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青海汪什代海部落变迁史调查何玲青海湖西部及南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有一支地域辽阔、势力强盛的游牧部落,这就是著名的藏族汪什代海部落。几经历史变迁,这一藏族游牧部落现已分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竣县及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温泉乡。笔者近年沿着历史的痕迹,就...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华锐地区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部落,这些部落的存在和发展维系了这个聚居地的生存与发展,并顽强地保护下来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1949年解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部落形式逐步消失.但作为藏族社会的产物,研究华锐藏族部落的变迁史、部落的结构及其社会形态,对于新时期藏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研究藏族部落组织的称谓及其命名,是探讨藏族部落制度的一个方面,也是观察了解藏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它对于藏族部落史、有关地方史、民族关系史、藏区交通史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往往还能起到弥补史文佚阙的作用。笔者根据实地调查材料并利用有关藏汉文资料,试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不妥之处恳望方家诲正。一藏族部落分布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从文献资料看,在松赞干布的先祖止贡赞普时代,藏族即已具有相对发达的部落联盟组织形式。吐蕃王朝建立后,随之建立了一整套  相似文献   

4.
清至民国初年的有关文献,对玉树藏族部落的记载较为零乱,而且在记载中有较大的差别.本文依据有关文献及民族学方面的理论,探讨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及这一期间玉树藏族部落变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藏族是我国分布地域较广的一个民族,除西藏自治区外,在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省都有较大的:分布范围。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各地藏族在保持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上鲜明共性的同时,又在:具体生活场景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各自的独特个性。这些内容丰富、色彩斑斓的地方特色文化,是藏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对于藏族历史的研究,除了从通史的角度进行宏观综合研究外,从各个藏族区域甚至各个藏族部落的角度进行分区分层研究也非常重要。可喜的是,近十年来国内藏学研究界推出了《中国藏族部落》、《青海藏族史》、《甘肃藏族史》、《甘肃藏族通史》、《甘肃藏族部落社会与历史研究》等一批藏族区域史、部落史专题研究成果,大大地将藏族历史研究引向纵深,  相似文献   

6.
在青海蒙古族藏族聚居区,直至解放初期,部落一直是蒙藏人民社会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部落都在发展变化,其数目每有增减,驻地时有变迁,发展也不平衡。我们根据手头现有资料仅就海南地区蒙藏诸部落的由来及其变迁的历史作一概述,恳请识者指正。  相似文献   

7.
华锐吉 《西藏研究》2013,(1):115-120
华锐藏族女性服饰在具有一般藏族女性服饰尤其是安多藏族服饰特点的同时,也有其比较鲜明的独特性。通过详细描述华锐藏族女性服饰,进而探究华锐藏族传统服饰体现的文化内涵,一来有助于从服饰文化中探知华锐藏族部落历史;二来可以让人们了解这个部落与周边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以及相互的影响,从而为华锐藏族女性传统服饰的保护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8.
甘南藏族部落特点及其现代化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落"这一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在一些民族区域可能会长期延存,从形式到内容虽历经变迁,但终究还是部落;甘南藏族的形成和发展与其部落形成和巩固相始终,部落既是"自组织"又是"他组织",部落与国家、血缘与地缘、政权与神权的多重矛盾与统一,为部落的存在提供了有效的制度安排和社会结构;部落的"壳"已被打碎,但长时期形成的部落历史积淀沉重而顽固,当相对容易的社会革命已经完成和技术移植缓慢进行时,我们发现社会改造极其困难,制度移植和制度变迁遭遇到了有形无形的诸多障碍和自觉不自觉的顽强抵抗,如何推进民族社会的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40年代,伴随着民国政府治边理念的转变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掀起了第二次边疆学的高潮.在此背景下,具有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及人文精神的青海果洛藏族部落,也受到了一些官员和学者的热切关注,他们对果洛藏族部落进行了深入全面地考察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准确反映了当时果洛部落自然、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对这些珍贵资料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全面剖析这一时期果洛藏族部落的自然风貌、社会形态、部落文化等的发展状况,同时窥一斑而知全豹,对当时民国政府对青海地区藏族部落的施政方略的探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人张雨<边政考>所列肃州南山的三个东迁部落,名"哈剌秃"."哈剌秃"为"黑"的意思.三部"哈剌秃"实际为两个部族--"帕泥"部和"赏不束"部,分别操古蒙古语和古突厥语.两部落最早为安定卫部落,东迁沙州后,因与左卫帖木哥部落仇杀,遂迁至肃州南山."帕泥"部即裕固族"曼台"部落前身;"赏不束"部后来成为裕固族"贺郎格"家之一部分.之所以称他们为"黑番"或"黑黄番",是因为东迁肃州后,他们一直依藏族居住,受藏族"喇嘛番僧"管束.  相似文献   

