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狂:泰州学派的审美归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文放  童伟 《求是学刊》2006,33(3):115-119
泰州学派发扬光大了王学“狂”的本色。创始人王艮以“大人造命”开拓主体自由的审美心意;颜钧的“制欲非体仁”毫无忌惮地承认欲望之美;何心隐的“育欲”与“寡欲”则转向实践乌托邦社会理想的狂热情感。“狂”围绕着主体心、性、情、欲的觉醒、生长这一核心发生变异、转换和断裂。“狂”是放纵感官享乐的欲望结构与渴求理想实现的情感结构之间生成的张力。  相似文献   

2.
王德军 《社科纵横》2012,27(12):111-113
杜甫的“有神”说不仅是对六朝以来文艺领域审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唐代以追求“有神”为中心的美学思潮的组成部分.概而言之,其美学内涵主要是指自然之美、风骨之美和兴会、灵感神妙之美.这是中国传统美学史上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中国传统美学由此派生出了以“神”为精髓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作者认为现代美学的基本问题是审美幻觉问题,它是比较中西方美学的重要尺度。从中西美学的基本思路的比较后得出结论:古希腊美学是包含着自我解构的可能性,而中国古典美学在理论上是浑然一体的;古希腊美学从自然哲学的角度思考美学问题,而中国美学是一种影像美学:西方美学与艺术较少对话.而中国古典美学与艺术有一种天然内在的联系。从中西艺术实践机制的比较中得出结论;艺术的文化载体有神话与寓言之别:艺术传递方式上有再现和表现之别;审美接受方面有移情和体验之别。这三方面影响和支配着中西艺术实践的一系列差别,构成了风格迥异的两个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来,有学者提出以意象或审美意象取代美作为美学元范畴,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查新华的美学元范畴论与朱志荣的审美意象论.查新华认为,以美为元范畴造成了美学范畴体系的混乱,他从词源学与美学研究对象入手,提出以意象取代美作为美学理论的元范畴,这对于美学范畴体系的深入研究具有探索性意义,但他对于约定俗成的美兼指核心范畴的美与狭义的优美的批评不能成立.也混淆了作为艺术类型的悲剧与审美效果的悲剧、美与艺术的界限.朱志荣认为审美意象就是美,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他试图以审美意象为核心构筑中国特色的审美理论,并通过超感性的审美方式将艺术与人生问题、生命意识结合起来,为艺术、审美与人生美学、生命美学架起了一座桥梁,但他混淆了文学艺术领域的意象与审美意义上的意象之间的界限.他们所犯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都没有注意到意象包含着感性形象层与价值判断层,前者构成文学艺术的逻辑起点与元范畴,后者才是美学的元范畴.  相似文献   

5.
周生春  明旭 《浙江学刊》2003,(1):166-171
本文首先探讨了春秋时寿梦至夫差七代吴王的墓址 ,指出   吴之蛇门外大丘、筑山北塘、胥女大冢和蒲姑大冢分别为寿梦、诸樊、余祭、余昧之墓 ,王僚、阖闾、夫差之墓分别位于吴之狮子山、虎丘和徐枕山。文章又在梳理考订越王世系的基础上指出 ,句践至朱句四代越王之墓应在琅邪 ,翳之墓在句容大横山下 ,翳以下诸王之墓均应在吴地 ,蒸山 (真山 )南面夏驾大冢应为无余之或无 弓 一田一田一 之墓。  相似文献   

6.
美学研究的问题、方法与对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学研究的问题、方法与对象徐岱1"美是难的"。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在探讨审美活动的奥秘时所一再陷入的困境,使得我们对柏拉图的这个结论有了足够清醒的认识。但在某种意义上,似乎也正是这种情形使美学研究成了思辨领域的金苹果,诱惑着一代又一代学人为探寻审美之...  相似文献   

7.
侯敏 《学术交流》2004,(12):14-17
当代学界对牟宗三的哲学思想研究较多,但对其审美理论很少涉猎。牟宗三美学思想的特色在于:强调中国文化生命中有一种“综和的尽气精神”,即英雄的、艺术性精神。牟宗三用儒家的心性之学,改造了康德哲学美学,建立了自己的道德理想主义美学,认为审美固然是一种判断,但它更具品鉴或赏鉴性质。康德的审美判断理论既有洞见,又存在着矛盾。从中国美学角度来看,真、善、美虽各有其独立性,但三者合而为一,“即真即善即美”。三者合一的关键在于善,在于道德之心,即实践理性之心。道德实践之心是主导,是人们建体立极的纲维。牟宗三“消化康德而归于儒圣”的美学运思,有助于国人确立中国美学的独特品质,实现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8.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陈确著有<大学辨>,并与同门张履祥就<大学>真伪论辩多年.探析他们论辩的具体过程及其学术趋向与观点差异,可以看出二人在清初学术转型之中,出于对师说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了学术分歧.陈确趋向于陆王心学而其<大学辨>以考证方法解决义理问题,体现了清初学术由理学到朴学的转型;张履祥趋向于程朱理学而以躬行践履著称,其尊朱黜王思想对康熙朝理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意识。它反映了周初以前的美意识,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重大的发展。《易经》的象、数、理包孕着丰富的美学内涵,而其本身就是一部极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不仅提示了当时艺术活动的信息,并且对把握审美规律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把履、比、观作为审美认识的源泉;由象到意,达到穷神知化的深层审美认识;以变易为核心的简易、不易渗透着审美的一般规律;而“中行”思想贯穿于整个审美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就庄子美学和柏拉图美学关于美的本质、审美观照以及艺术美的范畴等问题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东西方两大浪漫精神渊源的共同本质和共同追求;也提出了东西方艺术美差异的根本美学原因,从而主张张扬中华固有美学之精神,采撷西方美学之精华,以发展中国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中西美学在审美客体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儒家美学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力求从这种统一中去寻求美,也就是说,在中国美学中,审美客体决不是纯粹的自然,它应该是内容(伦理道德)与感性形式(自然形式)的统一;在西方美学中,审美客体更多的指向自然世界,更多地注重外在的感性形式,即便是指向人,也主要是指向人的外在感性形体,而不关乎伦理道德层面,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美学。  相似文献   

