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当代中国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进行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第四次政府机构改革。前三次政府机构改革,同以往的政府机构改革一样,都没有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造成这样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正确认识、科学处理政府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抓住职能转变这个关键。第四次政府机构改革,将这个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新的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即将推行,要积极启妥。有效地推进这一轮改革,就必须认真探索。科学处理当代中国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的关系。一、正确认识机构改革与职能…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进行了数次机构改革,但历次机构改革始终没能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原因何在?如何突破?我个人认为:机构改革要突破“精简—膨胀”的循环的怪圈,必须从人口抓起。  相似文献   

3.
1998年3月6日,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罗干受国务院委托,向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作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从此,掀开了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史上新的一页。理论界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讨论,现将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一、历次机构改革“粮简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怪圈形成的原因建国以来,大的政府机构改革已进行了六次,目前进行的这一轮机构改革已是第七次。纵观前几次改革,虽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但最终免不了重复“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原因何在?多数论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三:①在机构改革的同时没有进行…  相似文献   

4.
职责同构是当代中国纵向政府间的主要关系模式。纵向的、不同层级的政府在职能、职责和机构设置上形成了高度统一和雷同。相对于政府的经济、社会职能转变的不到位而言,纵向政府间的“职责同构”关系模式已成为中国政府机构改革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困境的另一主要症结所在。因此,打破职责同构成为当前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按照党甲央国务院的部署,地方党政机构改革已全面展开。在机构改革中,结合省、市、县的实际,加大改革力度,着力精简非常设机构,对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和提高行政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跳出政府机构改革的“怪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政府机构,形势所逼,人心所向。但究竟如何改革政府机构,使它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这是这次机构改革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以求抛砖引玉。一、机构改革必须严格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  我国现在的政府机构是按照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建立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府机构已经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改革,但由于受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特别是市场发育程度的限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机构的指导思想始终不够明确,始终没…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机构改革。目前,按照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改革目标,正在进行第四次机构改革。前三次机构改革均不理想,不能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而第四次改革的成效目前还不能作出定论。本文从追求政府规模的合理准则这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前三次机构改革“精简”原则的规范性内涵,以期对第四次机构改革乃至中国行政改革指导原则作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政府机构 ,开展过多次精兵简政。 1998年以前 ,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已经进行了八次。虽然八次改革均未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历史怪圈 ,但每次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或多或少发生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都有许多宝贵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认真搞好这方面的思考和研究 ,对于推进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政府机构改革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政府机构改革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对政府机构改革内在规律的探索和把…  相似文献   

9.
大部制改革与行政组织法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公共行政组织必须受制于法治原则的理念和要求,大部制改革不仅仅是政府机构和人员的精简,而且是政府转变职能、行政管理运行机制走向程序化、法治化的进程,更多地体现为对行政组织法治的需求.行政组织法不仅是政府机构改革的强大推动力,也是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的有力保障.应根据大部制改革所体现的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要求和目标完善行政组织法,这也是大部制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各级行政机构的框架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自1978年以来,虽然进行了几次改革,但都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笔者认为机构改革陷入“怪圈”的主要原因是。  相似文献   

11.
今年全国“两会”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大部制改革再次成为舆论和社会关注的重点。经过近20年的探索,中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必须适应社会之需要、顺应国内外行政改革的潮流,进行以大部制为主要内容的政府机构改革。公共服务型政府本质特征是公共性、服务性和合作共治性。围绕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大部制要坚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提高政府自身素质和能力为关键,并正确处理好“冗官”。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公共管理改革三十年来,形成了如下基本经验:民生问题是政府改革的重中之重:机构改革要和政府职能转变有机统一;要从市场、社会、第三部门等广阔的视角来理解公共管理改革;“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始终是政府所追寻的目标;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具体国情配套进行。同时,改革也存在职能转变不充分、本土化程度低等问题。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下一步的取向表现在本土化、地方政府改革、大政府系统、民主型治理结构、解构与建构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公共财政体制是中国政府职能向有限型、服务型、高效型政府转变的客观要求,同时,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财政体制共同构成了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一个制度性约束.在该制度约束下,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优化必须明确其目标导向,以适应社会公共需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与传统管制型政府截然不同,服务型政府将"公共服务"作为其职能设计的核心。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指手划脚的管制者,而应逐渐成为平易近人、脚踏实地的服务者。服务型政府具有市场经济、公民本位、公共服务、高效行政等特点。我国服务型政府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代表制思想、新公共管理理论、群众路线理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等为其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以及国外重塑政府运动的影响等构成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现实动力。  相似文献   

15.
政府制度创新能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是政府提供的一种重要公共物品,制度创新能力是政府的基本能力。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更应当重视制度,崇尚创新,从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以及国内不同层级、不同地域政府间的关系入手,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建设政府外脑和思想库,结合自身实际,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而不断提高政府制度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竞争、多中心治道与我国公共服务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主要职能。我国的公共服务改革在20多年中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在于竞争,而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安排公共服务供给则给竞争提供了制度平台。分析多中心治理对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中有效竞争的支持,探讨其对我国公共服务改革的启示,能够得出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推动下,我国农村教育政策道德品质不断得到提升。提升的表现是:政策指导思想体现“育人为本”;政策价值原则更加“注重公平”;以“人民满意”为政策目标;政策利益分配“向弱势群体倾斜”;政策内容——农村义务教育“政府办”,更加体现“公益性”。提升的缘由是:农村教育政策外在环境的道德诉求;政策合法性内在地要求政策树立道德权威;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伦理转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教育政策道德品质的提升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构建服务型政府,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和治理方式。当前我国行政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将行政审批权力下移,施行扩权强县政策。但由于现行政府层级管理中存在着体制性与结构性问题,如省级政府制度供给不健全、县域公共管理基础薄弱等,使扩权强县政策真正落实遇到困难。这就需要重新考虑行政区划与政府机构的设置,不断探索县域新型财政体制的构建和各级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型,在分权与赋权结合的基础上理顺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关系,逐步下放行政审批权,以促进我国政府治理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9.
基于高校德育主体层面分析德育困境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邯郸市在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推进邯郸市服务型政府建设,要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理念;要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要建立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相似文献   

20.
发端于英美的公共服务外包已成为我国的一种潮流性的制度安排。这一理论和实践之所以能在我国广泛兴起,主要是暗合了特定制度约束条件下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形成了同市场化改革、公民社会成长相适应的内在逻辑和社会基础。但随着外包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在日益趋近政府的核心职能以后,其也面临着认知分歧、配套不到位、风险控制难度大等突出的实践难题。要破解绩效不理想、官员寻租、损害公众利益等可能的风险难题,关键是要做好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