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黎德扬先生文集《谷雨沉思》既是先生个体的生活体验与文化感悟,又表现着当代中国普遍性的历史经验与哲学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2.
黎德扬先生文集《谷雨沉思》既是先生个体的生活体验与文化感悟,又表现着当代中国普遍性的历史经验与哲学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3.
《楚辞》中的宗教蕴涵,包括宗教沉思与生命修炼的两个层面。宗教沉思表现为对于神灵世界的向往、对于神圣原则的追求以及与神灵亲近交游的激情。《楚辞》中的生命修炼术则有吐纳餐气、服食药饵、凝神守一等多种。宗教沉思与求索不仅是《楚辞》的文化背景,也是其艺术构思的重要因素,因而深深地渗入《楚辞》的内在精神之中。  相似文献   

4.
沉思是印度学生的必修课,在印度的一些中小学校,学生们的首要“功课”是帮助老师整理教室,然后一起参加“沉思课”,以帮助学生“与内在自我交流”。只有在这些活动完成后,学生们真正的课程才开始。这种做法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借鉴,以缓解学生的压力和焦虑。  相似文献   

5.
赫尔岑的《往事与沉思》是一部文学杰作,也是一座思想丰碑.它是“历史在一个人身上的反映”,是赫尔岑个人的心路历程和精神历史的写照;它是对19世纪中期那一代俄国知识分子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形象再现,揭示了“思想”在俄国成为一种“力量”的历史场景;它也是赫尔岑本人思想一个集大成式的表达.《往事与沉思》的思想史意义还有待我们去作更为细致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40年代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时期,此时作为"九叶诗派"主要成员的穆旦,一方面用诗歌表达着自我意识与现实世界矛盾冲突时的愤怒、痛苦,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他对充斥着战争、饥饿、灾难和死亡的社会现实的敏锐感受.在<赞美>中,年青的诗人关注着这场残酷的战争,忧虑着我们民族的命运,以富有象征意味的语言歌颂了缔造我们这个悠久民族的劳动者,表达出作者在苦难岁月里的激情和沉思.诗歌在艺术上融传统与现代为一炉,密集铺排的意象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同时也显示了作者高超的现代技巧.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沈从文的作品中不断出现对生命的沉思与对抽象的追求.人的生命的脆弱与有限,引发他的沉思.他主张,人必须具有"幻想或理想"的精神形态,要求索人生哲学,要确立生命的神性,要在艺术创造中寻求抽象之美,使生命从有限趋于无限.沈从文试图以文字符号,来追述、描摹幻觉中不脱离感性具体的美的抽象形式,其实验性作品<看虹录>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但这类抽象的追求,也会使沈从文原与卢梭同调的"自然状态"的浪漫审美取向被干扰与消解.  相似文献   

8.
《摩奴法典》作为古印度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法典,规定了有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法律和规则,其中有关继承制度的规定更是别具特色。它既反映了种姓继承原则,也规定了嫡生子优先继承原则和长子优先继承原则。多种继承原则混为一体,充分反映了印度社会重等级、重家庭、重伦理的特征。
Abstract:
The Laws of Manu,as the most famous code in ancient Indian history,embraced various laws and rules related to social life,in which the succession system is of characteristics.It regulates the principles of succession according to the caste system,emphasizes the preference of the legitimate sons and the first-born son.The mixture of various principles of succession fully reveals that the ancient Indian society valued social classes,family and ethics.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现代主义诗人,穆旦的沉思使他超前地感受到了深远的痛苦,他以其灵魂的苦难体验上升为玄学的思考,并推之深远,达到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沉思,对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的把握,在20世纪的中国诗坛体现出无可替代的先锋性,并把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推向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峰。  相似文献   

