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地处滇藏茶马古道咽喉位置,境内居住着藏族、怒族、独龙族、白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文化涵化中,藏传佛教逐渐渗透并融合进境内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藏族文化丛。藏族文化主导下的多元文化共存产生了融洽的民族关系,不断促进察瓦龙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中华民族研究──兼论中华民族的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华民族的复合“中华民族”不是中国各民族相加之和的称谓,而是一个复合民族的称谓。它是指在中国版图这个共同区域里生息的各个民族在语言、经济、文化相互渗透、交融中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心理素质的复合民族。汉族是形成中华民族复合体的主体民族,和各少数民族一样是一个平等的复合成份。中华民族的复合过程中,作为复合体成分的各民族既推动复合体的发展,又推动着各民族自身的发展。远古时代,中国境内居住着许多不同的民族和部族。一般地说:华夏族的东方人称为“夷族”;活动在黑龙江流域东北的是满族的先民“肃慎”;在北方、…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民族间的相互涵化和融合,伊斯兰教文化和突厥文化相互渗透、整合,经过对多元文化扬弃、纳新、吸收、发展后,终究形成了一种以突厥各民族传统和阿拔斯王朝时代形成的世界性的伊斯兰文化相结合为特征的突厥-伊斯兰文化.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谱写的。各个民族之间互相交流、吸收,互相依存、融合,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是贯穿在古代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动脉,昭示着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拟就我国多民族融合问题作初步探讨。一、民族团合基本方式:经济、文化交往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往十分频繁。在夷夏各族并立时期,文化水平较高的“诸夏”与文化水平较低的“诸夷”犬牙交错,此出被人,通过五相争斗与和平交往而逐渐融合。尤其是居住在黄…  相似文献   

5.
民族关键符号对民族认同有积极的影响。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居住着壮、汉、侗、苗等12个世居民族,每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凝练出了各民族的民族关键符号,这些民族关键符号发挥着民族身份区隔、凝聚民心、提升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等作用,进而影响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6.
秦汉封建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为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机。当时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异同与对峙,导致了绵延不绝的民族战争,但同时也为双方间的渗透与融合创造了条件。与此相适应,则是以中原王朝为本位的民族文化观念两大思潮的基本形成:或致力于鼓吹“夷夏之防”;或积极提倡“夷夏一体”、“王者无外”,而以后者占主导地位。这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民族文化观念已趋于成熟,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当前世界各种民族文化与思潮相互激荡、错综发展。身处其中的中国文化面临西方文化的冲撞挤压,同时潜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前提是保持自身文化的民族性,关键是积极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加强自身文化的世界性,根本是进行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8.
自夏商周以来,中国东北地区居住着众多的民族,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一地域文化有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具有独特的历史特征:即典型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多民族文化聚合的构成方式、多元文化类型共处的并存形式、民族文化融合中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地域文化内部的地域性与不平衡性。这些特征与我国诸多的地域文化相比,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是也带来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后发展国家,文化的转型与更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紧迫性。对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人们有着不同的观察视角。未来文化的转型与更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观念、内容、形式、体制等各方面进行协作,这就需要我们在全球化发展中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以经久不衰的魅力扎根于不断变迁的社会中,永葆其进步的内在活力。  相似文献   

