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禁忌中挣扎的灵魂——《祝福》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剧往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个悲剧人物,学术界多是从封建礼教角度探讨她的悲剧命运,笔者认为导致祥林嫂命运悲剧的除了封建礼教,寡妇禁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就是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探讨寡妇禁忌这一恶俗对祥林嫂命运悲剧的影响,及她对此所作的挣扎但最终难逃其悲剧命运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2.
祥林嫂的悲剧是文化悲剧的一种典型。以鲁镇民俗为核心存在的“鲁镇文化” 以其残酷性使祥林嫂“虽生犹死”;就个体生命而言,虽然死能带来微渺的希望,但祥林嫂仍无法获得最终的解脱。这也是鲁迅重视“人的文学”观的真正之体现。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文学史上,祥林嫂是一个感天动地的悲剧典型。祥林嫂具有顽强的反抗精神,在某种程度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便有着极大的悲剧性。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其深刻就在于没有将笔触停留在对祥林嫂悲剧的表层描述上,而是努力探求悲剧的深层底蕴。祥林嫂没有受过多少皮肉之...  相似文献   

4.
封建礼教是酿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外在原因 ,而祥林嫂自身的性格、心理因素则是其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内在原因。强烈的负罪感、巨大的恐惧感、严重的迷信思想、软弱的性格特征诱发了祥林嫂的人生惨剧。  相似文献   

5.
永远的地狱——论祥林嫂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祥林嫂悲剧的内涵作出重新的解释 ,指出祥林嫂之死的原因 :其一是礼教各条律之间的内在矛盾 ,是族权与夫权之间的相悖 ;其二是愚昧大众们“看客”的凶眼 ,通过“心理暗示”的作用使祥林嫂产生犯罪感 ,自我心灵折磨以致跨入地狱之门。“五四”时期控诉“吃人礼教”的作品汗牛充栋 ,鲁迅控诉的深刻性在于不是浮面地指出礼教吃人 ,而是尖锐地指出遵从了礼教的条律规范 ,礼教依旧吃人  相似文献   

6.
祥林嫂与禁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个悲剧人物,学术界一向认为她的悲剧是封建礼教造成的,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太笼统。通过分析重新梳理,我们得出一个具体而又全新的结论:祥林嫂是恶俗陋习的牺牲品,她触犯了恶俗陋习中的诸多禁忌。  相似文献   

7.
《祝福》中祥林嫂及其周围人们的“笑”,是鲁迅先生用沉重的笔蘸着祥林嫂的血和泪写成的,展现了祥林嫂的性 格特征和其必然的悲剧命运。这些“笑”是作者的客观描绘,揭示出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的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在《老妇人和她的猫》与《祝福》两部短篇小说中,莱辛和鲁迅分别塑造了两个病态社会中的边缘人形象——赫蒂与祥林嫂。作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底层女性,赫蒂与祥林嫂在身份与心理上具有相同的边缘特征。同时,因为民族历史文化语境与作家叙事立场的不同,赫蒂和祥林嫂又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9.
鲁镇文化是一种吃人性的文化,祥林嫂被鲁镇文化的幽闭就是被吃人性文化的幽闭。祥林嫂的幽闭恐怖症是社会角色强加给祥林嫂的精神恐怖。祥林嫂从夫家的出逃是对男权制幽闭的反抗,但夫家把他抓回当作商品卖了出去,说明她不可能逃脱男权制的幽闭;祥林嫂想从死了第二个丈夫的幽闭恐怖症中逃脱出来,但鲁镇文化却使祥林嫂更为妖魔化从而更加重了她的幽闭恐怖症;祥林嫂想要向人们诉说死了儿子的悲哀获得人们的同情,但人们的冷酷却使祥林嫂的精神更加幽闭恐怖;祥林嫂想要在知识分子那里获得灵魂幽闭恐怖的解脱,但知识分子并没有给她一点精神的出路。祥林嫂被鲁镇文化幽闭窒息而死。  相似文献   

