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数学发现是数学发展的必然过程,数学发现的方法也是当前数学教育非常重视的方法。数学发现伴随着新数学思想方法、内容和观念的产生。本文将从什么是数学发现、数学发现的寻迹、最优问题的数学思考和数学发现的哲学思考这几方面进行阐述。数学史告诉我们:数学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数学的发现和发明过程。数学发现是数学发生重大进步的过程和方法,我国数学教育近年来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发现能力提出了很多要求,这是我国教育的进步。为此本文将从数学发现的几个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法律体系的框架内,实体法和程序法各有其地位和作用.虽然在理论上,程序工具主义的观念已得以扭转,但亦不能过分强调程序的地位和功能,而应当以理性、务实的态度来认真考量民事诉讼程序在保护当事人利益和实现社会正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重新审视民事诉讼程序在正义实现中的能与不能,这既涉及到民事诉讼程序自身的问题,也涉及到人们对正义的理解问题.  相似文献   

3.
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的先例判决制度实施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该制度虽然有一定的缺陷,但该制度的实际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对司法实践的指导,更在于利于加快建立中国案例指导制度的进程,对促进我国的法制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期刊市场情况为背景,以期刊杂志报纸化趋势为切入点,对期刊增加图片形象,加强期刊的个性化策划,如何保证党刊事业的发展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5.
吴小英 《学术论坛》2007,30(6):151-154
过去,我们对实体制度的重视大大超过程序制度,致使我国法制建设中程序制度与实体制度失衡。文章通过对手段与目的关系、法律活动的自我规范、制度约束力的来源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阐明了程序是制度的生命,以及在法制建设中确立“程序优先原则”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王晓燕 《兰州学刊》2008,(7):120-122
程序滥用是一个为许多普通法系国家认可的侵权行为概念。通常被理解为对国内诉讼程序正当性在一定程度上的悖反。但目前对“程序滥用”具体内涵仍缺乏统一的理解,各国立法对它的认知与评价也差距甚大,相关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程序价值理念的彰显——从程序视角看立法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法法的颁布施行 ,不仅对提高立法质量、维护法制统一有着重要意义 ,而且是我国加强程序立法的体现。整部立法法彰现了公正、民主、效率的程序价值理念 ,是我国程序法制建设中又一部里程碑式的法案。本文在中国程序化法制阶段的背景下 ,采取程序的视角 ,从立法法总则中的“法定程序”原则 ,分则中的立法权限划分、立法程序、立法解释及法律监督程序设计入手 ,分析了蕴涵其中的程序价值理念 ,指出了立法法中程序制度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8.
丁春华 《天府新论》2007,3(2):105-109
程序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概念。程序具有有序的特点,具有规范的功能,以程序作为切入点研究文化,可以把握纷乱的文化现象的脉络,能够更好地揭示文化何以具有规范、整合人类行为的功能。一种文化影响人们生活的过程就是其中的一些文化程序得到遵循并被不断完善,同时另一些文化程序逐渐被放弃、改变的过程。文化总是以程序的方式存在、发挥作用,研究文化实质上是通过研究文化程序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数学是哲学的数学,数学发现是数学发展的必然过程。数学发现带有普遍性的认识方法。这将有助于我们增强数学发现意识,拓宽数学发现视野,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从根本上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对数学发现的源泉、动力、内容、意义及个人素养与数学发现的关系几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陈瑞华 《江淮论坛》2022,(1):5-16+2
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经验表明,审判程序公正程度的提高,不仅可以增强程序自身的内在道德性,还可以对裁判结果具有影响、选择和决定的效果。这主要体现在“庭审实质化改革”所带来的程序自治效应、审判程序改革导致的结果选择功能、量刑规范化改革引发的裁量限制作用以及涉案财物追缴程序改革所促成的程序阻隔效果等方面。据此,我们可以提出一种“实质的程序正义”的理论假设,这一理论可以克服程序工具主义和程序本位主义的局限性,更好地解释程序正义对于裁判结果的积极塑造效果。这是程序正义自主性价值的又一体现。  相似文献   

