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刘春玲 《阴山学刊》2009,22(6):81-84
阴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漠南交通要道和适于牧放的肥沃之地。明朝为了控制这一重要地区,以形成有利于明朝的边地防御态势,与北元及蒙古贵族进行了长期征战。于是,阴山地区随着不同的归属,在不同的时期设置了不同行政建制。明代阴山地区的行政建制是元代阴山地区行政建制的继续和发展,为清代阴山地区盟旗制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民国史上 ,内蒙地区多次出现“自治运动” ,其发生虽然同当时国际关系和政治形势有关 ,但实质上是省县与盟旗并立的双重行政系统和由之而来的矛盾与冲突带来的。本文从 3 0年代德王即锡林郭勒盟副盟长兼苏尼特右旗札萨克德穆楚克栋鲁普“自治”着手 ,探讨此问题 ,认为建制不解决 ,冲突和矛盾就不断。  相似文献   

3.
东北地区的蒙古族,根据其活动地域,历史上称为“东部蒙古”或“东部内蒙古”。在地理范围上,系指今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的一部分地区。这个地区的蒙古族,历史悠久,建制复杂,既有蒙古族自己的盟旗组织,又有和其并行的州县机构;既有札萨克,又有县知事。蒙汉杂处,旗县并置。一土之上,两种组织。其行政区划,职官设置,随历史发展,时有变化;而文献记载,又歧说不一。本文仅就所接触到的资料,对东北蒙古族的历史及其地方建制沿革做一概述。一、东北蒙古族的历史1.蒙古族源在东北地区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唐朝时期的蒙…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后,内蒙古东部行政建制发生巨大演变。兴安省的设立确定了日本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殖民统治体系;之后"满洲国"政府的治蒙机构进行了两次大的改革:一是设立了直属于国务总理大臣的兴安局,二是设立兴安总省。"兴安局"和"兴安省"随"满洲国"的建立而产生,"满洲国"的灭亡而结束。  相似文献   

5.
清代青海的盟旗制度与蒙古族社会的衰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雍正初年和硕特部贵族罗卜藏丹津反清失败后 ,青海厄鲁特蒙古被纳入了清王朝盟旗制度的统治体系 ,这一制度随之也成为清代青海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之一。尽管人们对于青海盟旗制度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 ,但对其中不少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有偏差 ,同时考察盟旗制度下青海蒙古族历史 ,呈出在我们面前的全然是一幅社会衰败的景象。对此进行学术上的探讨和反思 ,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历史启示。一、有关旗的建置和会盟的几个问题青海厄鲁特蒙古各札萨克旗是在平息和硕特亲王罗卜藏丹津反清活动后 ,根据年羹尧《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中“请…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的台湾地区,在行政区划和行政建制方面,从区划建制层级、类型、设置条件到变更程序,均依法而定,颇具特色。特别是县以下区划和建制设置的经验,可为中国大陆地区借鉴。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下行政决策机制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政府职能已经由计划经济时期的政治主导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今天再由经济建设转移到构建和谐社会上来。政府职能的这次转变,需要行政决策机制转变来落实。和谐社会下行政决策机制转变的原则是:政治上和谐执政、经济上和谐发展、文化上和谐进步、提供公共服务和谐一致。为此,要构建和谐社会下不同模式的民主行政决策,落实行政决策机制的转变;创建民主行政决策的程序和制度,保障行政决策机制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张岩  申琳 《阴山学刊》2014,(5):20-24
内蒙古包头博物馆馆藏20幅宗喀巴题材唐卡,其构图、绘制技法等方面颇有特点.这些风格迥异的唐卡是通过三条路线传入土默特地区的:由当时的教法中心卫藏地区经青海传入;由当时政治、经济中心北京传入;蒙古地区不同盟旗间的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9.
清代蒙古盟旗制度的来源和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的蒙古盟旗制度,是清朝中央政府统治蒙古游牧部落的封建制度。达一制度仿自满洲八旗,形成于清帝国建立以后。二者虽然形式上相同,但本质上根本不同。清朝统治阶级在征服蒙古各部以后,推行盟旗制度,一方面对加强和巩固清朝的统一,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成为清朝统治阶级驾驭与压迫蒙古民族的工具。现据中外史籍记载,对盟旗制度作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盟旗制度是清朝对漠南蒙占族的统治制度,盟旗各级官吏由理藩院选择蒙古王公、台吉担任,世袭周替。政令通过盟旗贯彻。盟旗制的核心是旗,若干旗组成一盟,盟长不能直接干予各旗事务和发布政令,盟长的主要任务是定期组织会盟。会盟时,清朝廷派钦差大臣参加,检阅各旗军队,巡视边防,协同盟长审查各旗箭丁、武器、马匹等。旗是蒙古地区行政区域,又是蒙古封建主的领地,旗长叫“札萨克”,“札萨克”府下设“杜萨勒克赤”(协  相似文献   

