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唐朝前期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李渊的初步筹划、太宗的"大跃进"、高宗的务实调整、武则天的人为限制以及玄宗前期的真正繁荣五个阶段。唐朝教育的所谓"繁荣"更多的是一种政策上、制度上规划出来的繁荣,是纸面上的设想,而非生活中的实情。唐朝教育对中国教育之所以影响深远,更多的是因为其在制度上的创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继承与发展。理想信念是医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中国梦"与医学生个人理想的实现存在契合性,也为医学生理想教育提供了新契机。在"中国梦"背景下,医学生理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是:目标上——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内容上——坚持理想追求与物质利益的统一;方法上——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到"兴国之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的高度。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利于化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高校应正视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现状,积极探索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着力解决好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信、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培养目标的"通才"与"专才"就是时下高校提倡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许多高校提出的"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便是兼顾"通"与"专"的模式。在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应该"通识"与"专业"并重。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了通才与专才教育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在"通"的基础上要有所"专",有"一技之长"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5.
唐代时期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鼎盛的时期.由于当时内外往来的频繁、贸易空前的繁荣,从而带动了文化艺术的交流和发展.突出的表现是唐朝乐舞对兄弟民族及外国舞蹈的广采博取、融汇吸收以及唐朝乐舞对兄弟民族及外国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舞蹈界应当借鉴历史经验,解放思想,摆脱羁绊,放开脚步,扩大交流,以促进我国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试析茶马互市对川滇藏边城镇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藏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汉藏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结成了血肉联系。两民族间的茶马互市即是相互交流的一方面,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对历史上汉藏经济交流和繁荣发展一直起着积极的影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茶马互市的发展,使一些城镇在川、滇、藏边兴起和繁荣起来。汉藏民族间的茶马互市始于唐代,兴于宋,盛于明,衰于清。在清代以后,两民族间的贸易扩大到了茶马以外的其它土特产品,无论是在贸易的规模上,还是在交换的种类上,都已发展到更为广泛的程度。早在唐朝以…  相似文献   

7.
进入3G时代的手机新媒体,具有普及、便携、即时、互动、个性化和多元化等特点,新媒体正在影响着大学生的信息道德认识、信息道德心理和信息道德行为,并形成了对高校信息道德素质教育的冲击,面对新形势,高校应积极主动面对挑战,从教育形式"点"与"面"相结合上;教育方法中的"教"与"学"互动结合上;教育内容中信息能力与道德自律的结合上;教育环境的警示监督与内外管理相结合等方面,探索基于手机新媒体影响的高校信息道德素质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8.
元代农业职业教育超越了以往"农官劝农"的传统模式,在吸收历史经验基础上,诞生了"社学"模式。元代"社学"是中国职业教育史上农民教育的创举。元代"社学"组织形式尤其是教育与生产的双重属性,普教与职教的双重教育,农师与经师的双师制度,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教法等对于现代"职业农民"教育均有借鉴意义。现代"职业农民"教育必须依托自身文化的土壤,在总结与发展历史经验过程中完成时代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教育发展阶段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明东 《学术探索》2011,(3):129-134
马克思根据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的控制程度,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自由个性"三种形态。以此为主要依据,将教育的历史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群体社会的教育、物化社会的教育、自主社会的教育,本文对教育发展各阶段的背景及其主要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破解高职“专升本”教育困境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年的高职"专升本"教育实践显现出升本走向、考试导向和后续影响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高教总体上缺乏职业教育本科。发展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需要,符合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对已有的普通本科院校进行改造,将办学条件优越的高职院校升格为职业技术本科院校是破解高职"专升本"教育困境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略论唐宋饮食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朴兵 《殷都学刊》2008,29(3):50-54
唐宋饮食文化有着许多显著的不同。唐代饮食文化深受游牧民族和异域风情的影响,具有鲜明的“胡化”色彩,宋代饮食文化的“胡化”色彩则大大减弱。唐代饮食文化显得豪迈粗犷,宋代饮食文化则显得细腻精致。唐代饮食文化的贵族化色彩显著,宋代饮食文化的平民化色彩突出。唐代饮食文化的发展基本上局限于自然经济的范畴,而朱代饮食文化中的商品经济因素则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12.
顾向明 《文史哲》2005,(4):88-94
研究者多认为:江南士族“于梁末被全部消灭”或“入唐时已经全面没落”。然而,通过对江南士族的代表王、谢、袁、萧和朱、张、顾、陆八大姓进行个案考察,笔者发现:事实上,江南八大士族只有少数在梁末彻底衰亡,大多数则由南北朝入隋唐,冠冕蝉联,且家学礼法传承不衰。江南士族在唐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虽不及山东士族和关陇士族,但仍有一定的政治势力,尤其在高祖、武后、德宗三朝,江南士族出身的宰相受到信重,发挥了较大的政治作用。与六朝时相比,江南士族在唐代虽然整体政治、经济势力衰落,但仍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保持着文化世家的传统优势,从而保证其子弟在晚唐时期失去门荫世袭做官特权的情况下,复能通过进士科考试,维持家族世代官宦的地位与唐相终。  相似文献   

