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出安大简《仲尼曰》作为战国写本,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新材料。本文重点探讨《仲尼曰》所见孔子言行观,对论及言行关系的简文加以解析,并指出《仲尼曰》所见孔子言行观的三个方面:主张言不过行,要求少言慎言,并强调慎言与“仁”的关联。在战国竹书本与传世文献相对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窥见儒家思想的传承性与复杂性,同时能够对《论语》等传世文献的成书、流传以及儒家思想的演变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田标 《阴山学刊》2009,22(1):70-72
先秦“慎言观”至孔子而大成,然追问其缘起之研究却乏善可陈。追述慎言观研究的基本脉络,匡正历来研究之不足,厘定狭义与广义的慎言观以及相关概念,并提出一套慎言观深入研究的方法,成为慎言观当前研究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语言观是建立在“礼”与“仁”的哲学基础上的,与“德”、“行”等范畴互为联系,构成实用主义语言观。从“正名”哲学思想下“名实相符”的内在逻辑,君子立身“慎言”观的言语价值、言行一致、言语忠信,以及“实践语境”中的言语行为等方面具体探讨孔子所提倡的言语行为规范如何反映孔子心日中君子的理想标准、如何体现其“礼”与“仁”的思想,并进而折射出孔子的语言哲学观。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儒家民族观的拓荒者,其民族观的来源与华夏民族的产生、形成相关;同孔子个人成长经历、家族背景和鲁国深厚的传统礼乐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四夷交侵华夏"的局面也在孔子民族观形成中留下烙印,此外周族的成长历程也对孔子民族观的形成有影响。这些因素使孔子民族观既表现出维护华夏正统的保守一面,又呈现出重礼乐教化的积极一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论语》、《礼记》中孔子有关丧祭的语录进行了研究,认为其主张为敬哀为本、丧祭有度和推崇三年之丧。孔子这种"慎终追远"的丧祭观,与其以礼待之的生死观和敬而远之的鬼神观密不可分,但其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则在于通过丧祭礼仪实现"民德归厚"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6.
孟子认为,伯夷、柳下惠、伊尹、孔子分别代表了在进退问题上的四种不同做法,而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趋于仁以及"归洁其身"。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于恶人之朝,可谓"以去为洁";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可谓"不以不去为不洁";伊尹秉持"何事非君"的观点,去就于两君之间,而他"自任以天下之重"则为孟子所赞许。孟子推崇孔子是"集大成"者,其进退观在相当程度上吸取了孔子的主张。他还指出孔子有"见行可之仕"、"际可之仕"与"公养之仕",这也代表了仕的三种层次。  相似文献   

7.
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从孔子孝道现对后世的影响、孔于孝道观的局限性以及孔子孝道观的现代价值三个方面。历史地、辩证地对孔子孝道现的价值进行了分析研究,有助于人们对孔子孝道观价值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8.
慎言,是为人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本文借鉴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阐述了言而不慎的种种危害,提出了慎言应该注意的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刘晓庆 《理论界》2012,(3):133-135
本文阐述了孔子"直"论思想的丰富内涵,进而探讨了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和意义。孔子的"直"是以"仁"为前提和保障的,其本义是不曲,引申义包括正义的品质、正直的人格和直率的行为方式。"直"的原则应用在管理中分别表现为:制度方面的"正"、组织方面的"诚"和行为方面的"真"。与以往的理论相比,"直"论思想带来的优势在于:能够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能够增强组织中的协调性;还能够克服由误解"无为而治"而导致的消极性。  相似文献   

