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智慧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它与教育的关系密切,所以教育本身就拥有浓厚的智慧气息。然而近代以来,教育几乎成为了知识传授的代名词,与智慧日渐疏远,从事教育活动的教师也没有了智慧的品性,成为了知识的搬运工。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教育应充满智慧的成分,要求教师应成为智慧型教师;师范教育亦应承担起培养智慧型教师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大学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实践者,其教育教学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实践智慧是教师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一种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它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创新。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教育智慧包括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理论智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理论决策与决断能力,实践智慧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机敏、灵活与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教师的理论智慧是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获得的智慧,实践智慧是源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的智慧。教师的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密切联系,统一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共同发挥作用,保证了教师教育教学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4.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个体在行动与反思互动情境中形成的应对问题的综合能力。当下教育评价体制下,教育管理者、教育者、受教育者三方为追逐各自利益而进行的博弈,导致了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缺失。重建教师教学实践智慧,必须改革完善现有教育管理体制,改变教育评价机制,释放教师的活力,解放学生的头脑,从而使三方在新一轮的博弈中智慧地管理、智慧地教育、智慧地学习,以期教师的教学取得最佳效益。  相似文献   

5.
智慧教育秉持“学为中心”“能力为先”的理念,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智慧型人才。智慧教育驱动基础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教师胜任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智慧教育背景下的基础教育教师胜任力是教师实施智慧教学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价值理念与专业态度的集中体现,其中智慧教学理念与动机、智慧教学环境构建与应用能力、智慧教学组织创新能力、智慧教学评价与反馈能力、智慧学习能力与协作能力等核心要素是教师胜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已有研究成果以及教育实践,构建涵盖多个核心要素的教师胜任力模型,对提升基础教育教师胜任力、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升教师胜任力主要有以下途径:重塑教师职业角色,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构建智慧学习共同体,加强智慧资源共享;优化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学、研”一体化发展。通过这些途径培养智慧型教师,更好地回应基础教育改革,推动智慧教育发展,服务于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的教学智慧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教师教学智慧是教师在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时,体现出的一种睿智、敏捷、高效地处理教学事务的能力,反映了教师所具有的综合素养。教师教学智慧的养成,是教师综合素养不断提高、教学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是教师精心筹划、系统训练、多途径、多措施积极主动地养成和积淀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充实专业知识,学会转识成智;要跳出教学惯习的束缚,形成教学个性;要开展教学研究,不断反思教学实践;要关注教学细节,提高教学的敏感性;要改变思维方式,提升智慧品性。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智慧丰富多样,但总的可以归纳为三大类:技术智慧、艺术智慧和人术智慧。技术智慧是人类为更好地适应环境而制造工具进行物质生产的知识和能力;艺术智慧是人类用假想和虚拟的手法对现实世界的演绎和超越;人术智慧是影响人群、把握人生、征服人心的一种智慧。三种智慧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而且互渗互补。如果以一种智慧为主,兼具其他两种智慧,就能成就更为亮丽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教师专业洞察力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智慧,能够将教师知识、教学信念、教学目标等内在观念转换为外显的教学行为,是践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能力。近年来,教师专业洞察力逐渐成为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基于文献分析,研究从教师专业洞察力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策略4个方面,梳理教师专业洞察力的研究进展情况,为开展我国本土化相关研究提供借鉴。研究发现:教师专业洞察力强调教师要对重要信息采取选择性注意的方式,并利用已有经验和个人知识作出解释;教师专业洞察力具有情境化和目的性强等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师能敏锐感知信息并进行教学推理;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影响其专业洞察力水平,而教师信念、教学目标、教学情境等因素对教师专业洞察力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索;集体观摩研讨、教学技能培训等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洞察力。目前,我国教师专业洞察力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需要聚焦3个方面:第一,加强我国教师专业洞察力特征研究,助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二,从情感动机入手,深入探索教师专业洞察力的影响机制,为如何提升教师专业洞察力提供更多的理论解释;第三...  相似文献   

9.
实践,是冯契转识成智学说中知识到智慧的桥梁。实践,在冯契的广义认识论中,既是人的主体能动性本身,又是人的主体能动性的确证。冯契理论中的智慧,是一种能在滚滚向前的认识过程中获得的性与天道的真理性认识,即智慧是可以认识的。整个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对感性和理性、有限和无限、客观辩证法和主体能动性等矛盾环节的不断开展与解决。冯契的实践观有三层意蕴一实践是人类向着实践目的运动的过程;二实践主体的本体论意义;三实践客体的优先性。冯契的实践观既突破了现代知识论的狭隘领域,又吸纳、改造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是独具个性的实践观。  相似文献   

