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灌溉水资源效率、空间溢出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004—2013年全国和31个省市区的劳动力、资本、农用物质、灌溉水吸收量、生态包袱、污染排放量和粮食产量,分别运用MFA、SFA和DEA方法测量粮食生产灌溉水资源的资源生产率、技术效率和全要素资源效率,运用Moran’s I指数检验3种水资源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并采用Panel Data模型对影响3种水资源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全国粮食生产的水资源生产率稳步提高,灌溉条件改善中技术效率提高缓慢,全要素水资源效率中经济效率明显高于生态效率和环境效率;区域粮食生产的灌溉水资源效率分化明显;全局性的灌溉水资源效率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人均用水量与灌溉水资源效率间存在显著正向关系,农业用水比例与灌溉水资源效率间存在显著负向关系。因此,必须实行水资源效率细分与综合管理,特别是对效率落后地区实行重点整治;通过制度创新促进效率外溢,并加强效率影响因素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2.
节水灌溉技术课程设计是在该课程结束理论教学后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但当前课程设计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该文指出了目前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就此对课程设计模式作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后,蔬菜产业成为山东省农业的第二大产业,但是水量密集型的蔬菜产业要求大量的水资源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山东省的水资源危机。本研究根据山东省肥城县蔬菜种植基地的农户调查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SFA)客观分析测算了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农户灌溉用水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该地区灌溉用水具有相当的节约潜力。本文结论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地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实现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地下水“漏斗区”黄淮海农区的调查,探索了地权稳定性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内在传导机制和农户特征分化情境下的效应差异。研究发现:地权稳定性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纳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相比未获得确权颁证的农户,已获承包权证书农户采纳概率提升了7.2%。利用LPM模型、PSM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依然支持上述发现。中介效应模型显示,地权稳定性会通过增强农户连片经营意愿进而促进其采纳节水灌溉技术。进一步从不同代际、家庭经济情况差异、社会资本异质性、作物种植类型差异四个层面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老一代种植户、经济状况较好农户、拥有较多社会资本农户、经济作物种植户有着更强烈的节水灌溉技术采纳倾向。最后,本文提出了稳定地权、推进农地流转和土地整理、关注不同特征农户响应分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用469份农户调查数据,探究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对其节水灌溉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进而剖析农业风险转移效果评价和异质性风险偏好在其中的作用机理。研究显示:农业风险转移与降低工具呈现互补关系,具体表现为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将直接促进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纳,并将通过提高其农业风险转移效果评价间接促进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纳。此外,道德风险和挤出效应将限制农业风险转移与降低工具互补性的发挥,表现为风险厌恶型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将降低其采纳节水灌溉技术的可能性。为提高农户的风险抵御能力,需提升农业风险转移工具的保障效果,完善农村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降低农户采纳农业风险转移与降低工具的资金约束。同时,应协调农业风险转移与降低工具的关系,深入开展指导服务,实现农业保险与节水灌溉技术的协同推广,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污染排放、技术效率与农业用水方式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农业污染排放纳入评价体系,使用SBM-Undesirable超效率模型,比较分析了2011—2013年污染排放变量引入前后我国农业用水效率的变动状况。研究表明:污染排放对农业用水效率存在显著影响。污染排放变量的引入降低了大多数省份农业用水效率;大范围提高了农业水资源利用的纯技术效率;降低了大多数省份农业水资源利用的规模效率;减少了农业水资源利用规模收益递增的省份数量。根据农业水资源浪费程度与污染排放水平,污染排放约束下我国各省份农业用水效率的冗余模式呈现出3种类型。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亟需转变利用方式,减少农业污染排放,提高农业生态用水效率。  相似文献   

