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邓小平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中,致力于构建和倡导以人民利益为本位的社会价值观。他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人民利益观,并赋予它以时代特点。无论是他提出的发展生产力,还是改革开放政策,社会主义本质论;无论是"三个有利于"标准,还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端正党风建设等等,都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体现着人民在经济、政治与文化各方面的要求。从而形成了具有可操作性、更注重实效性、注重人民功利为特点的人民利益观。  相似文献   

2.
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有效发挥其引领作用,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提炼出简明扼要、科学准确、为人民群众广泛认同并能自觉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遵循以下思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据、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人类先进文明成果和价值共识为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归,明确了今后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目标,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医院文化建设的关系,阐述了当代医院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遵循,探讨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医院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我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素质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为素质文化价值构建的主题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为素质文化的践行标准,旨在解决素质文化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与如何实践问题。把社会主义素质文化建设提到应有高度,对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更为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实践中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根基、价值旨向和科学内涵上高度契合。弘扬红色文化,有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延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鲜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底色。将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坚定红色文化传播的政治导向,强化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加大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丰富红色文化的养成渠道。  相似文献   

7.
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全体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的行为及其发展目标也在相应地出现变更和转向,因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迫切需要塑造和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群体价值观。 ——主体价值观。是指以职工为最高价值主体和评价方法,以职工的利益、要求和实践为最高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的企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社会建设工程。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应了中国文化建设和社会现实的需要。这就需要在认同方面,从追求社会主义理想事业、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共识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入手,着眼价值共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方面,注重从思想理论教育实践方面抓起、从贯彻执行力度抓起、从意志培育养成抓起,积极落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影响着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大众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与领悟。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它的价值支撑和文化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同时要传承升华传统文化和慈善文化,具备创新思维以占领网络阵地。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文化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与概括。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石,具有突出的实践属性、批判属性和发展属性;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其政治立场,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人民属性;以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为其价值目标,具有解放人、塑造人和发展人的文化功用。从哲学基石、政治立场和价值目标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进行再次解读,是我们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我国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现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交流对文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文学巨匠林语堂不仅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有重要影响,对中西文化交流更是有深远的影响。林语堂自幼受到西方式的教育,成年后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造诣颇深,他也由此获得对两种文化的深刻理解。一方面,林语堂对中国社会与人民的描述、对幽默闲适之风的推崇、对翻译文学理念的革新,极大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其作品中的不实描写使得西方人对中国人产生了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  相似文献   

13.
老舍,一位文化巨子的伦理站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道德观念,是民族精神文化的基础与核心范畴之一.追踪老舍毕生对民族精神文化的寻觅,能看到他对民族伦理道德样态的关切,能读出他个人的伦理选择与道德站位.老舍长期摹写国人的伦理脉象,对国民道德衍变有着不懈的追问.在五四以来所有文学大家那里,很难找出另一位可以与之相比拟者.老舍的伦理观念比较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价值取势,有传承也有推进.他关于民族道德的思考,没有局限在纯伦理层面,注意到了伦理与政局更迭、与社会衍化、与国家兴亡、与经济嬗变的潜在关联.老舍的伦理起点带有满族古典文化色彩,但他不是固守旧有道德原点的人.老舍作品中张扬的精神品质,正是他在现实中坚持的.他的作品与人生互为表里,他的生与死互为表里.他以一死为自己铸就了文化战士和民族良知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以来,中国开始向汽车大国的行列迈进,到了2011年底,已经踏进了汽车社会的门槛。汽车给中国百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也衍生出了一系列威胁人们出行安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汽车文化的缺失,尤其是作为汽车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的车德的缺失。为了建设中国的汽车文化,构建中国的车德,引领社会风气,共青团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为国分忧,在建设和谐社会、创新社会管理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现代体育自创立200多年来,经历了两次大突破,在20世纪50年代实现了由自在的历史阶段向现代科学化阶段的大转变。《巡回锻炼》、《健身运动处方》、《健身运动最佳负荷价值阈》三部理论专著的问世,开辟了现代体育方法的新天地,成为跨入现代体育科学化新时代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被称为现代体育科学化的三大理性支柱。  相似文献   

16.
对东西方文化价值哲学进行比较研究是时代青年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的理论前提.中国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化历程的教训昭示我们致力于人的主体性的现代化,构建适应社会现代化要求的人的价值观念,必须坚持"综合创新"、"全面发展"、"工具理性"三大方法论原则.中国的传统价值哲学的主旨在于"做人";西方的传统价值哲学的主旨在于"谋事".在"和平"、"发展"潮流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通过"跨文化沟通"以消除历史误会,从而达到"双赢",已成为东西方有识之士的共识.所以,只有学贯中西,坚持走文化会通之路,才能构建起开启历史喜剧、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正确的人生价值哲学观念.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化中,舜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形象。他的本来面目虽然模糊不清,但却是无数国人崇拜与仿效的对象;有关他的史料记载虽然十分有限,但其影响却无比宽泛;他虽然生活在史前时代,但至今却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今天,学界推进舜文化研究,改造和重构舜这一文化符号,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众多新的困难与挑战。《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的辑录出版对于研究者把握机遇,赢得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创新文化建设理论,探索文化发展规律,推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在百年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绩,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坚持传统与现代的统一是文化创新的基本前提;2)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3)坚持一元主导与多元发展的统一是文化繁荣的客观条件;4)坚持政治性与生活性的统一是文化进步的价值导向。这些基本经验是新时代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认知前提。  相似文献   

19.
青年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力量,他们的职业价值取向变化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睛雨表。建国以来青年的职业选择及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代青年职业价值取向的产生有着很多深层次原因,引导青年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职业价值观,做好职业选择,对他们自我价值实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为青岛即墨周至元先生及其后人所保存的《八九鸣》手抄本,主体部分为诗歌,另有少量词和文。抄本作者,曾被误认为是周至元。但综合周至元《崂山志》、蓝水《崂山古今谈》选诗及《八九鸣》中作品看,该抄本作者应为由清入民的寒士沈煦。由于史料缺失,沈煦生平多已汨没无闻,大致可以考知,他擅诗能文,一生潦倒困顿,晚年来到即墨,长期借住佛寺,以授徒维持生计,颇受佛教思想影响。因此,《八九鸣》不仅记录了一个末世底层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是青岛近代以来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晚清、民国时期的青岛文化,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