,换言之,翻译之...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不同民族沟通思想、交流文化的行为,是通过一种语言去忠实或准确地再现另一种语言所反映的思想和文化,是两种文化的统一.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文化之间,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思维观念乃至地理环境的差别,所形成的文化差异是很大的.为了沟通这种文化差异,需要超过语言的字面涵义去寻求两种文化间确实存在的对应关系,即当今翻译界常用的术语一“等效”(或等值)关系.这种等效关系使一切翻译变为可能.“等效”论作为翻译学的现代理论之一,是中外众多翻译家追求的一个目标和实践原则.18世纪末年,英国文艺理论家…  相似文献   

18.
学术期刊标题翻译中的文化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术期刊标题是文章的“文眼”,具有概括性.要对其进行中英文之间的等值翻译是十分艰难的.因为翻译的过程是一个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即包含着许多文化思维的过程.标题翻译实际上就是在文化的层次上去认识原语与译语不同的国情,即用文化思维去充分地体验和理解语言的内涵.而进行超语言因素的对比,是成功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语言与文化的密不可分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本文指出,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去看待翻译,尽量做到文化意义上的翻译等值。  相似文献   

20.
比较文学在欧美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间.翻译研究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1993年.苏珊·巴斯奈特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新论:翻译研究已成为一门主学科,而比较文学则变为其附属领域。在中国,比较文学仍然是门显学,翻译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基于此,文章简要追溯了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历史关系、比较文学的危机之争和理论之战,探讨了巴斯奈特之新论的理论根据,从中发挖掘一些对中国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