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文艺学学科要在当下语境中突破发展困境、获得新的适应性,既需要全面"自诊",通过梳理本学科的知识形态和话语实践而作出深入的、持续的反思性研究,同时也需要采用"介入"疗法,针对学科危机的本源问题--新时期文艺学学科的知识生产状况,借助社会学考察分析的范式来提供全新的知识清理视野.我们可以从反思社会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多重学理逻辑上剖析文艺学学科的知识生产状况,从而确认中国式生产路径及其特色,为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学科发展走向提供新的参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西藏民族学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为例,探索泛在知识环境下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和逐步完善,建立能促进和提高学科服务水平,适合学校特点的学科服务模式,更好地满足学科服务需求的学科馆员制度。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知识管理与知识管理型馆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以人为核心的,在以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图书情报学和专深的专业知识等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因此,知识管理型馆员应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思想道德、专业综合、知识服务和创造力等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IT服务接包企业要提供高质量的IT服务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必须考虑和解决如何高效地进行知识整合的问题。文章首先界定了IT服务接包企业知识整合的含义并分析其过程,接着分析了IT服务接包企业知识整合的困境及其原因,最后从知识治理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IT服务接包企业知识整合的三大治理策略,包括建构共识型的超文本团队结构、建立保障协调机制和知识交互机制以及搭建技术平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这三大治理策略化解知识整合困境的机理模型,以期能为IT外包的知识管理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张开选 《东岳论丛》2007,28(3):167-169
高等教育领域的激烈竞争,推动着高校图书馆从信息管理迈向知识管理的步伐。高校图书馆要搭建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资源开发平台,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知识信息,就必须开辟新的服务内容、搭建技术平台、培养人才队伍,为利用知识管理开发图书馆信息资源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6.
文章论述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意义及学科馆员制度,并从图书馆知识管理核心内容的三个方面:知识资源管理、知识创新管理、知识服务管理出发,着重探讨了学科馆员在知识资源管理、知识创新管理及知识服务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杨文 《天府新论》2004,(Z1):200-201
母语学科的本位目标是人文精神、民族情感和母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植、培养;知识可分为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知识的性质观经历了由以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知识性质观到以文化性、境遇性、价值性为基本特征的后现代知识性质观的转变.此三者共同构成了思考母语学科本位知识的框架.  相似文献   

8.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是新时代社会科学工作者努力的基本方向,是新文科建设的基本目标。分析社会科学的形成、分化及其过程,结合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解决时代、世界、中国、人民面对的新问题,要求社会科学学科实现新的融合,确立新的建设原则,在学科交叉融合中激活思想、在超学科思维引领下破解问题、在文明传承中自主创新。新时代文科工作者要通过坚持问题导向、发挥多元主体智慧,明确文科使命担当等建设路径,增强文科深刻分析问题、服务社会的能力,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的创新内容,知识服务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关键,知识服务创新智力化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和手段,人力资本是知识服务创新能力的根本条件,信息化创新是知识能力创新的目标和方向.知识服务创新能力是创新个性因素和创新社会因素内在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张惠 《浙江社会科学》2012,(5):105-110,158
中国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专业化程度明显低于国际同类学科,而且,与国家政治越密切的学科,其专业化程度可能越低。导致中国社会科学的专业化程度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个学科都需要向政府提供治理国家所需要的知识,即"治国知识"。在学科的发展上,提供治国知识与学科的专业化这两者之间可能是有冲突的,越是要求一个学科提供治国的知识,这个学科可能就越难以实现专业化。通过分析和比较国家社科基金各学科的《课题指南》所列条目,发现与国家政治联系越密切的学科,其面临的提供治国知识的压力也越大,因此,其专业化程度可能也越低。  相似文献   

