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的法律、制度与习惯就如同该社会的行为或态度,如果它们反映或表达了那些负责制订和维持它们之人的具有移情的关怀动机的话,那么它们就是正义的。类似地,同样的评判也可应用于社会的经济制度。移情对绝对的不良处境有特定的敏感性。如果关怀伦理须在社会正义这样的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么同情在一种以移情为基础的关怀伦理那里就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关怀伦理不必将其自身局限于个体性的道德问题,相反,它还能够处理那些涉及大范围的社会或国际性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2.
两个孩子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一个父亲是赫赫有名的大商人,而另一个父亲只是一个泥瓦匠。  相似文献   

3.
他出生的那年,计划生育抓得正严,村里有生二胎的人家,不是要躲到城里亲戚家,就是要被罚款。只有他,是一个光明正大生下来的老二,并非家中有权有势,而是因为他的哥哥,先天性脑疾,俗话说,就是弱智。父亲递了申请,没过多久,父亲的申请就被批准了,母亲就怀上了他。  相似文献   

4.
“通感”是借助一种感觉沟通或启发另一种感觉,或由对一种艺术门类的感觉和理解转移为对另一种艺术门类的感受。在美术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通感”,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灵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教师生动、形象地讲授美术基础知识,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在批判李嘉图的“生产费用决定论”和萨伊的“效用决定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的价值决定命题。这是对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内容的最早阐述。马克思吸取和采纳了恩格斯的有关观点,并加以阐发和发挥,丰富了恩格斯的观点,建立了两层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理论,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体系。由恩格斯最先阐述并由马克思加以阐发的价值决定理论,从本质上概述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指导意义,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浙江师范大学王振洪研究员的新作《关于象牙塔的另一种叙述——高校校园文化要素研究》于2005年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共七章,20万字,对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特点,当今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些现象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全书紧扣现实又洋溢着身为人师的育人风采,可说是高校校园文化研究的一部力作。通读全书,清新可喜。总的来说,此书有以下几大特色:第一,育人为本。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王振洪先生的这本书紧紧围绕育人这条主线,从校园文化的视角审视大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问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7.
余华的《现实一种》对暴力和仇杀的镜头式描写使人震惊,引起了人们对于暴力和人性恶的讨论。非常态的生存环境对这一悲剧的产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应从人对于确定自我存在的外部寻求这一视角来解读该篇小说,分析焦虑状态下人的生存悲剧。  相似文献   

8.
从她记事时起,大舅就好像不是这个家的人。记得第一次看见他的时候,他刚被收容所送回了家,和街上的叫花子没有多大的区别。外婆在屋里大声地骂,他蹲在一旁小声地哭,像受伤的小动物。那么冷的天,身上只有一件破破烂烂的单衣。门口围了一群看热闹的邻居,对着他指指点点。不多久外公回来,一见他这样子,  相似文献   

9.
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生计能力显著地作用于搬迁户生计策略的选择。作为集主动性与反抗性于一体的分析范式,生计能力源于脆弱性与可持续生计研究中关于适应能力的探讨,是内生能力与外在资源赋予能力的结合体,是由能力与过程组合而成的能力结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中,生计能力成为影响搬迁户脱贫致富的重要机制。搬迁户虽面临无土安置与行动能力低下的生存挑战,但易地扶贫搬迁提升了他们的自主选择能力。在选择与调适的过程中,受限于生计能力,搬迁户选择钟摆式流动的生存策略。通过此种方式,他们以生产性要素的“复制”与“转化”应对生计困境,较好适应了新环境,形成一种摆动型生计。  相似文献   

10.
道德品质及其行为应配享幸福,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与人的内心和谐,这是每一种伦理文化自我道德完善的实践目标及伦理信念。无论对于渴望个人自我实现的自由平等的西方伦理文化传统,还是追求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的中国伦理文化传统,既有相互联系的普遍伦理诉求,也有其自身独有的实现“德福一致”的伦理路径。在中国先秦时期,与道家返璞归真的自然幸福论不同,儒家的“孔颜之乐”内在地包含了“仁者爱人”、“仁民爱物”的怡然自乐的幸福,但它们同样作为先秦伦理文化德性幸福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正统儒家“大一统”的政治伦理的整体建构,演进到宋明理学正统儒家为主、释道为辅的德福之辩,发展到现代境遇中儒释道伦理文化融合的必要与可能,“孔颜之乐”不仅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传统,也为现代中国伦理文化的德福之道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伦理启示。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以其描绘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大地和谐的湘西乡村世界,以其塑造的具有自然人性、健康体魄与丰富心灵世界的湘西农民形象,书写了一首传唱不衰的“乡土抒情诗”。沈从文以乡下人和现代文明的双重视野进行审视,进一步展现了神性大地之美的毁灭和地之子生命的蒙昧。正是在强烈的毁灭性悲剧感中,沈从文的“乡土抒情诗”显现了源生于中国大地的、被工业文明遮蔽的具有神性的“大地之美”:和谐的乡村世界与善良的地之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沈从文的“乡土抒情诗”体现一种深刻的、自觉的生态意识,复魅了大地的神性之美,建构了一种中国维度的生态思想的新文学。  相似文献   