10.
一、居住民族学 许多研究者习惯于把各民族以住宅为主体的居住文化仅仅归结为物质文化;甚至只归结为建筑文化;或者仅仅把各民炼的居住生活理解为一种民俗事象,认为它只属于生活的范畴。应该说,这些看法既有某些道理,又有其片面性。 居住民族学主要研究各民族的居住生活。居住文化与居住问题。对于民族学而言,居住民族学只是一种专题性的研究,它侧重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与居住有关的一切文化现象,尤其注意在居住文化上所反映的民族特征;但同时,居住民族学也是一种综合性研究,这是因为,任何民族的居住生活都与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民族的居住文化,也都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它关乎到技术的、生产的、生活的、家庭的、社会的、甚至观念形态的等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政治文化的几乎所有主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河南地域的诗篇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其中既有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又有青年男女执著纯真的爱情,还有中原地区独特的风俗习惯。所有这些不但对研究古代河南的民风民俗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说明了当时中原地区在各个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并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中原民歌在《诗经》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一个民族历史任务的完成是与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觉分不开的。在探索中华民族解放和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时代条件,从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出发,始终把发展先进文化,继承、创新中华民族精神与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起来,在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政治自觉的同时不断实现自身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为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创造思想统一的理论前提、共同理想的精神支柱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从而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13.
巫文化已渗透于土家民俗文化的各个领域,并具有历史久远、渗透广泛、巫医结合、与民俗相融、功利性与世俗化等特点。土家民族地区的巫文化是土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土家民俗文化中的不成文法典,是土家民间医药、科技等的重要补充,是武陵民族地区现代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因此,应对巫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俗文化的核心。针对民间自发形成的信仰与崇拜,汉代政权采取多重政策,或引导支持,或借鉴利用,或排斥打击,主要取决于其是否与官方信仰及主流文化相抵触,是否从根本上影响到社会秩序和百姓生产生活。不管官方态度如何,作为一种强大的民间力量,民间信仰以其特有的方式参与政治生活,与官方政权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形成既配合又抗衡的互动局面,并以顽强的生命力传承、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民族意识与对民间和乡土的追索有着天然的联系与相关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处于民族危机中的晚清知识人,必然生发出对于乡土与民间的重视和兴趣。他们一方面把民间资源作为文本通俗化从而“新民”的武器,而在另一方面他们又身处民间和乡土的包围之中,中国古典时代所特有的文化一体化的状况,使得民间以及乡土文化积淀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并以集体无意识的状态影响了他们的文本创作。因此,对于民族命运的焦虑和对民间乡土的有意无意的追恋便成为了除西学东渐之外,中国近代小说写作的又一重要语境。  相似文献   

16.
杨淑琴 《北方论丛》2004,(2):99-101
以儒释道精神为背景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人独特的心理生活和行为方式;而儒教、道教、佛教作为宗教对中国普通民众的影响尤其体现为对其天命观、鬼神崇拜意识等宗教心理的塑造.在儒释道教化大背景下阐释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对于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而客家民俗舞蹈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秦汉时代,由于战乱,客家人从北方迁徙到现在的江西、福建、广州等地,在这自北向南的长途跋涉过程中,客家文化不仅保留了民族古老的传承,还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璀璨的篇章。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客家民俗舞蹈生态文化体现了客家精神,它独特的表演方式、风格及内容,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精神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客家民俗舞蹈也在悄悄改变。客家民俗舞蹈生态文化的探索也在不断前行。文章主要阐述了客家民俗舞蹈的历史发展以及客家民俗舞蹈的内容、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湖南靖州西部山区与贵州接壤一带称作锹里地区,主要生活着苗族、侗族和苗化的汉人。“锹歌”为锹里各民族民歌的总称,其语言基础最初是苗语和侗语。清嘉庆以后借用汉语的酸汤话记录歌词,因此,锹歌逐渐汉化。锹歌在锹里地区有着超民族、超语言的沟通功能,体现苗、侗、汉三个民族文化的完美融合,也体现汉语在锹里各语言接触与竞争中为强势语言。锹歌歌词的创造以山林、田间生活为素材,,亍妙利用押韵、起兴、比喻、反复、夸张、用典等多种修辞手法,创造语言的形式美和意境美.凝聚锹里各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相似文献   

19.
王俊 《云梦学刊》2002,23(5):68-71
侗族素有“音乐的民族”之称。其民间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南、北两大方言区的音乐形态各具特色。通过对侗族民间歌曲、民间器乐及戏曲音乐的基本形态、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的系统论述 ,给出了其民间音乐文化构成要素的轮廓概貌。  相似文献   

20.
毛晓平 《河北学刊》2002,22(5):121-125
民俗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人群共同的生活方式,是形成一个民族国民性的重要因素。民俗文化影响着作家的人生观、审美观,是现实主义作家创作的源泉。民俗对文学的浸润不仅在于作家对民俗的“模拟”,同时也是作家对民俗文化的汲取与批判。本文以浙东现代作家为例,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