11.
姜明 《阴山学刊》2013,(5):21-24
近年来,内蒙古草原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数量、规模都大大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带有民族色彩的社会矛盾,其特点是:突发性、复杂性、连锁反应性、民族性,如何解决这些日益突显的矛盾,是做好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保障祖国北疆生态安全与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春梅 《阴山学刊》2007,20(5):108-113
构建农村牧区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救助对农村牧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内蒙古农牧区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着一系列缺陷及问题,极大地制约和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一系列措施建立完善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是全面提升农牧民生活质量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内蒙古49个民族深层文化和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主题的高度凝聚。它反映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传递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质,传承了以爱国主义为特征的民族精神,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显著的和谐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内忧外患,动荡不安,地处北疆的内蒙古社会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形势。日俄势力的渗透和挑唆,加深了内蒙古地区的危机;社会的动荡不安,加深了内蒙古的落后局面;汉族移民大规模迁入内蒙古地区,使内蒙古由蒙古族游牧社会逐渐向蒙汉杂居、农牧并存的多元化社会转变。在清朝推行"新政"的形势下,为振兴蒙古族、救亡图存,内蒙古地区也开展了图强新政,开启了内蒙古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内蒙古城镇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财产性收入呈逐步增加的趋势,但是,内蒙古城镇居民不同收入家庭财产性收入差距较大,财产性收入比重微小,与我国发达城市相比水平偏低。因此,研究内蒙古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状况,找出让城镇居民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整体素质、构建和谐内蒙古具有重大的理...  相似文献   

16.
付桂军 《阴山学刊》2009,22(2):96-101
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内蒙古半农半牧区这一生态脆弱地带的发展,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在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了促进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钟远  于洋 《阴山学刊》2011,(2):63-66
本文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实际情况就内蒙古自治区排球一级裁判员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为今后内蒙古自治区排球裁判的培养和提高提出建议与参考,为内蒙古排球运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赵晋 《学术探索》2011,(1):103-114
《庸报》制造1937年德王访问伪满洲国的假新闻,意在借其威望使蒙古族民众接受伪蒙疆联合委员会,否认内蒙古“独立建国”;代表关东军的利益,《庸报》大肆渲染蒙疆地区的特殊性。直至汪伪政权成立后,伪蒙疆政权仍是表面隶属而实际高度“自治”的特殊政权;日本假借《庸报》,以宣传吴鹤龄赴日睦邻为借口,将吴氏长期驱逐至日本,深刻揭示出日本的统治方式及对伪蒙疆政权人事的掌控;《庸报》对日本驻蒙兵团只字不提,目的在于掩盖其武力殖民统治内蒙古地区的真相。  相似文献   

19.
丁晓杰 《阴山学刊》2007,20(1):68-72
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将其侵略矛头又指向华北和西部内蒙古。先以支持“蒙古独立”为诱饵,笼络当时提倡蒙古高度自治的德王,终将其拉入自己怀抱。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占领了西部内蒙古,为了更加有效地统治这一新占领区,由煽动“蒙古独立”开始转向提倡“民族协和”。政策转变的原因首先是为了稳固新占领地区的统治;其次是防止已实行“自治”的伪满洲国“兴安蒙古”出现离心倾向;第三是优先考虑维护与汪精卫伪政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