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人口之间的耦合协调情况深刻影响人地之间的关系。从长三角地级市的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人口的年增长率变化入手,运用脱钩分析法分析城市建设用地与该地区城市人口的耦合状况。研究发现:(1)城市建设用地和人口年增长率存在时空差异;(2)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人口总体上耦合协调情况较差。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政府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规划;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调节人地矛盾,控制人口的流入和流出。  相似文献   

2.
以武汉市1998—2011年建设用地面积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的时间序列数据,应用STIRPAT模型分析人口、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对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及富裕度与建设用地占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1998—2011年,武汉市建设用地年平均扩展速率为9.36%;1998—2005年为低速扩展阶段,增长速度为每年2.42hm2;2006—2011年为快速扩展阶段,年均增长速度为62 hm2。2)人口、人均GDP、第二产业贡献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率对建设用地扩展的边际弹性系数分别为0.5526、0.5030、0.1320、0.5346、0.0886。在过去的14年里,武汉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为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经济增长、空间扩张和社会转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综合过程,只有四者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才能达到可持续城市化的目的。文章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31个省份的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城市化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了测度,从全国、八大区域和省域三个尺度分析了耦合度和协调性的时间演变轨迹,并利用R/S分析方法对时间演变的趋势性进行了分析,文章还利用GIS手段,就耦合度和协调性的空间差异、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城市化之间的耦合关系呈现出低强度耦合、低水平协调状态,且耦合强度在不断降低,但协调水平不断提高,耦合度和协调性的时间尺度演变具有很强的持续性;耦合度的空间差异有所扩大,而协调度的空间差异在逐渐缩小,耦合度和协调性的空间格局基本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区,大部分地区属于低耦合强度、低协调水平或较低耦合强度、较低协调水平类型区,仅有少数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协调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4.
基于AHP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评价及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资源稀缺度、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动态度4个方面对武汉市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武汉市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进行评价。研究表明:武汉市土地资源稀缺,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突出;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外延扩展,不仅占用了大量耕地,而且利用效率低;从土地利用结构看,农用地占地比例较大,但农用地的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武汉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很高,后备土地资源相对不足;从单项指标看,林地覆盖率分值非常低,后备资源丰富,需要进一步开发。针对武汉市土地开发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数据包络法(US-SBM)和熵权法,对中国2008—2019年30个省份的绿色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绩效进行了测度,借助偏离系数的耦合度模型以及面板Tobit模型等方法,从省域层面探究了两者耦合度的动态演进规律并阐明了耦合机理与驱动机制。研究发现:全国绿色经济效率总体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具有地区非均衡的特征,而各省份的社会公平绩效水平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出稳步提升的态势,绿色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绩效两系统耦合度保持稳定上升的趋势。大部分省份的耦合度变异系数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规律,其中东部地区的耦合度变异系数普遍高于其他地区;各省份耦合度的类型演变总体上以保持原有类型向相邻类型演变为主,在观察期后期仍有近1/3的省份处于初级以下的协调发展类型。在驱动因素探讨中,产业结构、财政分权、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以及环境规制均对两系统及其耦合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城市化率对耦合度的增长存在抑制作用;在分样本检验中,各要素对东部地区耦合度的影响效用更强。  相似文献   

6.
基于河南省18个省辖市,以2001—2020年为尺度,构建了河南省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两系统的耦合评价模型,并对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变动特征进行了实证测算与解析,对耦合度适宜性跃迁路径进行了拓展性分析。研究发现,从耦合值的绝对水平来看,河南省各省辖市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度虽有所提升,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从耦合度的时间序列均值变化趋势来看,除部分年份有小幅波动外,其余各年份两系统耦合度均处于不同速度的增长趋势;从空间角度来看,河南省核心与外围两区域之间、各省辖市之间的耦合度均存在较大差距,分布不协调,其中核心区域耦合情况优于外围区域,此外两区域系统耦合度差距逐渐缩小,未来极有可能出现耦合趋同的状况。研究以耦合趋同的可能性为契机,探索了区域耦合跃迁模式并提出了可行性政策建议,旨在为促进河南省教育与经济的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为准确评价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状态,通过建立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选取26个城市2002-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时序特征,群内各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截面差异明显;资源子系统综合指数增长幅度最大,环境子系统次之,再次是产业子系统,人口子系统综合指数增长幅度最小,各子系统指数变化轨迹、升降幅度和截面特征不一致,使得26个城市综合发展指数呈现出发展平稳型、持续波动型和跳跃型3种波动类型;长三角城市群的耦合度和城市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的发展态势,不同年份的耦合协调度类型各异,城市间内部协调性不高,人口与其他子系统的矛盾突出,虽然两两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在逐年升高,但人口与其他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偏低,当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依然突出。据此认为应推动长三角城市群人口、产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1993—2013年间,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耦合度变化平稳,一直处于颉颃阶段;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逐年增大,由低度耦合协调演化为高度耦合协调;(2)各地区间新型城镇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耦合度均处于颉颃阶段,但耦合协调度则存在一定差异,贵州、西藏、甘肃三省属于低度耦合协调类型,北京、上海、江苏、福建处于高度耦合协调,其余省份则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继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同时,应考虑不同地区新型城镇化和农业技术进步发展条件的差异,采取因地制宜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在农业资源总量日益削减、人口经济社会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发展农业耦合模式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农业系统耦合的概念和特征出发,以福建省农牧系统作为分析对象,对其能值耦合进行分析,提出福建省农业系统耦合的3种模式:区域城乡层面的耦合模式,涵盖农业-工业、农业-旅游业在内的三次产业层面的耦合模式和大农业层面的耦合模式,并以增强福建省农业系统耦合度为目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武汉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碳排放效应的 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武汉市1997-2017年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构建库兹涅茨曲线模型验证碳排放强度与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武汉市1997-2017年碳排放总量随建设用地面积的增长呈波动型增加,其中建设用地碳排放是其主要来源,占碳排放总量的99%以上;(2)武汉市碳排放强度与建设用地总量比例存在“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3) 二级地类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比例和交通运输用地比例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均存在“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而水利设施用地比例与碳排放强度之间无明显的曲线关系。为此,建设用地扩张指标应向低碳产业用地倾斜,同时促使土地向具有碳汇功能的草地、林地等土地利用类型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