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后以来日本主要政治思潮的变迁有三条线索:新和平主义与和平主义貌合神离,背道而驰;新保守主义基本延续了传统保守主义的思想精髓,但具有明显的民族主义色彩;新民族主义思潮与战后初期的民族主义思潮在表现和内容上虽然不同,但其思想根源都是日本人意识中的神国观念和所谓的"爱国心"。  相似文献   

2.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日本社会生成了“新民族主义” ,“新民族主义”思潮尽管在表现形式上与旧的民族主义有所不同 ,但在歪曲历史事实、美化侵略战争这个本质上与旧的民族主义并无区别。日本“新民族主义”实质是一股极右思潮 ,它对日本政治右倾化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警防日本政府再次把亚洲各国拖进战争的深渊  相似文献   

3.
民族主义先于国家而生,也可能比国家走的更远.随着当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民族主义在国际上表现得越来越强烈.而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还是从军事与地缘角度,与中国都有着密切关系的日本,其民族主义的走向也就成了我们关注的重点.而且,通过对其民族主义的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日本外交的规律性,并就此做出策略性的应对.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日本与英美学界针对日本战后初期民族主义论已有研究成果(公刊)的研究,可以看出,虽然已有研究的分析框架各有所长,论点丰富多样,然而缺少细致的文本分析与对思想家的内在理解.已有研究主要都是将民族主义论放在主体论、美学论、战争体验论、国民—民族对立论等更为宏观的构架内加以探讨,因此民族主义论本身所具有的思想史意义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掘.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与日本不无关系,文章着重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日本因素对孙中山民族主义信念的影响;日本因素如何影响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转变;孙中山民族主义中济弱扶倾的精神和"恕道"精神与日本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然而,以右翼势力为代表的日本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却不断地发表否认侵略战争的言论,并影响着日本民众的"战争责任观"。因此,在反思日本的侵略战争时,不能忽视"民族主义"这一开启日本战争机器的关键因素。与民族主义的政治、经济侧面相比,文化侧面具有更为强韧的生命力,"文化民族主义"在战争时期发挥了它者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只有弄清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过程才能探寻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新民族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的新民族主义并不是一个未成型的恶魔,相反,它可能是将日本民众团结在一起进行经济改革的关键。尽管日本民族主义的复活是毫无疑问的,而其中的影响却是矛盾的。不过,至少有一点很清楚,美国最糟糕的反应就是忽略它。  相似文献   

8.
<民族主义与台湾抗日运动>从近代台湾历史演进的视角,全方位地诠释了台湾民族主义.该书有两大贡献:一是对台湾抗战史作了填充空白式的研究;二是通过对台湾抗战史的梳理,彰显了台湾民族主义根之所在.该书指出台湾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主义同一血脉,特别指出后来成为台独的所谓台湾意识,是在台湾遭受日本侵略中产生的,而在台湾抗日运动中产生的台湾民族主义恰恰是认同一个中国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中日两国的“新民族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两者在产生根源、表现特征和所发挥的政治功能上的异同,认为,中日两国的“新民族主义”都具有狭隘、非理性的特征,但由于中国的新民族主义与国家当前的整体利益不符,所以它并没有成为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而由于日本的“新民族主义”与日本右翼力量相融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已上升为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从而更具有危险性和危害性。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中国民族主义研究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民族主义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许多学者都参与了这一问题的讨论。近十年来,学术界对民族主义的概念、中国民族主义的起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以及当代民族主义存在的原因、困境和中国民族主义的未来发展路向等各个方面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这些成果加以概括和总结,对深化民族主义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中华魂》编辑部:我是《中华魂》杂志的一名忠实读者,贵刊让我受益匪浅。日本右翼分子在历史问题上一直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参拜靖国神社,控制我钓鱼岛,开采我东海油气田,干涉台湾问题,等等,不一而足。是可忍孰不可忍!但是,日本却在国际上散布“中国威胁论”,国际上有些人也给我国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正当的反应贴上“民族主义”的标签。特别令人困惑的是有的中国人也提出所谓对日“新思维”,迎合日本一部分人的种种倒行逆施,把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斥之为“民族主义”,而网络论坛中对“民族主义”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那么,…  相似文献   

