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人说:“盖棺论定”。但是,从历史上看,有些人物在“盖棺”以后却长期不能“论定”,明清之际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金圣叹就是其中之一。近十余年来,对金圣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他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巨大贡献,基本上已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研究者所公认,但对金氏思想的评价却仍有很大的分歧。这个分歧主要是由金批《水浒》、《西厢》,特别是由金批《水浒》中所表露的一些互相矛盾的评语引起的,论  相似文献   

2.
张维昭 《江汉论坛》2001,(12):66-68
本文从对金圣叹本人狂怪孤傲之性格的论析入手,旨在把握至情至性的金圣叹与其至情至性的哲学思想及文学批评的内在关联。主要论述金圣叹的人格心态,揭示其狂怪孤傲与时代错位的个性特征,与其在“消遣”中表现出来的自我适意与入世不朽的矛盾人生观,以及其以“自诚明,谓之性”为重要内涵的人性论,而这种“错位”与“矛盾”显然与其崇尚“无拘无束”、“直道而行”、“性即自然”的人性论有着多重的关联与无法避免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邵子华 《学术探索》2007,(1):125-128
金圣叹的思想性格极其复杂,其中的许多构成因素互相对立,这在他点评《水浒》的过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他既维护封建制度,又崇尚率性而为;既沉溺于传统的文化意识,又能够从传统文化意识中站立起来。他的意识深处始终存在情与理的尖锐冲突。金圣叹外儒内庄,释心墨行,一颗敏感的心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追逐。  相似文献   

4.
尹缉熙 《云梦学刊》2001,22(6):68-70
明清之际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西厢记》时,提出了次要人物的概念,及与主要人物的关系,论述了人物艺术作用,探讨了塑造次要人物的基本方法等,这对建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小说理论、小说美学是很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樊宝英 《齐鲁学刊》2004,(2):113-117
细读构成了金圣叹文本解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金氏所谓的细读是一种“文本阐释”策略,它是以紧盯细究的方法,对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甚至逐篇地加以批注,以便见出文学作品的精微细妙,它颇类似于欧美“新批评”所主张的“close reading”。金圣叹的这种细读批评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注入了理性分析的血液,无疑是对长期以来那种“妙处不必可解”批评模式的反拨。  相似文献   

6.
几乎所有研究中国小说史和中国小说美学的论文都把在小说中提出性格范畴的首功归之于金圣叹,这是不够准确的。其实,首先提出人物“性格”这一概念的是《水浒》本身。此语出自武大口中,用来形容武松的,当他中毒垂死之际,警告潘金莲说:“我死自不妨,和你们争不得了!我的兄弟武二、你须得知他的性格!”这虽然仅为人物口头语言,但在具体语境中却完全符合小说评论中“性格”这一术语之内涵。  相似文献   

7.
几千年来,封建礼教与婚姻自由之间的矛盾,一直是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程朱理学和元代的黑暗统治更是使人性受到最沉重的压抑。大胆歌颂男女纯洁爱情的《西厢》在这样的时代里出现了。喜欢它、仇恨它的人,那阵营是分明的。但是,其中却有一个与《西厢》有牵连的金圣叹,得到了极不相同的评价。过去,一些具有封建思想的人攻击他评改的《西厢》“是诲淫之书也”,“惑人心,坏风俗,乱学术,其罪不可胜诛矣。”另一方面,在解放后,一些同志也攻击他,说“他批改《西厢记》的目的是维护封建宗法礼教,反对自由婚姻”。差别竟是这样地悬殊。  相似文献   

