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店儒家简揭示了音乐与德行(成圣)之间的关系,启示了“乐”在古代中国哲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孔子和庄子都以“乐”沟通天道与人道,以求个体成己成德。“乐”、“诗”、“颂”是一种近邻的关系,“颂”含有强调个体有限性的特征,而这亦导致了“乐”的形上特征。  相似文献   

2.
李岩 《理论界》2008,(8):113-115
“尚贤”思想,是墨予社会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墨予“尚贤”思想的产生既有时代动因,又有阶级动因。“尚贤”思想包括重贤之因、众贤之术、选贤之阂、选贤之标准和原则、用贤之制度保障等丰富的内容。深刻理解墨予“尚贤”思想不仅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而且对于我们今天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进而实现科学治政、科学管理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诗中有画”是中国古代诗学的经典批评术语,围绕着它,生发出了诗画转化说、诗画相异说和诗画一致说。究其本意,苏轼所认为的“诗中有画”,是指诗歌要像绘画一样具有相似写意风格,并且这种艺术风格是由绘画主导产生。围绕着“诗中有画”的争论,反映了不同时代对诗歌形与神关系的不同看法,是一种话语运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在几年前黄展骥的《辩证派击中形式派的“要害”了吗 ?》一文中 ① ,他一方面认为辩证派的“亦此亦彼”使形式派的“不矛盾律”失去普适性 ,另一方面 ,他又把辩证派的“亦此亦彼”修订为“可此可彼” ,使两派 (在这个重大问题上 )“平分秋色” !即时引发学者、专家的“争鸣”热潮。有专家认为 ,黄先生这一“修订”引发辩证派的“护卫之战”、“存亡之战”。在本文 ,黄先生简明地摘引 (高度浓缩 )“争鸣”中几位学者的重要片段 ,然后略作比较与评析 ,旨在抛砖引玉 ,引发更多读者的参与和关注  相似文献   

5.
谈天 《理论界》2023,(12):37-43
在先秦儒家思想中,“形”概念一般被理解为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呈现。而在荀子那里,“形”并不局限于个人的修身之事,还具有了礼则化的规范意义。荀子认为,“形”的实现必须通过“心”之持养,经历“心”之思虑、决断,不断地接纳与践行礼义法度,方能于外有所呈现,而“形”之展现,必须使之普遍化、礼则化,否则只是容貌、仪态、言辞的表现而已。一种没有标准衡量的道德修养,是无从判定修养境界的,也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形”必须依从礼义,以礼义为准绳,从而实现客观的教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教育价值具有二重属性。从派生与非派生的意义上可分为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从“道”与“术”的意义上可分为形上价值与形下价值;从满足主体之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方面,可分为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等等。本文简要论述了教育之形上与形下价值以及教育之内在与外在价值。  相似文献   

7.
宋钘和尹文既是先秦同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又各具不同的学术倾向。从形名学角度,根据他们对“别宥”的不同理解,比较《庄子·天下》篇和《尹文子》中的相关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分别是以墨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共同的思想命题作了论证和解释。尹文在继承宋钘思想的前提下进行了大胆改造,彻底地更换了其理论基础和形名学方法,从而造成宋尹学派的内在分歧。  相似文献   

8.
传统延续至今的教育教学往往呈现“教学问”的形式,在其中,学生之学依教师之教而进行;学生之间亦跟随教师之教所主导的学生之学而开展,且往往限于对既定知识的掌握。“教学问”对知识传授起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僵化知识、束缚思维、忽略创新精神甚或压抑人主体性的负面作用不容忽视。“问学教”是针对“教学问”提出的教改观念,意在活跃知识、激活思维、发扬创新与张扬主体性。在其中,学生之“学”随其“问”而展开,教师之教乃着眼于学生的问与学而予以引导、启迪、传授、释疑。两相对比,关涉领域甚多。在日有寸进而非毕其功于一役的教育改革进程中,“问学教”并非全然抛弃“教学问”,而是在吸取其优势的基础上,更好地推进张扬主体性、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中有“巴”字,其形是“妇女怀孕”之状。谷斌、刘雁二同志不同意此说,认为“巴”字与“巴蛇”有关,“巴”之本义为蛇。“巴”字字形与“蛇”形不类,字义上没有共通之处。《说文解字》对“巴”字的解释有误。殷周时代的“巴人”分三部分,即丹阳巴人、巴子国和夷城巴人。丹阳巴人是甲骨文中的“巴方”。“商榷”一文所论的是“夷城巴人”,而“夷城巴人”不是甲骨文中的“巴方”,而是殷末周初的“虎方”。他们崇拜“虎”,而不是“蛇”。故“商榷”一文所论没有中的。  相似文献   