7.
农业技术的采纳不仅关乎农户的粮食生产能力,还有可能影响到农户的成本收益乃至家庭收入等方面。基于微观视角,通过对采纳现代农业节水技术并感知技术价值的农户进行分析,利用内生转换模型实证分析农户技术采纳、价值感知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农户劳动力投入、技术的认知程度对农户采纳节水技术并感知技术的环境与劳动价值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在能否感知到节水技术采纳价值的农户之间,农户自身的特征对家庭农业与非农收入的影响存在差异;第三,农户采纳技术感知环境、劳动价值有利于农户家庭农业与非农收入的增长。据此,提出纳入农业支持政策,加大节水技术的推广并完善后续技术支持服务,增加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提出差异化节水技术推广措施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用东北地区479份家庭农场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家庭农场节水灌溉技术采纳意愿和应用行为差异问题.结果表明:家庭农场节水灌溉技术采纳意愿和应用行为偏差较大,偏差率为60.75%,且家庭农场经营禀赋特征差异显著,以正一致为参照组,此偏差主要受性别、年龄、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土地流转年限、经营收入、是否是示范农场、风险态度、技术认知和现实情境因素影响.其中,年龄和经营收入会加深偏差程度,其他因素作用相反,且除家庭农场经营特征外,对节水灌溉的技术成本感知和资金扶持力度影响程度最大.该研究结论对调动家庭农场环境保护意识、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效率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推进节水灌溉与农业绿色治理协调发展对于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和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该文在探析节水灌溉效率与农业绿色治理绩效关系的基础上,以新疆2010—2019年数据为依据,将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相结合,对两系统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从时间序列上看,2010—2016年是以节水灌溉为主导的发展模式,2016—2019年是以农业绿色治理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两者耦合协调度逐渐呈现上升趋势,但两系统间发展不平衡,节水灌溉效率后期发展滞后是制约耦合度提升的重要因素。据此,该文从坚持技术创新理念、提升农业绿色治理水平、贯彻用水分区指导原则、创新水资源利用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户分化的演进,建立在个体同质化基础上的"机械团结"型农田水利自治日益式微,与分化格局相适应的"有机团结"型自治亟需跟进。基于"结构-过程-功能"范式构建了农户分化背景下的制度变迁与农田水利自治分析框架,并采用案例分析揭示了三者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分化伴随着乡村社会的观念多元化、精英能人等关键群体的涌现以及决策主体的缩减,其从变异、选择与遗传三个层面推动了制度变迁的进程,改变了农户群体的规则感知与策略行为,并最终对农田水利自治效能产生影响。在农户分化的背景下,顺势推动乡村社会的观念进步,引导精英能人成为农田水利规则变革的带头人,创新水务决策模式,是推动农田水利自治迈向"有机团结"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广东财政2001—2014年投资农田水利的数据及其所产出的绩效数值,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研究广东财政对农田水利的投资效率。结果表明:随着广东财政对农田水利投资规模扩大,投资效率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不同地区的财政农田水利投资效率差别较大,广东财政农田水利投资效率区域性特征明显。进一步利用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财政农田水利投资结构、财政农田水利资金管理二大因子对投资效率影响较大。文章提出优化农田水利财政投资结构,提高对农田水利财政投资资金管理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集体治理是破解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治理主体缺位难题,实现设施有人用、有人管良性循环的重要方式。利用黄河灌区宁夏、山西及山东723个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考虑普遍道德和公共领导力因素,结合农户农业收入水平及所处省份,选取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小农水集体治理。结果表明,普遍道德和公共领导力能显著促进小农水治理集体行动和治理绩效,集体行动能显著提升小农水集体治理绩效,公共领导力与普遍道德能显著相互促进。多群组分析表明,农户农业收入水平及所处省份能显著调节小农水治理集体行动和绩效。因此,政府可以结合不同地区农户农业收入情况,通过深化普遍道德培育、培训村庄领导者和鼓励村庄精英治村等方式促进小农水集体治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物质资源的投入、人力资源投入和绩效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农民对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民是农田水利建设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时间资源的主要提供者,也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受益者。农田水利建设为我国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国家和社会应更多地回馈农民、关怀农业与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运用修正的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农户采纳节水灌溉技术决策的行为意愿和应用行为相背离的原因与机制,同时利用2017年河北和山东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在节水灌溉技术采纳行为意愿决策时,忽略资金因素的知觉强度是农户决策产生背离的根本原因。资金约束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行为意愿和应用行为的背离有显著性影响,技术约束对技术行为意愿和行为的背离无显著性影响,这是因为技术约束较强,农户在行为意愿选择时便考虑了技术因素,保证了一致性。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资金投入透明度和降低应用操作难度,能够缓解农户的这种背离状况。  相似文献   

16.
作为乡村公共事物治理的乡风文明建设,其绩效不仅受到国家、地方政府、村支“两委”、农民四个主体行动逻辑的影响,而且受到乡村既有“权力-利益-规范”网络的约束。前者是自上而下纵向支配的科层逻辑,后者构成横向平等交互的协商逻辑。两种逻辑的磨合、博弈态势,制约着乡风文明建设的最终成效。从目前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看,占据主导地位的纵向科层逻辑,还不能与乡村横向逻辑完全契合,使得乡风文明建设遭遇困境。乡村社会个体化带来的公共生活衰落,进一步加剧了乡风文明建设困境,最终导致建设成效差强人意。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要以重建乡村公共生活、培育乡村良性社会资本为重点,采取纵向自上而下与横向平等交互相结合的双向路径。  相似文献   

17.
广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状及其管理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广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致使广东农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九五”以来广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渠道进一步拓宽,资金去向多样,但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应从明确各级政府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职能、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分类指导,大力推进水管单位运行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加快广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15个小麦主产省2000—2017年面板数据,采用SFA-Malmquist指数法和面板工具变量法探讨了农田灌溉设施的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00—2017年间,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年均提升1.66%,技术进步率和效率提升率年均增长1.21%和0.38%,总体表现为技术诱导型的增长模式;农田灌溉规模的扩张可以在保障小麦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推动技术进步,实现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双重驱动;农田灌溉质量的提升表现出正向的技术进步效应,但对技术效率却产生了微弱负向影响,且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不显著。因此,在保持灌溉规模扩张对小麦全要素生产率驱动作用的同时,挖掘灌溉质量提升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潜能,将会是实现小麦稳产增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