12.
公元16世纪上半叶,大批蒙古族靠武力占据了环青海湖地区的肥沃牧场,而世居当地的藏族各部落被迫渡黄河南迁.19世纪中叶,藏族抓住青海蒙古族日趋衰落、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起义导致满清政府无暇顾及青海的有利契机,率众北渡黄河,从而形成了青海今天的蒙藏民族分布格局.本文结合汉藏史书文献,探计了"环湖八族"形成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3.
17世纪的蒙藏关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清朝政府采取种种措施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统治,被誉为“湟北诸寺之母”的青海佑宁寺,以高僧辈出、著作宏富而驰名蒙、藏、土等地区,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佑宁寺在宗教方面的历史贡献前人已有著述,本文则试从其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佑宁寺在密切蒙藏关系、清中央王朝对蒙藏地区的统治所起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明、清以来始有青海土人及土人部落。建国后,定青海土人为土族。关于青海土人部落的族属在汉、藏文史籍中都有明确记载,国内外学者亦有考证。所有记载和考证都说明现今的土族是一个以元代蒙古人和蒙古化沙陀人为主,吸收其它民族之成分形成的新型民族。  相似文献   

15.
从辽金到清朝先后有9个蒙古部落迁徙到黑龙江定居,他们是朵儿边部、豁罗剌斯部、帖木哥斡赤斤部、兀苏部、杜尔伯特部、郭尔罗斯部、泰赉部、巴尔虎部、依克明安部。其中前4个部落的蒙古人已融入其他部落或民族中,后5个部落的人依然生活在黑龙江地域,杜尔伯特部、泰赉(扎赉特)部、郭尔罗斯部、依克明安部建立过旗级政权。现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黑龙江省惟一的蒙古族自治县。  相似文献   

16.
试析清初对青海藏族社会的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初期,对青海藏族部落的治理,经历了由松到紧的一个过程,罗卜藏丹津事件的发生是此过程的分水岭。文章主要探讨了顺治到雍正年间对青海藏族部落治理的状况,认为通过雍正年间的悉心治理,清代加强了对青海藏族社会的管辖。  相似文献   

17.
蒙古文字是成吉思汗消灭乃蛮部 ,实现蒙古各部统一后 ,用以拼写蒙古语的畏兀字。在为蒙古族发展服务的历史长河中 ,这种文字也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 ,从而发展成为现代的蒙古文字。它演变、发展历史的 ,是蒙古族发展历史的反映和蒙古民族精神的历史体现  相似文献   

18.
汗,作为北亚民族首领的名号很早就开始使用了。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充分注意到清早期最高首领名号的历史渊源和蒙古背景问题。本文试图从早期满蒙关系的角度,考察清初三位汗的汗号源流与背景。文章指出,汗号是通过蒙古各部传入包括满洲在内的女真各部的;不管亚洲东北部满蒙地区各部落的内部组织如何,他们在政治机构的构造上已经形成了共同的制度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民族英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是闻名古今中外的著名历史人物,是蒙古汗国的缔造者,蒙古民族的民族英雄。他统一了蒙古高原诸部,结束了蒙古各部纷争战乱的局面,创建了一整套政治、军事和文化制度,为蒙古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适时地发动了攻金、西征和灭西夏的战争,有的带有扩张性质,有的则具有统一意义,虽曾一度带来一些破坏作用,但是攻金、灭西辽、灭西夏却为元朝大统一奠下基石。西征中亚、西亚和欧洲,虽带有对外征服和扩张性质,给各国人民曾带来灾难和破坏。但对促进东西方的交通和各国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世界意义。总体说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无愧是蒙古民族的英雄,而且对全中国历史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明代史料中安多藏族部落的汉文资料——分别隶属于明代“西番诸卫”——析为七卷分期连载,为安多藏区部落史这一国际藏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