10.
“沉思”具有“形上之道”的性质,即关涉纯粹理性的沉思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唯有少数人才可能享有的神性至福。但是“沉思”并不具有西方哲学严格意义上“形而上学”的性质.因为严格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是自然形而上学而不是道德形而上学;退而言之。与适用于一切有理性者的“道德律”相反。不可普遍化的“沉思”也不属于道德形而上学范畴。“沉思”的形上性和非形上性体现了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与传统中国“形上之道”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1.
“意”之学说在阳明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学界对这一问题也有许多争论。文章惟一通过分析流行的关于“意”之含义的观点,指出应该把阳明之“意”理解为“意念”。同时,文章也论证了“意”在阳明哲学体系中所起到的桥梁作用,指出“意”是把阳明“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三大命题贯通起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形而下”追求的时代精神、与权力话语密切相关的诗文理论的侵蚀、小说形态学母体及作家创作经验的烙印等因素,促成了明清长篇小说“征事纪实”的“尚实”风格。它对经典之作及其附翼之作的影响不同,在创作中,不同的作家贯彻的程度不同,同时,与之共存的相反的思想也一定程度地抵消了它的消极作用。应全面、客观地面对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3.
许金声 《阴山学刊》2009,22(4):88-92
活字印刷术通过书籍、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类交往和人类关系产生了第一次革命性的影响,促进了人类普遍人格从归属型向自尊型转化;互联网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的普遍人格从自尊型向自我实现型转化,带来了人类交往的第二次革命;人类的交往将经历第三次革命,通心的理念和技术将是重要的促进因素。“通心”是解决个人烦恼的根本途径,“通心”所具有的“正反馈”效应,将使“通心”具有迅速的传播速度,“通心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类本能。通心力的训练容易被复制,技术不难被学会,“通心”理念和技术的普及将造成人类生活的根本改变。“通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有效的工具,并丰富了和谐社会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李白终身仰慕纵横家的为人,喜好纵横之术,这在唐代诗人中甚为少见。唐人刘全白说李白“性倜傥、好纵横术。”①《新唐书·文艺列传》亦云:“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其实,诗人自己说得甚为明白:“才术信纵横,世途自轻掷。”②他自比战国时的策士苏秦:“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③自比张仪:“笑吐张仪舌,愁为庄舄吟。”④李白的立身行事及艺术创作,已深深地打上了纵横家思想的印记。纵横家很少系统性的理论著作。唐代纵横之术得到了发展,其理论专著有赵蕤的《长短经》。赵为李白蜀中的老师,计有功《唐诗纪事》(卷…  相似文献   

15.
张北根 《天府新论》2010,(5):126-133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三反”运动。总起来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作出的开展“三反”运动的决策是正确的。“三反”政策执行是贯彻“三反”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也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但“三反”政策执行的结果往往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机械执行、野蛮执行和扩大范围执行等偏差。“三反”政策执行之所以出现上述误区,是因为存在着体制弊端和主观阻碍因素的影响。从公共政策执行的视角分析、总结“三反”政策制定及执行的经验教训,能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这对于促进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现阶段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能力和政策执行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华夷之辨”是西汉处理邦交关系的理论依据。先秦“五服制”所构建的以中原为核心的天下秩序,对于西汉“大一统”天下观的形成亦有重要影响。汉匈战争背景下的“修攘制御”和外交经营,不仅反映了西汉人的地理观念,而且体现了西汉全方位经营的外交理念和对外交关系制度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年鉴编纂是门“艺术”,上下左右,内外表里,前后纵横,都需顾及。因此,那些出类拔萃的年鉴,它的编辑无疑是处理“艺术”的高手。他们出口便成章,成章便有道,值得学习借鉴。我辈只能循其路而探之,碰到问题,有些想法,不陋浅见,公诸于世。属一家之言,难免有偏颇,只好见仁见智,以期抛砖引玉。1.版本规范是“年鉴生命”。这里所说是“版本规范”,非“体例规范”,因对后者,行内人都很清楚,不用赘言。而对“版本规范”,知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演变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研究方法的创新和某些分析工具的突破性进展,20世纪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理 论观点也在不断地深化,在发展中出现了两次“转换”,四次“革命”和两次“综合”,形 成了六大共识。  相似文献   

19.
诗是最讲究语言形式的艺术 ,中国古代诗歌中都存在对正统诗体的形异现象 ,产生了大量形异诗。形异是一种文体创造 ,因此形异诗具有特殊的文体价值。形异诗创作对人的空间智能的科学运用十分有助于诗人的艺术思维和创作。这是与“形异”能够更好地表现情感、包含内蕴和指呈内容的价值同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晋卿 《江海学刊》2023,(5):103-112
春秋以降,以重视视觉为特征的广义形名思潮兴起,成为诸子学说形成的重要背景。《老子》提出了“为腹不为目”的主张,自觉走上了超越视觉的形上之路。从“视之不见”到“吾以观复”,从“光而不耀”到“玄之又玄”,从“物形之”到“执大象”,《老子》中的视觉语词、视觉表述一再显示其对视觉的反思、批判与超越,即超越对象化、形式化、客观化的修道、在世、为政。在超越视觉的同时,《老子》重视基于味觉、触觉的存在方式,主张“味”道、“守”道,并以合道的方式在世、为政。《老子》哲学所开辟的超越视觉的形上之路为反思高度形式化的现代社会、探索中国哲学自身话语等重要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