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金瓶梅》中有大量关于服饰消费的描写,从消费文化的视角看,这些内容具有多重文化意义,一方面,它反映出晚明社会新兴商人与市民阶层追求享乐、夸示的消费理念,以及在金钱冲击下,晚明社会礼崩乐坏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服饰消费反映出仕宦阶层与新兴商人互相利用、彼此艳羡的复杂心理,在服饰消费的细节上透露出官宦们在权力与财富上的强势地位。此外,西门庆妻妾们的服饰消费,体现出等级区别与典型的商人消费的特质。  相似文献   

2.
消费文化视野下的社会分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消费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地位符号",它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并体现有价值(显示地位)的事物(如财富、声望、权力等),因此消费文化成为社会学分析社会分层的基本范式和角度。消费文化的社会分层机制主要体现为生产消费文化与媒体消费文化的作用;消费文化的社会分层特征表现为炫耀性、类别性、区隔性、品位性、冲突性和流动性。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消费的文化现象表现为商品象征性消费的普遍化、消费成为一种社会沟通、文化与消费相互呈现。产品丰裕与消费能力、文化控制与资本逻辑、追求新奇与浪漫主义是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现象的主要原因。现代社会消费的文化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消费需要的变化,能够促进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过分追求消费的文化意义,实质是消费异化,造成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不利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4.
消费意识形态的出现是现代性文化和生产型社会转进的必然结果。在当代社会,信息化与消费化相辅相成,文艺消费更显抽象化,文艺娱乐被纳入了“消费体系,”创新日益成为一种时尚,媚俗艺术蔚为潮流,文艺与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这与消费社会将一切转化为消费客体,彻底根除了超验的道德根基和神圣信仰的体系化逻辑有关,更与传统的等级制社会、特权经济和专制文化被公民社会、信用经济和市场民主体制、商业文化取代有关,也与消费社会信息化、消费化语境中注重以形象战略实现商业利润的运作机制有关。对待消费意识形态和消费社会不能采取一种完全非历史、非辩证的极端化态度。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鉴赏辞典》汇总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金瓶梅》的最新研究成果,重视挖掘《金瓶梅》的学术价值,帮助读者去认识和阅读这部奇书,向读者展现了《金瓶梅》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和人物群像,尤其对潘金莲、西门庆的性格剖析,辞典更是突破了习见的“淫妇”、“淫棍”说,将其置于晚明特定历史背景中加以研究;并指出陈经济的意义在于表明,腐朽透顶的官僚阶级不但自身必然走向灭亡,他们的接班人也不配有好命运。  相似文献   

6.
闫禹  徐晓风 《北方论丛》2016,(2):151-154
与消费社会同生共长的消费文化,对人们的消费理念、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带有明显消费主义特征的消费文化,使消费者往往把消费品彰显自身价值的符号,对消费品、消费品的追逐体现为对符号的追逐。由此产生的种种负面效应,不但异化了消费本身,而且昭示出消费文化的人文缺憾。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消费文化,必须为消费文化注入人文精神,通过人文关怀提升消费文化的层次。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是我国小说发展史蜕变期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小说,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与文化嬗变产生较大影响,在文学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金瓶梅》研究日趋深入,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引起国外汉学家的注意。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金瓶梅词话》删节本,齐鲁书社出版《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校点本,香港星海文化有限出版公司出版《金瓶梅词话》全校本,提供了重要版本,促进了《金瓶梅》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吴井泉 《北方论丛》2016,(6):133-137
在消费社会里,人类的消费活动、消费过程文化意义越来越浓厚,消费文化对人类消费活动的引领作用亦随之明显。文化自身承载着意义,拥有教育功能和批判精神。拟使消费文化发挥更多的积极的导向作用,不仅要发挥文化的积极意义和批判精神,还应强调消费文化的真正正义,使消费文化释放出更多的“正能量”,表现出一种道德担当。在一个人均资源并不丰厚的国度里,消费既包含文化,也包含道德规约;既包括文化牵引,也涵盖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9.
黎春娴 《北方论丛》2007,4(6):132-135
消费或大量消费是当今社会颇为常见的现象。消费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表现个性、表现区隔的重要工具,成为消费者表达其意愿、炫耀其地位、展示其身份的重要方式:消费社会物质的丰富并没有带来社会的平等,而是在更深层次上体现了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消费不仅仅是需求的满足,也体现了对消费物品符号功能的运用;消费是一张无所不在的网,文化、身体、性等等都成了它蚕食的对象。因此,一方面,消费领域是一个富有结构的社会领域,另一方面消费也反映了现代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0.
朱迪 《社会科学辑刊》2024,(3):130-141+239
推动绿色低碳消费对于我国消费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绿色消费转型不仅受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影响,在当代社会还与青年文化紧密结合,营造出新兴生活方式。然而,绿色消费不仅局限于绿色购买,而且不同领域的绿色消费机制也存在差异。通过使用2022年中国城市低碳消费调查数据,从购买、使用到处置的主要消费环节以及吃、穿、行等主要消费领域,考察城市居民绿色低碳消费的特征并引入社会经济地位和世代两个维度解释绿色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商品购买、使用和处置的不同消费环节都呈现阶层和世代的差异,收入越高、学历越高、越年轻的群体越积极参与低碳消费行为,中等收入群体经常购买绿色商品的比例最高;在涉及购买环节和出行领域的新能源车消费意愿上,阶层比世代的影响更重要,而在强调商品处置和日常消费的二手消费方面,阶层和世代都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因此,应重视发挥中等收入群体和青年在社会文化营造中的作用,塑造绿色低碳社会共享文化,引导全社会认同、追求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消费分层:一个社会分层的重要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分层始终是社会学研究关注的核心命题。在马克思、韦伯与涂尔干等三大经典社会学家那里,经济、权力、声望与职业是社会分层的主要标准。随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工业社会(生产社会)步入消费社会,以波德里亚、布迪厄、道格拉斯与费瑟斯等为代表的社会学家深入分析了消费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某种消费文化意味着消费的阶层特征,特定的消费品与消费方式成为区分社会地位群体的的符号。从现实中的消费社会以及学者们对消费分层的接纳程度来看,消费分层具有了成为社会分层的重要维度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2.
消费社会日益成为人们理解现代西方社会结构与变迁的重要叙事系统,成为当代社会与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消费的逻辑演绎着经济和文化的社会过程,消费异化导致行为技术无法消解的现代社会危机,其根源在于不可持续的消费享乐主义价值观.因此,构建生态消费模式,倡导责任消费,有利于促进人们科学生活方式的建立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比之前的中国古代社会,晚明社会的变化非常显著,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在各个领域产生了碰撞和融合,袁黄《了凡四训》,颜茂猷《迪吉录》,刘宗周《人谱》等善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通过分析《了凡四训》中体现的立命观念和宗教思想,可以发现晚明精英儒家思想的世俗化、功利化的倾向,以及由此显示的正统儒家精英文化与晚明社会通俗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相似文献   