10.
对“兴、观、群、怨”的重新检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兴、观、群、怨”的诗歌理论 ,这一理论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人对于“兴、观、群、怨”的一些理解 ,大多是依据汉人、宋人的说法。他们的说法 ,有没有违背孔子本意的地方呢 ?对照孔子在《论语》中发表的全部言论 ,联系孔子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进行考察 ,结果发现 ,许多流行的说法 ,离孔子“兴、观、群、怨”的本意已相距甚远。实际上 ,孔子提出“兴、观、群、怨”的观点 ,都带有那个特定时代的政治背景和文化特征。本文通过文献整理 ,对“兴、观、群、怨”的内涵逐一做了分析 ,从而得出了一些与今人有些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孔子“樊迟学稼”、“君子谋道”等诸多职业教育思想的辨析,详细论述了其社会分工、功利性批判、贫民教育等职业教育思想萌芽。通过对“求道取仕”与“民生”思想、“鄙视小人”与“重视农业”、“素质养成”与“职业实践”、“文本思想”与“学者解读”四个方面对立统一的阐释,凸显出孔子职业教育思想的“两面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福勋 《阴山学刊》2009,22(5):22-24
含蓄是诗艺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吸引人的地方。刘勰对隐秀的研究,打开了人们对诗艺作更深、更广思索的闸门。孔子所说"举一反三"和老子所倡"大音希声",是隐秀说的滥觞。而王国维的"境界"说,则是将含蓄说与西方文论进行融通研究所提出来的更具有时代意义的崭新成果。隐秀说涵盖了原创者的一次创造和鉴赏者的二次创造,是两者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孔子”具有丰富内涵。经今文学、经古文学和宋学等儒学主要宗派,从不同方面推举、模塑孔子,形成了孔子形象的多方面含义。分析了解儒学各宗派有关孔子的认识和定位,不仅对于了解孔子,而且对于把握儒家和中国文化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皆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仁,是相人偶,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所应该恪守的一种伦理。做为儒家核心思想的仁,在论语中多有述及。通过对论语中孔子及弟子仁之论述的分析,来说明儒家这一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中许多有关水的描述表明了孔子对水的基本态度。孔子的水观,概而言之,可以作三个层面的阐释:原生自然之水,世俗生活之水和永恒理想之水。孔子观水,实观水之志,孔子借水喻志,一方面展示了他对个体生命实际存在状况的体认,另一方面,如水之奔流不停,生命亦应追求不止,孔子的水观表达了一种流淌不息、舒适畅达、灵动跃进的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16.
刍议孔子的诚信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保安 《殷都学刊》2008,29(4):144-148
孔子诚信思想形成的本因是希望能够通过营造自下而上的诚信氛围,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为此,他提出了自己的诚信理想——社会个体是诚信的个体、社会交往是诚信关系、管理者是诚信治国,他认为实现途径有三条——强化意识、营造氛围、勇于实践。孔子的诚信思想对令人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巩固,无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语·先进》第二章记述孔子困于陈蔡之事,但此章“德行”以下部分是否应该与之前部分为同一章,至今并无定论.郑玄《论语注》与皇侃《论语义疏》就存有不同观点,后朱熹认为是一章,刘宝楠、程树德、杨伯峻却认为是两章,即从“德行”开始,当另为一章.后一观点虽得到学界广泛认同,但与《论语》成书情况不符.笔者立足于《论语》成书过程,通过考察全书中孔子对弟子的称呼方式,判断章中材料有不同来源,认为《论语》一书虽成于众手,但体例谨严,一章之内主题、时地、人物集中,非随意杂凑.故《陈蔡章》当为一章.  相似文献   

18.
孔、孟、苟代表的先秦儒家,力倡修身为政、民为邦本、选贤使能、富民强国、礼主刑辅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哲学思想。自汉武帝以后,这一儒家政治思想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体的主体意识和人们社会生活的主导思想,深刻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其所蕴含的丰富合理内涵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至今仍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终身教育的内涵,并对"学而知之"、"有教无类"、"博学而笃志"等孔子的终身教育理念做出简要的论述。最后,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鼓励学会怎样去学习等几个方面提出孔子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终身教育的几点启示,从而期待我国当代教育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可以更加健康、稳定、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的主体,和谐校园的构建有利于引领社会,发挥”示范区”和”辐射源”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孔子德治思想的分析,取其精华,将其引入高校管理工作,就如何更好地构建和谐高校谈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