12.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20世纪伟大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优秀短篇小说之一,凸显出作者精湛的写作技巧与超凡卓越的想象力.引入后殖民主义批评视角来解读福克纳投射在爱米丽身上的女性主义诗学观具有重要意义.南北战争后,以“南方淑女”形象为典型代表的南方传统的塑型过程以及其捍卫方式,考察爱米丽通过自我建构过程实现对南方传统的颠覆与反拨,解读在南北双方文化的碰撞、杂糅与商讨过程中爱米丽实现自我救赎的方式,以此透视福克纳对南北方怀有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随着版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制度的不断完善,视频网站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回观视频网站发展历程,谁能最快做出战 略调整,谁就将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赢得新的发展契机。爱奇艺从版权独享、自制内容、盈利多元、技术升级等四个方面做了 战略部署和战略调整,使之成为网络视频行业的领头羊。视频网站只有拓展合战领域、实现内容增值、增强用户体验、转型战 略模式才有可能在版权保护时代中长久、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们仍然面临着先辈们所面临的问题,即生存问题。我们依然依赖于自然界,因为我们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对自然的依赖并不能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有所减弱,因为科技并不能确保我们的生存。人类与自然友善相处,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关键。社会文化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或许就是我们从“Motherland”的始源意义所能看到的。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人的生存方式,文化的历史进程是以“人”的发展为标尺的。在原中国民族文化神秘数值的历史隐退的背景下,启蒙理性由在主流文化中的主导地位走向被批判的对象再到进入中国民族文化的视域,经历了一个张扬与回溯的发展路径。以理性为特征的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进程预示着中国民族文化转型的到来。这不仅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与规定。以注重人自身的存在与生存,强调对生命意义的阐释、对生存情境的提升为基本内涵的生存论哲学观调和了理性与人文,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可选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文化环境是人类主体的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的总和,具有渗透性、可塑性、全面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选择、思维方式和行为趋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充分发挥家庭文化环境、学校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有效合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三年的参与观察和二十余例的个体访谈,采用了民族志方法叙述了一个蒙古族聚居村落采用名为“成吉思汗纪念馆”实际建造关帝庙的过程。认为:“借名制”是民间信仰在当代的一种生存策略,这个过程中包含了村民的努力、乡土权威的支持和政府部门的通融,是小传统在大小传统相互碰撞的空间里的文化反映,是缓解紧张关系、构建有机社会的一种生存艺术。  相似文献   

18.
《摆手歌》认为,人性的道德本质不能用简单的善或者恶来加以概括,人性是一种流动的过程,是从善到恶,再到兼有善恶、时善时恶的过程。其人性善恶的呈现则与人所受到的环境刺激因素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9.
陈染在长篇小说<私人生活>里,为倪拗拗构建了一个精神乌托邦,但接连的现实悲剧让内心深处的精神乌托邦幻灭后,她只能寻求另一种自我拯救的方式——在自我圈定的世界里达到超然.文本所蕴涵的象征性的剖析是具现实性的,陈染在深刻反思生命、本源、意识和人性等重大的前沿问题时,也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和探求当代知识女性的精神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20.
民族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内涵,其形成与发展以不同民族存在为前提,以民族交往为纽带,而任何民族关系都必须以一定地理空间为场域依托。国家中的村落是组成社会的基本节点,家庭是组成这一社会节点的基本单元。家庭作为民族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是民族关系形成的重要场域,是个体与民族群体延伸内外社会空间的基础。以民族志方法考察“一村七族”的大理郑家庄婚姻家庭中的民族关系,这在理论上是对“接近从局部到整体”工具的有效尝试,在实践上可作为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思路与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生活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