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批判诠释学把诠释学的理解、解释活动与批判、反思活动联系起来,突显了诠释学的实践、应用与沉思真理之功能,在理解的诠释活动中恢复了亚里士多德式古典智慧,促使诠释学由意义的理解走向对遮蔽正确理解因素的深层解析,从而开掘出诠释学的理性重建功能,在现实层面上实现了理论批判与实践重构的对接。如此一来,批判诠释学被发展为一种综合了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原则,它的价值和意义可以用"实践"、"应用"和"真理"三个概念来表示。  相似文献   

2.
诠释学是关于人的理解问题的哲学理论,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当代诠释学分两个阶段逐渐完成了从一般解释学向存在诠释学和实践诠释学的转向,极大地影响了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发展中的当代诠释学具有明显的语言转向痕迹,秉持了历史主义的许多特质,应承了实践哲学的发展研究,实现了跨学科的长足进步。对于中国诠释学研究而言,当代诠释学的发展在其理论建构、方法选择、论题领域等多个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诠释学循环”问题一直是诠释学的中心议题之一。以现在的视角来看,它实际上包含了三种关系:一是被理解对象内部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是被理解对象与其背后的语言文化背景(包括作者本人的语言、风格、特殊精神和思想)之间的关系;三是理解者的先见与理解者的整个理解活动的关系。这三种关系一方面是随着诠释学本身的历史发展而逐次被认识发现的,另一方面它们又促进着诠释学的发展。可以这样说,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从某种程度上给诠释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交往行为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借助符号协调并通过行为者相互间对话协商以达成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行为。对交往行为的意义理解既不能作自然科学式的因果解释,也不能非反思性地应用哲学诠释学的理解技艺。分享共同语言和共同语境,分享共同的社会规范和惯例,是交往行为的意义可以被解释(理解)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对哲学诠释学进行语用学改造,建立一种以意识形态批判和问题语境反思为特征的"深层诠释学"。深层诠释学是哲学诠释学的批判性扬弃,它坚持合理谈话的调整原则,坚持在交往实践的话语活动中持续不断地进行批判与反思。批判与反思作为哈贝马斯对诠释学的创造性理解,以及作为批判诠释学的解释方法与结果,遂成为哈贝马斯新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本文拟借助哲学诠释学这一概念,把哲学诠释学应用到语言教学和研究领域,使用诠释的泛指意义,局部意义,即宏观意义,微观意义,借鉴融合多种手段方法,找出和语言学相互问的融合途径,提出可具操作性的程式,将其具体化为语言诠释的方法.语言诠释的方法,是在哲学诠释学的指导下,基于认知基础上互动的比较,借助学习者所掌握的母语优势,形成理解与翻译的语言内化模式,发展语言认知.  相似文献   

6.
一切翻译工作始于译者对源文本的理解和解释。哲学诠释学中关于文本理解与解释的理论为这一过程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哲学视角。根据哲学诠释学,文本理解是历史性的,理解者的合理前见构成了理解的基本条件,在对文本理解的过程中,理解者的视域与文本的视域需动态地融合。翻译本质上是对源文本跨语言、跨文化的解释过程,译者不可能跨越源文本及自身的历史性,同时译者视域须与源文本及作者的视域调整并融合,译者解读源文本时产生的前见并非都是有害的,合理前见不可避免,并有助于译者对源文本的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7.
产品自身构成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是传递信息、表达意义的符号载体。而诠释学对于理解和语言交流有着大量深入的分析,旨在让人类更好的沟通和相互理解。基于相关理解和信息传达的理论基础,对产品语意的传达进行探讨。提出从诠释学"语境"的角度出发,理解人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和行为,将设计师的设计思想与产品的使用情境相结合,构建产品"诠释情境",从而将哲学思想引入到产品的设计中。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基本结束了吗?这一问题在学术界引起了争论。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西方方法论诠释学为"基本结束论"提供了理论支撑;但作为对西方方法论诠释学的颠覆,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生存论诠释学倡导理解的应用性和意义的流动性原则,强调理解的真正本质在于文本的一般性与理解者特殊的诠释学处境的结合,在于文本创生性意义的开启,从而为人们思考这一问题提供了另一种视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传统诠释学由于承袭西方传统哲学的知识论取向,始终无法越出方法论领域,而伽达默尔努力建构以“理解和解释相统一”为主导思想的“统一科学”并对语言本体论、真理观、理解的应用性、历史性、“对话”理论等进行系统化论述,从而成为后现代哲学诠释学的代表人物。在看到伽达默尔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其进行理性的评判。  相似文献   

