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引导居民积极进行养老储备是缓解养老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运用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调查数据,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估计,检验了收入水平对城乡居民养老储备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收入对养老储备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总体上呈N型,其中,月收入在2.5万~4万元的促进作用最大;城镇居民的养老储备受收入的影响较大,门槛较低;东北地区养老储备的收入门槛最高,东部地区最低;西部地区的养老储备行为对收入敏感,中部地区不敏感;收入较低群体中,年龄较大居民的养老储备更易受到收入的影响;收入较高群体中,年龄居中居民的养老储备更易受到收入的影响;年龄较小和较大城镇居民的养老储备受收入的影响要大于农村居民,年龄居中的群体则相反。因此,需要加强农村地区养老金融教育、改变居民现有的养老观念、提高居民养老储备意识,从而降低养老经济压力。  相似文献   

2.
识别电子商务技术对农村居民增加收入以及收入分配的影响,对于在农村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以2018年中国农村电商发展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电子商务对农村家庭人均收入的影响效应,发现参与电子商务的农村居民的家庭人均收入比未参与电子商务的农村居民高83.6%。使用分位数回归和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分析电子商务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效应,发现电子商务对低收入家庭的增收效应远远大于中高收入家庭。政府应通过积极在农村地区推广电子商务、为农村居民电商创业提供政策支持、提高农村电子商务红利等措施,不断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效改善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质量。  相似文献   

3.
为了检验通货膨胀对我国不同收入水平城镇居民影响的结构效应,基于中国1995-2012年17个省份城镇居民收入分组数据,构建了均衡模型论证通货膨胀对不同收入水平居民总收入和分项收入的影响机理,采用动态GMM方法检验了通货膨胀对不同收入水平城镇居民收入份额影响,进而分析其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最高收入水平城镇居民外,通货膨胀降低了其他各收入水平组的当期收入份额,从而加剧了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中低收入组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份额对通货膨胀没有调整应对能力;通货膨胀却极大地提升了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和中等偏上收入组的经营净收入份额,降低了高收入组和最高收入组的经营净收入份额,从而缓解了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的差距;高收入组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从通货膨胀中受益最多;通货膨胀有利于转移性收入“正向分配”效应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基于1997-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31省的面板数据,划分消费层次和收入账户类别,采用调整离差率对收入不确定性和消费不确定性进行测算,建立引入不确定性的农村居民消费空间计量模型,比较两类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辨识两类不确定性中的主要波动因素,分析农村居民消费中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收入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负向影响,而消费不确定性具有正向影响且影响系数绝对值大于收入不确定性;常用账户中经营收入波动对生存、享受消费影响较大,临时账户中转移收入波动对发展消费影响较大;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且娱乐、发展消费的溢出效应强于生存消费;消费不确定性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而收入不确定性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  相似文献   

5.
本文尝试构建了一个包含直接财政补贴、间接财政补贴对居民养老服务需求的消费函数模型与理论框架分析,系统诠释了直接财政补贴与间接财政补贴对农村养老服务需求影响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财政补贴是推动农村养老服务需求提升的有效动力。直接补贴与间接补贴作用机制不同;直接财政补贴作用居民有效提升了农村居民的收入,从而刺激养老服务需求的提升;间接财政补贴作用养老机构,增加了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在市场供需刺激下,提升了居民的有效需求。(2)长期来看间接补贴对农村居民养老服务需求的提升效果优于直接财政补贴,直接财政补贴的短期促进效应要优于间接财政补贴;另外直接补贴与间接补贴效果存在地区差异性。因此在促进农村居民养老服务需求提升时,要考虑长期的养老服务效用,建立更加灵活合理的财政补贴制度,同时不可忽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2000-2010年我国全部地市级城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计量经济学固定效应模型的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金融发展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效果.研究表明:金融业发展促进了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金融业发展每增加1个单位,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会提高0.194个单位.将样本按照城市所在区域划分为东、中和西部后分类回归,得出金融发展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效果存在区域差异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收入的不确定性是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变量。基于我国31个省份1985年至2010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面板数据,估算我国省域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不确定性指标,并采用非参数分析中密度分布函数的核估计方法,剖析了收入不确定性因素的省域分布特征及其动态变动趋势。不确定性对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深度和广度正在迅速扩大,居民收入不确定性在省域之间的影响力度和差距逐步拉大。在未来经济增长过程中,应尽快完善各种经济制度改革的底层设计,以提升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提振居民消费。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医疗补偿获得的影响因素,研究医疗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为政府制定医疗保障政策提供参考,以江苏、四川、湖南、吉林、甘肃5个省份为样本对城镇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医疗补偿在不同收入人群间的分布,并运用heckman两阶段分析法测算居民获得医疗补偿的影响因素及其收入再分配效应。发现年龄、健康状况、是否患有慢性疾病、筹资标准等因素会影响居民是否获得医疗补偿,收入水平对医疗补偿的影响不显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在不同受保障对象之间发挥横向调节收入再分配功能,但并未体现其在不同收入群体中的纵向调节作用。认为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和补助,完善筹资和补偿制度设计,提高筹资标准,以利于城镇居民医保更好地发挥收入再分配效应。  相似文献   