12.
论东亚民族主义的类型与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亚民族主义是东方民族主义的一种形态。它的出现晚于西方民族主义 ,大致形成于 19世纪后半叶至 2 0世纪初期。其共通点是 :它的产生具有“应激———反应”性特点 ,是反西方列强威逼、侵略的产物 ;它具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悠久的文化资源 ,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人文资源 ;往往与权威政权相结合。东亚民族主义的内容十分宽泛 ,它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里 ,有着多种变形 ,表现为多种形态和特点 ,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的民族主义就是东亚民族主义的几种重要形态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以后,南洋华侨民族主义随着中国本土民族危机的加深而愈发强烈,这种民族主义的核心是对中国的全面认同。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随着中日矛盾的逐渐激化,南洋华侨民族主义升华为爱国主义,对中国的认同不但是对民族、国家的认同,而且具体表现为对中国政府的认同。这种以中国认同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是在宗教、家乡意识上发展起来的,日本对南洋的经济扩张直接威胁到华侨的经济利益,也激发了南洋华侨同仇敌忾的情绪。然而.这种以中国认同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忽视了华侨在南洋社会的政治目标,也错过为此目标而进行华侨社会自身的整合活动及与其他族群关系的调整.这是20—30年代以中国认同为全部内容的华侨民族主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欧洲民族主义对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目前学术界对其"是什么"的问题并没形成统一的认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认识到欧洲民族主义产生的根源.本文认为,欧洲民族主义的产生经历了欧洲"族群意识"、"民族意识"、"民族主义"三个阶段,并且,欧洲民族主义在每一阶段所表现的特征和内容都不同,但民族认同和追求民族利益的观念却始终不...  相似文献   

15.
在近现代,神国思想始终与日本的民族主义密切相关。然而,究其本源,日本的神国思想实质上是基于《记纪》神话、以神祇与国家认识为核心的一种宗教思想。其中,佛教与神道在日本神国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尤其是13世纪末元军两次入侵日本失败后,随着伊势神道等中世神道思想的发展,神国思想的民族主义倾向逐步抬头。其结果是,自我优越的神祇意识、自大的国家认识不仅催生了盲目的对外意识,甚至还成为了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宗教民族主义是基于宗教认同基础上的民族主义.宗教的文化性,文化的宗教性,宗教的民族性,民族的宗教性以及经济发展的滞后性是其产生的根源.这种思潮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影响.由于宗教民族主义作用的两重性,我们要对其作辩证的看待.  相似文献   

17.
彭树智先生对现代民族主义研究的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亚非拉地区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政治斗争,亚非地区建立与巩固民族独立国家相关的政治思想,亚非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彭先生对现代亚非拉民族主义政治斗争、现代民族主义思想、现代化改革都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类型分析,从而揭示了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多样化的历史景象,取得了在民族主义运动史研究和世界史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对我国的世界史研究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年,民族主义之风鼓荡于中国,其理论渊源来自于西方,以法国为代表的强调公民理性联合的民族主义、以德国为代表强调共同族群文化信仰的民族主义尤有影响。其影响下,中国近代早期民族主义理论探讨中出现了民权民族主义与国家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与小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与反传统民族主义等不同的主张。这些思考奠定了未来中国关于民族主义思考的框架,后世出现的国家民族主义的盛行、多民族一体格局的成形、反传统民族主义的持续及文化民族主义的曲折等,都可见其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9.
当代欧美发达国家和拉美各国民粹主义盛行,日本作为主要发达国家之一亦不能幸免。但由于日本本身的历史和现实特性,其民粹主义表现形式与其他国家有着较大不同。日本思想文化上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以及当代日本政治上施行的议会制民主主义、经济上推行的新自由主义,都是日本民粹主义得以产生和流行的基本条件。当代日本民粹主义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以下四点:一是既有政党政治与民粹主义型政治家的并存;二是地方政治中民粹主义政党的出现;三是产生“令和现象”,即左翼民粹主义政党的登场;四是所谓“中间层”的弱化及“失去的一代”的生态成为民粹主义的民意支持基础。而当代日本民粹主义流行的结果在于较大程度地改变了日本政党政治的态势,可能会对中日关系造成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宗教民族主义’是宗教与民族主义连接、融合的产物,是潜在的宗教认同和民族/国家认同的资源在特定情境中动员起来的产物。印度人民党是印度教民族主义性质的政党,以“印度教特性”为思想基础,具有强烈的教派主义色彩。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人民党通过教派主义形态下的政治复兴,逐步实现了在印度政治中的主流化。印度人民党在印度政治中的复兴及其执政后推行的民族主义政策,对印度的国内政治、周边关系及国际战略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