14.
赵卫华 《人文杂志》2006,(5):138-143
随着西方社会从生产社会转向消费社会,社会学对消费的研究也发生了转向。在西方,消费社会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其理论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从结构功能主义角度对消费的影响因素所进行的探讨,这一阶段明显受经济学消费研究的影响,但与经济学的消费理论不同,该视角强调非经济因素对消费的影响。第二个阶段是消费社会学的形成发展时期,这一阶段,西方进入所谓的消费社会,消费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现,消费研究也上升到社会结构层面,消费所体现的社会结构关系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如消费制度与社会不平等、消费文化、消费与社会阶层的关系等成为消费研究的主要对象,并出现了一些理论和争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约翰.费西克提出的大众文化的两种经济理论的研究,探讨了新闻消费的概念,即金融消费和文化消费的有机结合,阐述了其在电视节目中的体现。结合《有报天天读》节目进一步对新闻消费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认识到文化消费和金融消费对于节目的生产和消费都有重要影响。最后对如何进行新闻消费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消费文化经历了一个历史嬗变过程,在不同历史时代,表现出不同特征:匮乏时代的特征是勤俭节约;近现代时期则是少数人的“夸示性消费”与绝大多数人的禁欲节俭并行不悖;福特制带来大众高消费时代,而后福特制更是把消费至上推向极致。但消费文化作为研究对象被提上日程,却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本文力图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出发,阐释西方大众消费文化的嬗变过程,揭示其发展规律,这对我国构建节俭型社会、树立科学节俭的消费生活观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张雄 《理论界》2010,(6):195-196
消费是嵌入社会、制度、文化的过程,是塑造社会认同,进行社会沟通和建立社会关系的行为,是显示人的社会地位的一种方式,与社会分层紧密相关。消费存在于社会结构中,建立起与社会等级结构对应的一个话语系统,是一种"外在性的内在化",同时又进行双向运动,既被结构化,又产生新的结构。因此,在社会分层的研究视野下,消费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国外很多社会学大师都对社会分层与消费进行过阐释,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消费与社会分层提供了很多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8.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里向我们描述了一个超越于物之上的符号社会,深刻剖析和揭示了这种由符号建构起来的消费文化体系的内在运行机制及其意识形态功能.透过符号的神奇功能,我们看到了潜藏在消费文化体系背后的资本这只无形之手.它利用市场经济原则将符号播撒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人的无意识深处,从而达到对社会的全面控制.  相似文献   

19.
符号消费构建消费文化--浅论鲍德里亚的符号批判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梅琼林 《学术论坛》2006,(2):181-183
作为西方批判学派的主要人物,鲍德里亚对现代消费社会进行了研究,并逐渐开始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消费社会的理论。他从物的消费进入符号消费的领域,建立了以符号消费为主导的符号政治经济学体系,并从人们对“物”的消费行为中,看到物或商品对人的本性的支配与异化,看到了实际蕴涵的更深层的“符号”消费。文章分析鲍德里亚的理论转变,从而探求他的符号消费构建的消费文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论网络消费文化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消费文化已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媒介消费文化的传播特征相比,网络消费文化的传播体现了信息社会的消费需要.它在消费主体上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消费对象与消费主体之间具有共享性,消费内容上具有明显的消遣性,消费形态上又体现了现代消费文化的断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