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针对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发现,他们与非贫困生相比有显著差异;在贫困生中,男女性别相比也有差异,而年级相比则没有明显差异。对此,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和精神帮助。  相似文献   

2.
对江苏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显示,他们的社会支持状况总体良好。贫困大学生的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水平较高,但利用社会支持的主动性不够。家庭和学校是贫困大学生主要的社会支持来源。学校主要给贫困大学生提供了物质性支持,而精神性支持较少。开拓除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社会支持来源,吸引和开发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解决贫困生问题,是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陈启文 《云梦学刊》2007,28(4):123-125
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主要有自我封闭、焦虑忧郁、忌妒心理、自暴自弃等几种表现。高校可通过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贫困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贫困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询服务,积极寻求社会对贫困生的支持和帮助等“爱心措施”激励贫困大学生“精神脱贫”。  相似文献   

4.
贫困大学生是目前我国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相比非贫困生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倾向。本研究使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对西安地区三所高校242名贫困生和392名非贫困生的心身健康状况进行测查,结果发现贫困生心身健康状况差于非贫困生,贫困生心身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性别、学科及学业成绩差异。建议高校加强贫困生心身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快乐感与不确定性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乐感是正性情感多于负性情感的主观感受,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还牵涉整个社会环境发展状况。快乐与否?由不确定性认知所决定。主体对客观信息的把握和已有认知结构的差异等因素都会影响人的认知,只要从思想上强化快乐的原则,行动中使用快乐的方法,快乐就会永伴身边。  相似文献   

6.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北京、广州、昆明、沈阳、西安五个省会城市取样的基础上,对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情感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最大,其次为资讯支持和工具支持。路径分析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对主观幸福感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年龄、受教育程度还通过社会支持这一中介变量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性别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完全经由社会支持这一变量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采用应对方式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人际交往能力评估量表对93名福州市家庭贫困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现出应对方式对家庭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影响,应对方式对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差异显著;社会支持对人际交往能力有影响,社会支持对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差异显著;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在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中共同起作用。结论:家庭贫困大学生应采用混合型的应对方式和建立正常社会支持系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水平,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培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分析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特点可以发现,经济贫困使得贫困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强、自我封闭孤僻、敢为性较低、社交能力差、焦虑情绪重、嫉妒心理强等非健全人格特征。这些人格特征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要培养高校贫困大学生健全的人格,需要社会、高校、贫困学生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439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支持较少,主观幸福感也较低,为"相对不满意"。不同性别、婚姻、年龄、月收入、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其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均有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女性、已婚者、80后、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上者、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者,这类人群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显著高于其他类人群;女性、已婚者,这类人群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其他类人群。同时,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性别、婚姻是预测新生代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显著有效变量。为此,建议企业应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扩大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社区应完善公共服务,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支持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个体应不断学习,提升利用社会支持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生活满意度指数A、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城市认同问卷对514名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主要探讨在深圳和昆明工作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与城市认同的关系。结果表明生活满意度与城市认同各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社会支持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均与城市认同的三个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生活满意度、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进入回归方程,社会支持可解释农民工城市认同总变异的25.3%;生活满意度可解释总变异的8.2%。由此可得结论: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对其城市认同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研究分析并探讨青少年成就目标、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使用成就目标定向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邯郸市两所中学293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初中男生的掌握回避目标显著低于女生。(2)初一年级和初三年级的自我效能感都显著高于初二年级的学生。(3)初一年级学生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心情愉快的程度显著高于初二、初三年级学生,初二年级学生对健康的担心程度显著低于初一、初三年级学生。(4)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在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贫困观左右着人们对贫困的看法。积极的贫困观有助于贫困生的健康成长,而消极的贫困观则会导致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阻碍贫困生的发展。根据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湖北省地方高校贫困生中大多数人树立了正确的积极的贫困观,但也有少数贫困生的贫困观是消极的,地方高校要加强贫困生的贫困观教育,引导这些贫困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研究西藏中学学生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对436名西藏中学学生被试分别采用学习倦怠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进行测量。学习倦怠总分和社会支持总分以及社会支持各维度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相关,学生学习的倦怠变化随着社会支持感的变化而呈现负向变化,即个体的社会支持感水平越高其学习倦怠越低,并且客观支持的增加将会影响情绪耗竭的减少,对支持的有效利用和生理耗竭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多。贫困大学生在经济、学业、就业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较多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影响其身心健康。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首先是贫困生要改变认知,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其次是完善自我,培养健全人格;第三,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获得别人的帮助和支持;最后是高校应加强对他们进行情绪情感教育,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5.
关于农科院校贫困生心理援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科院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 ,除去经济生活贫困外 ,还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 ,有种种心理问题。从客观环境和主观心理两方面深入分析其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建议通过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完善“奖、贷、助、减、免”的物质资助体系 ,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等措施 ,努力建构贫困生心理援助的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三困生"疏离感与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困难生、生活贫困生和思想困惑生(以下简称"三困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是目前高校关注的重点,然而相关研究甚少.该文从疏离感、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三个方面对712名大学生进行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将对高校"三困生"的心理援助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普通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公平感较高,并与他们的幸福感和感恩心理之间显著相关,且过程公平感能预测贫困生的感恩心理,这提示我们可以从提高学生的过程公平感入手,开展贫困生的各项工作:要引导贫困生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利用社会比较的心理让贫困生与处境更艰难的人比较,从而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利用上行比较的认同效应,让他们看到自己和榜样之间的共同之处,激励他们向榜样学习,提升和完善自我;了解贫困生的心理控制源、自尊等自我核心评价,保证学生的话语权,倾听他们的心声,通过了解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进而"对症下药"进行心理辅导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高校贫困大学生问题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的现状及成因进行调查分析,找出了贫困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并从学校、政府和社会的角度探讨了贫困大学生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社会和各高校在不断采取措施扶助高校贫困生"物质贫困"的同时,逐渐忽略了他们的另一种贫困——心理贫困。在贫困生中产生的一系列不良的心理表现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而如何帮助贫困生摆脱沉重的思想负担,解决异常的心理问题,已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人格差异对于快乐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陈惠雄教授设计的主客观因子相结合的快乐指数调查量表,以浙江省城乡居民为调查对象,在问卷调查并收集1254份有效样本的基础上,对不同人格居民的苦乐感受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人格人群在不同时期的快乐感存在显著差异,且不同影响因子对不同人格人群的苦乐感影响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人格因素对于人们快乐感影响的重要性,并揭示了人们在社会的互动过程中调整情感状态与心态的自我调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