10.
智慧是人将成体系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所产生的思维系统的整体涌现性,一种在动态中呈现着的思维质性。智慧大体分为三个档次,即低度智慧、小成智慧和大成智慧。智慧不仅与知识有关,还与道德密切相关,大成智慧更要放在由知识维、事功维、道德维张成的3维空间中考察。大成智慧是一种大识、大功、大德兼备的思维境界。大成智慧还有时代性,是历史地产生和改变着的。每一时代的大成智慧都与那个时代的时代课题、时代基本矛盾以及时代文化氛围直接联系着。运用新时代提供的新条件去集知识和道德之大成,把握新时代的新特点、新规律,解决新时代的新课题、建立新事功,才能造就新时代的大成智慧。  相似文献   

11.
智慧有如下几个特性:第一,智慧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第二,智慧是真理性认识与价值合理性选择的统一。第三,智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第四、智慧是能力、品质和境界的统一。"道德智慧"的内涵或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人生觉解、价值澄明、知世明伦、修身立命。道德智慧与人生智慧是有密切联系的,但二者也有其范围大小和性质殊异。哲学的本性是"爱智慧",而非仅仅是爱知识。哲学或中国哲学研究应该面向中国人的实践、生活、面向民众,重新回到"爱智慧"的道路上来。  相似文献   

12.
从“爱智慧”的角度理解哲学,其前提是必须搞清“智慧”是什么?应该从历史的,语义学的角度以及从知识、才能与智慧的关系中理解和把握智慧本身。智慧并不就是哲学,哲学智慧也不同于常识的和科学的智慧,哲学智慧是“大智慧”、生存智慧、“酸性”智慧和精神境界。基于“智慧贫乏”的时代事实所提出的“恢复智慧”和“重返哲学的智慧本根”,本质上应是回归“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了诗性智慧的演变发展历程 ,将诗性智慧分为历史智慧与玄奥智慧两个层面 ,并从本体论哲学角度分析了其所以如此构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智慧·谦虚     
智慧是人的相对完善的认知能力;智慧分为道德智慧和非道德智慧。道德智慧与利人行为成正比而与害人行为成反比;非道德智慧可能与利人行为成正比,也可能与损人行为成正比。要取得智慧,应具备天资,应努力学习。谦虚是较低地看待自己而较高地看待别人的心理和行为;谦虚是一种卑己尊人的大善;人要具有谦虚的德行就应“以己之短量人之长”和“与强者比”。  相似文献   

15.
仁与知是孔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 ,仁是主体的内在德性 ,知具有知识与智慧双重内涵 ,知识是通过对象化的方式所获得的对经验世界的认知 ,智慧是一种应对与理解社会人生的能力。孔子处理仁与知关系问题的方式是仁知合一、以仁统知。他通过“化越超为内在”的方式 ,实现了“下学而上达”的目的 ,打通知识通往德性的道路 ;又以仁纯亦不已的创生性 ,达到了内在德性的外化 ,从而把上下内外打成一片 ,实现了德性与知识的圆融  相似文献   

16.
智慧是人类文明精华的产物,智慧的行为往往能够利于人们找准自我定位,修正人生方向,提升生活品质,消弭人际冲突,增进社会和谐。纵观中西智慧意涵的演变历程,西方文化传统对智慧的定义侧重于逻辑思维的判断和知识技能的习得,中国文化传统的智慧意涵在于价值取向上偏重人伦关系和社会关系,把道德视为人生和生命的本质和价值体现。中西智慧意涵有着自身的鲜明特色和发展规律,如果从价值论的角度去观照,或能挖掘更多启迪我们深思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僧肇是南北朝时期大乘中观学派的代表人物,在他所著成的<般若无知论>、<物不迁论>和<不真空论>等著名的佛学文章中,集中对这一时期中观般若思想作了最为明晰的阐述.他提出"惑智"与"圣智"两种不同智慧,并对这两种智慧作了对比分析.同时,为了使人们能够抛弃"惑智",获得"圣智",僧肇还提出了对治方法.  相似文献   

18.
冯契先生的"智慧说"对"人能否获得智慧"这一20世纪的重大哲学问题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在这一学说中,"理性直觉"是主体能够获得智慧的核心环节.何为理性直觉?理性直觉能否得,如何得?其所得如何达,又如何证?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智慧说"能否证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转识成智"是冯契建构的"智慧"说的最基本命题,指的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由知识向智慧的飞跃;它的提出是为了超越哲学领域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峙;转识成智的机制包括理性的直觉、辩证的综合和德性的自证;转识成智命题的创新精神对于哲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