11.
程序保障的相对薄弱性,和非讼程序的目的有关,是非讼法理机能所使然,因此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坚持程序保障理念同样又是非讼程序的基本要求,因此需要在非讼程序中践行程序保障,并探求适合非讼程序的程序保障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12.
死刑复核程序的功能目标与程序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明 《江海学刊》2007,(1):129-134
死刑复核程序的基本功能目标是对法院的死刑裁判权进行有效制约,为遭受死刑裁判的被告人提供有效的司法救济。基于此二目标,死刑复核程序总体上具有行政审批与司法审判的双重属性,程序构造应当关注被告人对这一程序的实质参与。死刑复核程序的具体设计则应当包括程序启动方式、审理的范围与具体方式、复核结果的法律形式、复核的期间的限制等。  相似文献   

13.
潘云华 《北方论丛》2007,(6):145-148
与实体中心说所导致的程序工具价值论相反,程序中心说导致了实质正义被贬低的弊端。将公正的程序置于中心地位,只是为了平衡对实体权利的不适当的强调,而不是要放逐实体。程序必须回应实体、向社会开放评价的实体标准。因为实体为程序规定目标、并为程序构筑边界。诚然,程序实体化会带来规范内容的价值冲突和造成对程序的统一性、独立性和完整性冲击的风险。由于现代社会的制度正义取决于整个市民社会的个体觉悟和道德交往,因此,程序实体化所造成的风险的化解途径,在于通过公民教育与民主实践培养发达的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刑民交叉案件,在处理机制上主要依据先刑后民原则,该原则是否应被看作一种法律原则来适用,其是否有法律依据,如何界定该原则的适用范围,以及对其存在的意义如何评价,是主要阐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黎宏伟 《理论界》2014,(10):74-77
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增加规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在不对人定罪的情况下,单独对违法所得予以没收,顺应了我国反腐、反恐的形势需要,完善了这方面的刑事诉讼立法。新刑诉法以四个条文规定了没收所得违法程序,分别为程序的启动、受理及公告、审理及裁定、回转,但新刑诉法对于该程序的案件范围和证据制度等方面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16.
"程序工具主义"强调程序在保障实体法实施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否定程序本身具有的独立价值和品质,这种思想在中国的产生既具有特定的政治、经济务件,又具有相应的人文基础。以这种思想指导民事诉讼程序立法,导致了现行《民诉法》在程序设置上的诸多问题,我国《民诉法》在修改完善中应当摈弃这种指导思想和立法观念。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学者对行政程序法的研究,集中于理念和制度两个方面。对行政程序法的理念研究,主要集中于目标模式和功能模式两大问题。目标模式涉及到行政程序的效率、公平及其权衡等问题,功能模式则涉及到程序和实体的关系问题。对行政程序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程序原则、规则设计。文章认为:如何将理念和制度研究与中国行政过程的现实以及地方性知识结合起来,将是中国行政程序法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挑战,也是中国行政程序立法所面临的挑战。在当前,打通理念、制度与实践的最佳路径,应是鼓励地方进行行政程序立法实践,并尽快启动国家层面上《行政程序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19.
现代程序(prodedure)是对事件进程的事先设计和安排,其见之于现实行动的具体步骤是一种特殊的过程;程序规定的过程具有形式性,也包含实质内容,是一种动态的规定性步骤;现代社会,指令性的程式渐渐被动态的、权变的、指导性的弹性程序所代替;与规律主要是事后归纳总结的认识论不同,程序主要是事前设计的方法论。科学性、合理性和正当性是现代程序最基本的属性,其下尚有分析性、秩序性、形式性、明确性和人为性等五种基本属性,并衍生出可表述性、独立性、中立性、规范性、一致性、结构性、公开性、权变性、为人性等属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思想 ,追求客观真实的实现是刑事诉讼的基本目标。客观真实也成为刑事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传统刑事诉讼中的客观真实片面强调了刑事诉讼与一般自然认识和社会认识的共性 ,忽略了刑事诉讼之不同于其他认识过程的特殊性。应当以法律真实代替客观真实 ,并在以法律真实作为诉讼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文明、科学的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