11.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知识能力是制约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知识创造和知识获取是打破知识能力瓶颈的重要措施,但西部地区尚无法承受巨额的知识创造成本,也不具备知识创造所需的高端人才,因此,知识获取成为西部地区增强知识能力的首要选择。而要获取知识,首先需要树立大科普思想,加强科普与教育、培训的结合,促进科技交流合作,同时要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增加科普投入,落实基本公共科技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2.
基于知识溢出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贵  钟坚 《江淮论坛》2010,(4):49-53,121
加工贸易具有明显的知识溢出效应。企业在从事代工生产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从委托企业获得溢出的知识。知识溢出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知识来源。加工贸易企业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和创新溢出的知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因此,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发挥和利用知识溢出效应。国家在引进外资时要着重引进知识溢出效应大的高新科技产业,加工贸易企业则要努力提升对溢出知识的学习、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知识工作商品化浪潮中,依托低成本、高技能知识型劳动力生发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群,已成为知识分工创造价值的重要载体.通过构建国家价值链实现东西部知识型服务合作,推动西部地区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群为中枢,在链、网、云等多元情境中构建产业升级能力,是该区域优化产业升级路径新的战略切入点.对此,应建立东西部新型产业协作机制,同时为西部地区培养知识型劳动力、形成知识要素集聚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4.
社会培训本着“服务广西新发展”、“深入开展三对创新”、“服务学科专业建设”的工作思路,依托学校优势资源实行专题模块化管理。该管理涵盖基础模块、学科优势模块、科研项目和获奖专题模块,重点突出学校产学研特色项目,过程贯穿素质拓展训练,使专业知识与通用知识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企业间知识转移影响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143家进行知识转移的企业开展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间知识转移要素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关系,证实企业间知识转移机会、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能力共同决定了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能力与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知识转移机会通过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能力间接影响了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这些研究可为我国进行知识转移的企业提供理论借鉴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企业核心能力与知识联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企业的知识 ,特别是内隐知识的学习、吸收、应用和创新。知识联盟是企业培养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国企业要抓住我国即将加入WTO的历史性机遇 ,通过知识联盟加速核心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知识能力反映了一个组织不断地从外界汲取能量,以实现与外界环境协调发展的能力。从组织惯例的视角分析企业知识能力的演化过程,尤其是从惯例变异、选择环境、搜寻机制和遗传等角度对企业知识能力的演化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可以为企业寻求合理的发展方向提供有益的参考。在企业的演化过程中,惯例的演化循环往复并不断发展演化,导致企业知识能力也不断发展和演化着,如此反复,企业知识能力将处于不断增长状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传统学科建设范式导致学科面临一系列的危机,为学科而学科的固化思维导致学科社会断层,为排名而竞争的指标陷阱导致学科知识分化,为建设而建设的技术崇拜导致学科创新乏力。然而,在创新创业的知识社会加速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知识创造价值以及面向市场服务社会需要成为第二次学术革命的核心议题。学科创业转为核心动力、学科知识重组成为应然选择、学者企业家精神框定理性方向是学科与创业型大学之间的关系逻辑。这应作为学科建设的理性遵循,并通过搭建跨学科交叉创新创业融合的学术实践平台、构建大学科创新体系、培育具有公司文化意义的学科组织,在促进大学保持传统经典功能的基础上,以及在可持续变革的轨道中释放学科育人、回应全球公共利益以及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多重“善态”能量。  相似文献   

19.
知识论的历史嬗变提供了知识分析的视角和根据,由此从社会事实、知识生成、知识运作等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加以扩展和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以政治常识、道德认识、社会学识为架构,包括实现社会控制的政治性知识、促进思想转变的教化性知识、引导实践生存的体验性知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应当把握其知识运作在空间分配、活动控制、时间积累和结构编排等方面的条件,克服社会心理、组织结构、社会环境与深层交流等方面的障碍,注重建构多维的知识目标体系,深度开发学科的隐性知识,着力凸显学科知识的政治本质。  相似文献   

20.
简述学科馆员制在我国高等院校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及公共图书馆三大类型图书馆系统的实施情况,揭示公共图书馆发展学科馆员制的必要性及其对推进知识服务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