12.
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美学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小敏  傅守祥 《创新》2011,5(1):113-115,128
20世纪美学从以美的本质为重心转向以审美经验的探讨为重心,在关注艺术美的同时强调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本身的意义。大众文化的主流化发展和审美化弥散,使当代美学走出经典美学的认识论路径、本体论路径和心理学路径,进入新的理论整合期,艺术哲学的视野明显扩大,并形成与生活世界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审美风尚逐渐偏重功利性,世俗性的审美趣味基本取代了崇高与理想,严格自律的审美观念正在被一种泯灭了界限的泛审美观念取代。日常生活意志的感性需求持续高涨和精神崇高性的失落尽管不是绝对对立的,但是这其中潜藏着的审美文化超越性消退的危机值得关注。审美生态的更替与当下关怀的世俗性、身体美学的可能与审美体验的纵深性、大众文化的张力与审美观念的生成性,成为现代性转向后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3.
从美学意义上讲 ,形象思维是一种美的思维。早在 2 0 0多年前 ,被后人称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嘉登在他的美学专著中就提出了“以美的方式去思维”①的观点 ,他所创立的“美学”即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理论”② 。后来的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也发表了类似的见解。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形象思维是有美学价值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的过程与审美的过程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作家、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评价必然会渗透到形象思维的整个过程中去。因此 ,作为形象思维结晶的艺术品 ,具有无可争辩的审美价值 ,能给人以美…  相似文献   

14.
试论文艺美学学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艺美学学科产生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呼唤美与文艺应有地位回归的历史背景之下。它是一门正在建构中的新兴学科,艺术的审美经验是其理论出发点。它的产生同当代的哲学—美学转型密切相关,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精神在当代的发扬。艺术的审美经验作为中介性、关系性和情感性内涵使得文艺美学学科起到对我国当代美学—文艺学学科改造的作用,也是对我国当代大众文化的总结与提升。文艺美学学科以审美经验现象学为其主要研究方法,也适当吸收其他有关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朱陆异同是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议题.朱陆诗学思想体现了哲学分歧在文学审美领域的延伸.从文道观来看,朱熹认为文道既为一体又各有分际,而陆九渊则强调文道在本质上的圆融一体性,这实际上反映了理本体与心本体对本末关系的认知差异;从诗学观来看,朱熹融诗教于诗情,笃实守正,而陆九渊倡扬诗学个性,宽容新变,这与心性论的二元、一元划分不无关联;在以诗论道的层面,朱陆论学诗的内容则直接反映了读书穷理与务立本心的工夫论鸿沟.此外,朱陆诗歌美学对于儒家理想典范人格的推崇重点不同,也显示出朱陆德性践履思想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尽管庄子美学与柏拉图美学在表现形态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它们却是两种不同的美学体系。本文拟从审美本质论、审美认识论、审美理想论三个方面对他们进行粗浅的比较分析,从而说明他们的美学思想究竟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和重要的区别。1 黑格尔指出,在柏拉图那里,“美的内容和哲学的内容是同一的”①。柏拉图 的审美本质论,就是他的理念论。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柏拉图逐一考察并推翻了当时在古希腊较为流行以及他自己尝试提出的各种关于美的定义。在他看来,美的本质并不是如同年轻漂亮的小姐那样的外形条件,不是黄金那样的贵重之物,不是得其…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心理距离”的美学理论,剖析了《雪国》男主人公岛村的审美心态,借以纠正评论界对《雪国》两个女主人公美形判断的差误,阐述了岛村、驹子、叶子、妻子几个人物形象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由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和国际审美文化交往的需要所决定,21世纪将是比较美学大力发展和成熟的时期,应当重视比较美学,特别是中西比较美学的研究。中西美学理论建构的原点不同,中国美学的建构原点是人与物(自然)的审美关系,西方美学的建构原点是人与人(社会)的审美关系,所以从根本上说,中西美学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西方传统美学则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而不同的美学理论必然导致中西方在审美的方式、心理和理想上存在种种差异。只有通过比较研究,才能充分认识并总结出中西审美认识的规律,使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本质力量得到全面的确证和升华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朱光潜(1897—1986)前期美学思想作了比较全面的评述。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首先介绍了朱光潜关于美感经验是人们主观心理的审美活动,美是审美主体情趣的表现的思想;其次说明朱光潜用西方美学理论分析研究“境界说”,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艺术的境界必须是情趣与意象相契合,发展了境界理论;再次评述了朱光潜超功利的艺术观,强调艺术必须表现人的情感,以达至静穆、恬静,是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表现的思想。此外文章还指出朱光潜的美学渊源主要来自尼采、克罗齐的美学理论,同时吸取了我国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强调中和之美和超脱出世。文章指出朱光潜美学理论虽属主观唯心主义范畴,但却含有不少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我国美学研究的重点和国外美学研究有一个共同的趋势,这就是由美的研究转向了审美的研究,也即由对审美客体的本质研究转向了对主体审美经验的研究。美学走向了“过程性”美学,即以审美活动为出发点的美学。与此同时,关于美的本质的探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现了从探究客观本体到关注主客体审美活动和审美关系的转变。可以说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正处在转折迂回中的艰难选择。在这方面出现一大批美学论文和专著。其中叶朗主编的《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