9.
正式网络是社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变现影响农村居民收入,而这种影响因收入群体不同可能产生差异造成收入不平等问题。基于福建省、安徽省两省320农户的实地调查,本文通过建立分位数回归模型(QR)和工具变量分的位数回归模型(IVQR)研究正式网络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正式网络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存在内生性,说明采用工具变量模型是有必要的;(2)正式网络对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城镇化进程推动了农村居民收入提高;(3)正式网络没有加剧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而是缓解了农村目前的收入差距。因此,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进程、落实农村地区职业培训的政策扶持以及在政府补贴和丰富农村居民的正式网络,保证"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精准识别"问题。  相似文献   

10.
资产对消费的影响主要通过财富效应表现出来。利用福建省城镇居民数据,对资产的财富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目前福建省城镇居民资产财富效应微弱,居民资产总量少,金融资产尤其是股票资产的比重过低。要通过财富效应刺激消费从而拉动福建经济增长,一是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资产的比重;二是采取措施促进居民资产增值;三是确实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四是注意其他政策的配合。  相似文献   

11.
主观幸福感是测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综合性指标.着眼于绝对收入,相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和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讨论了进行幸福感研究对于我国居民改善生活质量以及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提出应促进经济快速与良性发展、采用更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建立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主观指标评价体系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等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自2009年至今,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问题再一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劳动者收入份额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收入差距问题已不限于城乡之间,社会各个方面的收入差距问题集中显现。两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合理性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有碍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关于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的最新文章做系统综述,以理清学术界中该问题的研究走向,为我国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问题的后续研究和解决做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收入差距幅度太大,必须合理调整分配格局,因为它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改革破除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却出现收入的贫富差距,并引发出一系列社会矛盾与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分配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化解收入分配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采用计量验证的方法 ,对中国 1985 - 2 0 0 2年间储蓄增长与收入分布进行了相关分析 ,发现 ,如果居民收入分布不合理 ,少数人占有多数的收入 ,即高收入阶层比重过高 ,而中等收入比重相对较低时 ,全社会的平均储蓄倾向必然会过大。因此 ,当前的高储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收入分布的不合理 ,应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中等收入阶层的壮大 ,改变目前的偏态收入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5.
新纳税申报表“收入类调整项目”重点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纳税申报表需要企业对收入类项目进行纳税调整,收入的确认、视同销售收入、不征税收入是收入类调整项目的三个方面,企业执行的会计制度不同,税收政策的改变,造成了会计和税法的差异,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需要在纳税申报表上进行调整,把企业的会计利润调整成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相似文献   

16.
国家卫生政策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居民健康公平程度,实现健康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居民健康的不公平程度呈现加大的趋势。收入假说理论认为居民的收入水平以及收入在居民间的相对分布是影响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为提高中国居民的健康公平程度以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国家应该实行提高贫困地区与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居民间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在税制模式、费用扣除标准、税率结构及税收征管等方面存在诸多弊端 ,应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税制 ,使之更好地发挥聚集财政资金和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收入差距的变动大体上表现出三个阶段性特征,即计划经济时期的平均主义倾向、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快速持续扩张以及当前阶段的高位徘徊。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比较低。改革开放后,我国普遍存在着较高的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持续扩大。从收入结构来看,农村收入来源的非集体化、非农业化过程中,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城镇内部,就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工资分配激励效应的强化扩大了收入差距;农副产品价格上升以及农村劳动力外出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之前的收入分配模式并不可取,但也必须正视当前的收入差距问题,防止形成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内生机制。  相似文献   

19.
现行国民收入核算对财产收入核算的范围过窄,不符合财产收入的性质。当研究个人收入分配而不是描述国民收入总体循环时,利用现行国民经济核算的口径对居民财产收入水平和个人收入差距进行计量,会造成极大误差。应将所有财产带来的收入、财产自营收入、企业留存收益和财产增值收入等都列入财产收入统计。这对于正确认识收入分配现状,正确推动让更多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20.
“收入均等化”理论是亚瑟·塞西尔·庇古提出的一种增进社会福利的分配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社会的福利不仅取决于国民收入总量,而且还取决于收入分配的状况。应当在不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通过收入均等化来实现社会公平,增加社会福利。从庇古的理论中我们可以汲取思想的营养。用于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这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