10.
以鲁迅作品《祝福》为底版,我们可以见到诸多分析祥林嫂命运悲剧的书籍和文章,它们大多是从历史和人性两方面展开分析的。本文将在前人的基础上着重从男尊女卑这个方面来探讨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诱因,并从中分析出女性在历代被压迫,歧视,遭遇不公正对待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韩愈诗文将"衡湘"合称,"衡"多指衡山,"湘"指湘水。韩愈途经衡湘一共四次。他的作品涉及到了其中第二次和第三次的经历,尤其是第二次与衡湘文化密切相关,写下了著名的散文《送廖道士序》和诗歌《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南岳衡山是道教的圣地,而韩愈信仰道教。他的散文创作先于诗歌创作成熟并且影响了诗歌创作,最突出的是体现了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2.
小牛笔下的湘文化写作,源于对底层生命体验的思考。对小牛小说进行分期观察,其人物叙事可以分为三类:俄式的"小人物"叙事;湘文化的民俗性叙事;社会转型期的底层民众叙事。这三类叙事统一在作者对底层生存的道德关怀之中。  相似文献   

13.
“取象比类”是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从色彩词的起源和发展两个角度探讨,可见其在语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透过“取象比类”这一窗口,可以看到不同民族文化在语言中的投影。  相似文献   

14.
“象”是中国绘画最为重要的范畴之一。文章通过追溯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轨迹,用大量文献剖析了“象”的哲学和文化理念,力求把握中国绘画的本质特征,指导艺术实践,借故开今。  相似文献   

15.
透过对楚汉相争中刘邦和项羽的语言和行动的分析,结合秦亡汉兴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考察,这场交锋既不是政治的、军事的交锋,也不是用人得失的、谋略战术的交锋,而是一场真假道德的大对抗。项羽的悲剧是道德的悲剧,项羽的失败是奉行真道德信条者的失败,项羽的生命力是真道德、真贵族精神的永久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流动于湖湘大地的生生不息、薪传火递的湖湘文化精神涵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湖湘儿女。强调体用合一、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精神 ,经王船山的极力阐扬 ,中接曾国藩、杨昌济等 ,至毛泽东而发挥极致 ,铸就了他特殊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7.
机制创新是新农村文化建设自身有效运行的根本推动力。在对厦门市同安区、翔安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查访谈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阻碍机制创新的制约因素,着力探讨了推进机制创新的现实路径选择,以期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洞庭湖流域初期社会复杂化是从大溪文化时期开始的,历经屈家岭—石家河时期在一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内独立进行。同史前时期其它区域相比,澧水流域和沅江下游一带,稻作农业的长足发展、聚落的分化与大型城址的出现,均表现出颇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一定的先进性。石家河文化中期以后,该地区的史前文化不知去向,洞庭湖流域初期社会复杂化进程突然中断。至迟在西周中期,以湘江下游地区为中心的洞庭湖流域已出现了早期方国,基本具备城市、青铜器铸造、礼乐制度、文字等文明的要素,开始步入文明时代。扬越和三苗族是洞庭湖流域青铜文明的主要创造者,中原地区的商周文明都曾对洞庭湖流域的文明化进程和文化面貌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西周中期以后,当地文化获得空前发展,并逐步将商周文化的影响排斥在外。西周晚期以后直到春秋中期楚文化进入湘江流域之前,湘江下游地区宁乡、望城一带,是否发生了早期国家解体抑或政治中心转移,有必要深入思考和研究。从春秋中期起,以湘江下游地区为中心的洞庭湖流域的青铜文明完全纳入楚系青铜文化圈,从而构成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19.
城乡冲突的实质在于空间冲突,即两种文化形态以政治的名义进行权力博弈。王安忆的《富萍》和铁凝的《哦,香雪》是当代女作家书写农村题材的重要作品,两篇作品尽管篇幅不同,但表达的内容却有相似之处。《哦,香雪》勾勒了原生空间被侵入后的诗意现场,主人公香雪一心向往乡村外的世界,却在看与被看之后沦为他者;《富萍》是漂泊者的史诗,主人公富萍走进城市却不被城市所容,命运在城市与农村间辗转徘徊。香雪是富萍的前身,香雪在没有成为富萍之前保留着淳朴的本真,当现代文明裹挟着香雪的灵魂,以不可知的未来和高贵的文化形态相要挟时,迫使香雪们由内到外地转变为漂泊的富萍们,富萍们看似无根却立场坚定充满进取地漂泊着。女作家们的互文写作,呼唤一种城乡共生的良性文化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在关于土家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中,人们通常将古神话中的廪君和民间祭祀的向王合二而一,作为土家族始祖。本文对此说再次提出异议,从新搜求的资料中,归纳出廪君之外的向王和向王天子另有其历史原型与文化内涵,不应混同。并就廪君与盐水神女的爱情纠葛,从巫文化视角作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