13.
唐宋茶道,萌芽于魏晋六朝,成于唐中叶,盛于宋代。在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方面,唐宋时期逐渐形成和建立了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唐宋时期,茶道大行,究其原因,社会经济条件是其物质基础,茶之药用价值的进一步发现及养生理念促进了茶道嬗变,唐宋文人的品格特征引导茶道发展,饮食文化的贵族化特征使茶道趋于精致。在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的影响下,唐宋大行茶道的出现绝非历史的偶然。  相似文献   

14.
唐代贵族妇女婚姻家庭观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时期,唐代贵族妇女的地位相对提高。她们敢想敢 做,旷达不羁,向儒家礼教进行了大胆地冲击,昂扬地追求个性解放,婚姻家庭观念变得清新、率真而自然,其放达 程度在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5.
么振华 《兰州学刊》2010,(9):186-190
整个唐代,自然灾害一直贯穿其始终。由于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重视民生,在遭遇严重灾荒时,政府鼓励灾民异地就食,此后较有组织的因灾移民成为唐前期一直奉行的政策。唐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导致的朝廷实力下降,政府救灾不力,灾民自发性的移民就食越来越占多数,最终成为唐朝灭亡的前奏。  相似文献   

16.
张金桐  刘雪梅 《河北学刊》2007,27(5):133-136
唐代文化开放,唐前期妇女婚爱生活放纵,但是,唐人依然看重婚爱伦理,这种观念不仅反映在法律条文和现实生活中,而且唐代小说多有描写。此乃儒学占据思想统治地位的结果。唐初儒学复兴。唐前期的妇女婚爱生活虽然感受着"开放"气息,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行为方式。小说家乃社会意识的代表,中唐以后妇教强化,他们感受至深,基于纯化社会风气和规范世人行为之目的,便借手中之笔反映了唐人的婚爱伦理观。  相似文献   

17.
吐蕃自松赞干布统一以后,就频繁和唐朝交往。这期间有和平的交往,也有战争的交往,但对于总体实力弱于唐朝的吐蕃来说,战争交往理应对吐蕃不利,但事实是吐蕃采取了各种针对唐朝的措施对唐进行进扰,包括在作战的季节选择上都针对唐军的弱点进行了长久的战争,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季节对唐蕃之间的战争是有很大影响的。  相似文献   

18.
唐代百姓通婚取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生 《河北学刊》2001,21(4):79-83
唐代百姓通婚中存在着两种明显倾向,即等级观念和择婿、选妇各有标准。唐代社会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阶层——贱民阶层、百姓阶层和官员阶层基本都以阶层内婚为主;唐代百姓择婿重才和重未来发展,娶妇则重德、重财。唐代百姓的通婚对唐代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唐代后期的贫女难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山东旧族高门的身份特征,加速了旧士族的消亡;贫女难嫁的观念还对宋代社会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9.
赵睿才  张忠纲 《文史哲》2003,(4):140-144
中唐以后出现的好茶风尚 ,对中晚唐变革盛唐诗歌进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内敛产生了深刻影响 ,正如嗜酒风尚之与奔腾的盛唐诗格的形成一样。茶的“清新”与中晚唐诗歌的“变新”,在趋新尚异的时代精神中 ,在文人与僧道的共同努力下走向融合 ,使得中晚唐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以“清省”、“清寒”为主要特征的审美趣味。因此 ,当我们以好茶风尚为视角研究中晚唐诗歌的时候 ,不仅可以看到它与盛唐不同的风貌 ,而且可以看到尚理主意的宋诗的直接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