8.
金圣叹在《西厢记》的评点中为我们构筑了一座富丽的戏曲理论殿堂,戏曲文学创作论无疑是这座理论殿堂中的主体建筑。但由于评点形式的局限,这座“主体建筑”是若隐若显、朦朦胧胧的,圣叹评点过程中行文的“文章结构”没能和其理论的“逻辑结构”达到内在的一致,这种状况致使一般对金圣叹戏曲文学创作论的研究形成了近乎“分梁拆柱”式的研究格局,从而也掩盖了这个理论思想的整体性质。拼拼凑凑的研究毕竟不是久长之计,努力探寻其内在逻辑,才能窥见这座“主体建筑”的整体风姿。正是本着这种思想,我们才拈出了“金圣叹戏曲文学创作论的逻辑结构”这个题目来作为我们的研究起点。所谓“逻辑结构”在本文中有双重涵义:一是指形成金圣叹戏曲文学创作论内在结构的逻辑进程;二是指这个内在结构所蕴含的逻辑关系。由此,我们的研究不得不从纵横两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9.
论人格     
论人格杨千朴当今,无论是在人文科学的研究中,还是在人们的一般言语表述中,人格已是最经常、最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但理论界对其本质含义的理解还不一致,以致最一般的人格定义,及其结构与特征等问题,尚在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之中。一人文科学中的不同学科对于人格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金圣叹评点的《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为例,通过和西方结构主义叙事理论进行比较,概括了金圣叹的戏剧叙事理论的民族特色:金圣叹的戏剧叙事理论受到儒佛之学、史传文学和八股文的影响。金圣叹从作家创作时谋篇布局的技巧和作品内部结构的“势能”两方面剖析了戏剧发展的动力。金圣叹将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独具个性的分析了戏剧的各种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金圣叹评点的<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为例,通过和西方结构主义叙事理论进行比较,概括了金圣叹的戏剧叙事理论的民族特色:金圣叹的戏剧叙事理论受到儒佛之学、史传文学和八股文的影响.金圣叹从作家创作时谋篇布局的技巧和作品内部结构的"势能"两方面剖析了戏剧发展的动力.金圣叹将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独具个性的分析了戏剧的各种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李镇风 《阴山学刊》2004,17(3):28-32
金圣叹和李渔的戏剧美学思想存在着诸多差异,反映在戏剧结构理论的探索上,他们的这种差异集中地体现在对于戏剧结构中不同艺术要素的侧重:金圣叹重视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感情的展现,并主张以塑造人物为核心来组织戏剧的结构;而李渔则更加推重故事情节的新奇,他将情节视为组织戏剧结构的中心要素。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文学评点家,金圣叹在其所评诸书中不但多有立异标新、别开生面的诠释,而且提出了一些明确的诠释美学命题,尤其提出了先生未必如此作,吾不可不如此读的诠释美学观。在诠释杜诗时,他把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关系从杜甫的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注入自己的主体性。金圣叹所使用的这种断章取义的解诗方法可谓一把双刃剑。其积极的一面,就是当其与尚论古人的一面相结合时,可以调动读者的主体性,实现作品意义增值的效果;其消极的一面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容易与作品所表现的实际内容相脱离。总体而言,金圣叹的杜诗诠释美学观念富有创造性,得大于失。  相似文献   

14.
张小芳 《中州学刊》2004,(5):109-111
金圣叹通过对<水浒传>、<西厢记>等叙事文本的深度解读,提出了一种以诗的意境营构为主导的叙事主张,即追求叙事文学在单纯故事性之外的由氛围营造、虚实结合、缘情蓄意达到的情兴弥漫、境界深邃、余味无穷的效果.这种对叙事文学的诗化解读方式,反映了中国叙事文学及叙事学在抒情传统下生发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韩梅 《东岳论丛》2004,25(3):114-117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通过对《水浒传》、《西厢记》的评点 ,完善了小说、戏剧评点的内容和形式 ,将中国古代叙事文学批评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文学评点还在朝鲜半岛得到广泛传播 ,文章介绍了金圣叹文学评点在朝鲜半岛传播的具体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阐明了中韩两国古代文学的密切关系 ,揭示了中国文学对朝鲜半岛文学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金圣叹评《水浒》的结构,认为七十回书,“只用一目俱下,便知二千余纸,只是一篇文字。”《水浒》确是一幅构思严密的画卷,人们从七十回书的漫长而又布局得当的画卷中,清晰而形象地看到一支农民起义队伍的发生、发展、壮大的全过程和有关的社会生活的多方面。一部具有严密结构的作品,象亚里斯多德说的那样,应当是“一个完整的行动,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任何一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要是某一部分可有可无,并不引起显著的差异,那就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结构严密的反面是松散。在这方面,金圣叹谈到《西游记》,说它“太无脚地了,只是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文字之美是举世公认的,它的景物描写是这朵文艺奇葩的有机组成部分。金圣叹批评《水浒传》几乎囊括一切方面,对它的风景描写也是称赞备至的,笔者尝试在拙文中阐述其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8.
19.
杂谈金圣叹     
金圣叹历来都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当然不是完人,保留着不少传统的忠君思想;但是,他是一个有正义感、痛恨贪官污吏、敢于为民请命的人。他之所以被杀头,官吏罪名是“上惊先帝之灵”“目无法纪”。具体情节大概是:金圣叹等一批知识分子,在顺治皇帝死后,趁着巡抚朱国治等官员们集体哀悼的时机,鸣钟击鼓,在文庙哭诉吴县知县任维初乱摊派赋税、乱罚款的劣迹。这位贪官把裂开的大毛竹泡在尿里,用来痛打拖欠税赋的人,曾当场打死过人。他还能监守自盗,盗卖仓库的粮米。吴县人都恨透他了,因此有哭庙之举。参加的有百余人,围观的上千人。现场“群声…  相似文献   

20.
丁文江是20世纪初叶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和科学化的人.该文从九个方面论述了丁文江的人格,并从西方科学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熏陶、宗教心或信仰的导向三个视角探讨了他的人格形成的要因.丁文江虽然早已作古,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和言行如一的品格,至今依然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值得人们追念和仿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