10.
人是文化存在物,人的生存和发展与文化的生产和创造相互映现、相互确证。就人类整体而言,文化既承载着人类活动历史性积累下来的结果,成为制约着人类现实活动的基础和背景;又转化为人类进一步从事活动的实践能力,成为推动人类活动时代性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前提。文化的生产和创造是人化与化人的双向运动过程,二者是同步发展、正态相关的。就人类个体而言,文化总是不可避免地浸润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与生命历程中,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活动方式和生活世界。因此,个人可能受制于某种文化羁绊却茫然无知,惠泽于某种文化资源却失之敏察。  相似文献   

11.
赫尔岑的《往事与沉思》是一部文学杰作,也是一座思想丰碑。它是"历史在一个人身上的反映",是赫尔岑个人的心路历程和精神历史的写照;它是对19世纪中期那一代俄国知识分子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形象再现,揭示了"思想"在俄国成为一种"力量"的历史场景;它也是赫尔岑本人思想一个集大成式的表达。《往事与沉思》的思想史意义还有待我们去作更为细致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论德莱塞《嘉莉妹妹》中的哲学沉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莱塞之重要性在于:他通过对社会犀利的观察、深切的体会,率先在其作品<嘉莉妹妹>中真实记录了时代跳动的脉搏,展示出美国社会转型时期大众社会价值观的分裂性变化.德莱塞的<嘉莉妹妹>不仅是作家对机械论哲学观的演绎与证明,同时也渗透出作家浪漫主义的理想主义者的一面以及他对新兴消费意识形态的矛盾态度,从而构成他复杂的人生哲学与潜在的动态创作观,而这些主要应归因于他对生命意义的深沉的追求与探寻.  相似文献   

13.
沉思—冲动型认知方式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思—冲动型(reflectivity-Impulsivity,简称R-I)认知方式是认知方式家族中一个重要的成员,主要指在不确定条件下,个体做出决定时速度上的差异。这一认知方式维度从1964年由卡根(Kagan)提出后,诸多研究者围绕这一认知方式维度开展了大量研究,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对冲动性的神经生理机制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些研究对教育实践有直接的启发与指导意义,也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胜鬘经》说:吾“得一切佛法,摄八万四千法门。”《心地观经》指出:“八万四千总持门,能除惑障销魔众。”众生有八万四千之烦恼,故佛为之说八万四千之法门。  相似文献   

15.
吴投文诗歌表现的是"石头精神",饱含着忧郁,他的忧郁来自现实的悲哀和自我的孤独。陷入忧郁的诗人开始了沉思,他在思索世界与人的关系,思考人在出了问题的现实世界中如何应对与担当,其创作的沉思品格将吴投文的诗歌提升到很高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沉思的诗"这个角度出发,探讨现代著名诗人冯至和当代诗人西川的智性特征对命运的关注、对死亡的思索以及从形而下的日常性事物中发现形而上的思想等诗艺追求.  相似文献   

17.
刘济华 《中华魂》2013,(8):32-35
广袤的大漠静寂如磐,弯月如钩,航天人的眼睛在曙色熹微中全神贯注,严阵以待的神剑蓄势待发……在“神州九号”发射前夕,我有机会再次造访洒泉卫星发射中心并参观“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场遗址,起伏的心情如汩汨泉水漫入心田,久久不能平静。啊!“蓝天里有一颗会唱歌的星,它是我们心爱的百灵,百灵鸟唱出心中的颂歌,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  相似文献   

18.
19.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进行的并非是简单象征式的批判与控诉,"吃人"的隐喻的迷雾背后,暗含着的是对自身的强烈的反省、嘲笑与否定,"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狂人的出现,代表了中国农业社会家族内部中的反叛者的诞生,他以流星式的闪现和隐没,同时证明了打破家族的封闭性的困难和隐约的希望的存在。在一种构建民族国家的期许下,一切反抗都是建立。  相似文献   

20.
儒家学说中有关德治、教化与礼制的部分在传统伦理道德建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儒家学者认为,“德治”是一种比法家倡导的“刑治”更为有效的方法,因为道德有一种楷模示范的作用,而“德治”又必须通过“教化”与“礼制”两套措施才能现实化。中国历史上伦理道德建设的这一整套学说、方法与途径,值得今人高度重视、借鉴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