10.
在系统梳理西方哲学诠释学语言观和作为核心概念的文本理解观的基础上,诠释学中蕴含的语言学特征和观点显而易见,诠释学在跨学科语言学研究中的哲学启发意义和应用价值表现在修辞学、批判语用学、跨文化交际与翻译、阅读教学和认知语言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西方文学诠释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转向,文学批评对文本理解和意义追寻的行动乃是造成诠释学领域作者、文本和读者间关系变动不居的原因所在。所发生的从传统诠释学向现代哲学诠释学的转变,实则是文本意义从单一走向多元的流变过程。当代法国思想家利科的诠释学思想,则为文学批评基于文本与存在的关联走向读者的自我理解提供了一个务实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12.
语言哲学内部的语用学和哲学诠释学转向,使语境成为意义追问的基础。但语境并非传统哲学所谓的本体,只是在意义生成变化与理解过程中具有本体论性质或意义,表明了语境对意义的最高约定。这有助于消解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发问方式,祛除逻辑语形、语义分析的知性思维的制限,表明了当代语言哲学发展对意义的合理诉求。  相似文献   

13.
文章探讨<周易>诠释学的特殊概念"明象"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和演变.通过分析王弼和相关学者的论述.结合符号学、语言学及文学理论等现代研究方法.评价这些思想家对中国语言哲学和诠释学所作的贡献.笔者认为,对象辞问题的探索给传统中国语言哲学和诠释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成就包括提出了语言起源的有机理论,认识到语言是思考的工具,发现了意指的机制、暗喻和转喻的基本原理及心理基础,构建了语言交流的模型,发明了不同的阅读模式,领会到表征、阐释和诠释学的模糊本质,并探讨了读者中心批评论和作者中心批评论的优缺点.周易研究中的象数派与义理派之间的争论超越了<周易>诠释学本身,具有语言学、哲学和文学等多重意义.它在许多方面预示了当今关于意指、表征和阐释的争论.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是对文本、理解者、成见、意义的融合与生成等要素及其结构和这些要素共同作用的过程的展开;分析了理解的结构和过程;揭示了诠释学诸要素之间关系和地位;阐明了理解在诠释学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诠释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思潮与流派,它从起初理解和传达神的旨意之工具,发展成为哲学层面的方法论,并逐步成为影响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的一种理论体系。诠释学体系形成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一般诠释学"、"生命诠释学"、"此在诠释学"、"哲学诠释学"、"批判诠释学"、"综合诠释学"、"解构诠释学"等流派,对翻译学发展都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其中,一般诠释学提出的"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被认为是近代翻译史上最伟大的突破之一。而被誉为"系统介绍和全面运用解释学方法研究翻译的第一人"的现代诠释学家斯坦纳,提出"信赖"、"攻占"、"吸纳"、"补偿"四个翻译步骤,并在此基础上发表探讨语言研究和翻译任务、翻译目标与本质等重要问题的专著——《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则被视作翻译学领域的"里程碑式的著作"。诠释学对翻译学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6.
近代哲学对于诠释学的关注从阿斯特的经典诠释学开始上升到一种专业哲学的高度,从而奠定了诠释学哲学发展的基础。诠释学哲学历经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逐渐逼近哲学的核心领域。而当代诠释学的实践转向应被视为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使诠释学从方法论、本体论的语境中又转换出了一种新的视野。诠释学的实践转向是从方法论、本体论维度对诠释学的理解转向了人的实践能力,这种能力的实践要求包含着人的自然能力的施展、真正灵活运用知识以及把科学和生活相联结起来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诠释学真正达到了一种人的哲学的高度,它是人对于自己以及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它是人的实践能力本身,这也是诠释学实践转向的最根本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7.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尽管无意识去进行理解方法论的建设,理论却包含着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其批判继承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诠释学的现象学方法和胡塞尔的经验视域、主体间性等观点,从而提供了诠释文本一些操作性原则之提示。  相似文献   

18.
西方诠释学可以从希腊文hermeneuein找到词源根据,它要透过语言去理解意义。语言本身的历史文化性,使得表达超越作者,使得诠释突破原义,使得翻译关注文本自身。实现不同文化间的对话,需要一种全新的体系性诠释学。体系性诠释学于存在学上的三个基设是事理性、语言性和脉络性,这与文化超验性、文化内在性及文化差异性的三元一系相对应。作为不同文化间的对话理论,体系性诠释学宜当吸纳黑格尔辩证法已有成果,统摄海德格、高达美、德希达等1哲思,开启新哲学理论问题,在作者—文本—读者的基本关系中,重构异文化间的对话平台。  相似文献   

19.
翻译的文本观问题,在译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传统的文本观主张探求作者本意,现代的文本观主张诠释文本本意.本文拟在对施莱尔马赫的传统诠释学和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中提出的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方法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来探讨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对翻译理论的启示,指出在翻译中要破除旧的文本观,树立新的文本观,探求文本所能展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真理与方法》中,"古典型"概念首先是作为一种完美结合历史性与规范性因素的例证出现的,用以驳斥那些对传统的偏颇理解。在此基础上,伽达默尔对"古典型"概念进行了诠释学改造,认为它是一种真正的历史范畴,以此支持合法的前见。这样,"古典型"概念也同时具有了现实规范性。伽达默尔对"古典型"概念的改造在其本体论诠释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古典型"概念对前见合法性的证明支持了诠释学循环的理论;"古典型"事物的流传过程则体现了这种循环的实际过程;而对"古典型"事物进行的应用则体现着一种真正的视域融合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