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维吾尔族与自然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如下基本特征:维吾尔族生态伦理思想的产生具有自发性特征,维吾尔族生态伦理思想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特征,维吾尔族生态伦理思想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特征,维吾尔族生态伦理所倡导发展观具有适度性特征,维吾尔族生态伦理思想的践履模式具有庭院性特征,维吾尔族生态伦理思想的构建基础具有宗教性特征,生存环境使维吾尔族生态伦理思想具有民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阐释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的丰富内容、多样化表现形态、鲜明的自身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当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文章认为,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热爱自然、与动植物平等共存的宽广情怀对培育新疆生态意识文明具有感召作用;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规约权威、普遍约束的实际效果对新疆生态制度文明建设具有借鉴作用;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有效保护、节制利用自然的宝贵经验对新疆生态行为文明建设具有启迪作用。如能在当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中对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加以继承、吸收、借鉴和洗炼,才能实现其创造性的现代转型和升华。  相似文献   

3.
主客体关系的嬗变与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客体关系与生态伦理思想直接相关,主客体关系的嬗变必然会带动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古代文化中,主体与客体主要是一种一体关系,人对自然采取敬畏的态度,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生态伦理思想是潜在的、自发的。近现代文化中,“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取代了古代文化中主客一体直觉体悟式的原始思维方式,人对自然的认识关系取代了人与自然的共在、融合关系,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人类生态伦理思想处于缺失状态。当代生态文化中,主体与客体是有机统一的关系,生态文化把自然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人—社会—自然”看作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强调“人—社会—自然”的协同发展,体现了人类生态伦理思想的深度觉醒与自觉。  相似文献   

4.
《列子》一书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天地人一体是《列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它主张"类无贵贱",人类应顺应自然,物我相和;而且人们可以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淤万物"是《列子》生态伦理思想的旨归。这一生态伦理思想,予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重要启示,为解决现阶段经济发展和生态恶化的矛盾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新型社会道路的选择必须以先进的文化为指导,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构建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化。老庄的"自然主义"哲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利而不害"、"知足知止"的生态智慧对构建环境友好型生态文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社会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香玲 《南都学坛》2012,32(3):113-116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体系不断完整。进入21世纪后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威胁人类生存问题的热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天人合一"的生态道德观、"仁民爱物"的生态保护观、"取物有节"的生态发展观、"民胞物与"的生态思想观仍彰显着它的现实意义,为和谐社会、和谐生态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渊源和生态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佛家"众生平等"生态伦理思想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其意蕴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利共生思想,可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所借鉴。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是一种保守的环境主义理论,"技术决定论"色彩遮蔽了生态危机制度性矛盾的解决。中国应通过弘扬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建立生态政治文化,实现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8.
壮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存在于壮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自然崇拜、民间信仰、神话中,体现了壮族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这种生态意识对解决21世纪的生态环境问题无疑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9.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必须继承中国古代优秀的生态伦理思想。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进行了逻辑的梳理,系统阐述、分析并挖掘了中国古代儒道两家早期萌芽的环境伦理思想的精髓,从体现“天入合一”思想的天入合一、钓而不纲、仁民爱物、道法自然四个维度出发,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环境伦理思想代表的价值取向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道法自然”作为生态文明的伦理文化范式,强调自然的生态秩序与人类社会秩序是有机的统一;“生生不息”作为生态文明的动力基础,则申明了生命大化流衍的功用和繁衍不已的生机;“天地人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充分显示了儒、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智慧;“敬畏自然”作为生态文明的预警机制,则在文化上为引导现代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供了一种合理的价值论导向。虽然上述观点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只要我们对其进行合理扬弃,传统生态观就能在解决当代全球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1.
对比英语、汉语、朝鲜语、日语四种语言的宾语,人们会发现它们存在很多异同。而这些异同点会为外语教学、翻译及第二语言习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OnthePrinciplewithListeningandSpeakingintheLead¥LuDongAbstract:Thisarticledealswithwhattheprinciplewithlisteningandspeakingin...  相似文献   

13.
圣西门的实业思想与法国近代的工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西门的思想以实业理论而著称,这一理论认为近代社会是实业社会,以实业活动为基础,以创造财富、造福人类为目的;为此必须努力发展近代工商业,实现工业化;圣西门还就发展法国新型的金融业和改进农业经营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圣西门的实业思想和工业化主张成了第二帝国时代工业化的主导思想,对法国近代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对城市景观小品需求增大。速生的景观小品设计质量参差不齐,即使是设计质量较高的景观小品也因奢华而与绿色环保的时代要求相去甚远。景观设计将野草文化、就地取材纳入设计理念中,可以实现在绿色城市背景下景观的人本表达。  相似文献   

15.
本然的和谐     
科学创造文明 ,也使世界受到损害。当代人的生存被合法地虚无掉了 ,这种合法化的生存危机只有通过艺术的“解合法化”才能克服。艺术是人类感情的全音阶 ,能够使人意识到生命的真实存在。人与世界的和谐 ,是自然而然地拥有的。只是由于人的不断超越 ,这种本然的和谐被遗忘掉了。艺术能够引导人们回归人与自然本原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6.
美国后现代小说家多克特罗的小说《拉格泰姆时代》,以历史事实与虚构故事相互交织,构筑了一个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的共同世界;使文学政治化,政治历史化。它表现了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都被无法控制的经济和政治力量所异化的命运,也讲述了一段作为拉格泰姆音乐撰写的历史,从而构成了一部节奏明快的新历史主义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17.
题壁文化在唐宋时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与士大夫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显而易见的传播功能和商业功能。本文试图从职业题壁人及题壁作为寺院文化在寺院经济中所起的广告作用两个角度对题壁文化的商业功能进行考察,以期能对题壁文化与商业的相互关系有一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德勒兹对尼采的解读,对差异、问题化、多样性、重复、褶子、组合、欲望等诸多概念的展拓对福柯产生的深刻影响。德勒兹对福柯思想的分析十分深刻,分析福柯思想中的德勒兹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读懂福柯。  相似文献   

19.
希利斯·米勒的阅读伦理观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现当代解构主义批评家希利斯·米勒的文学批评理论力作《阅读的伦理》将文学批评与伦理道德相结合 ,从相关概念的梳正、个案文本的伦理解读等方面阐释了文本的阅读与伦理的关系。但现代阐释学认为 ,文本是不可辍读的 ,这就决定了所有阅读都将是“误读”。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利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对空间现象作了深入的探讨,消解了流俗的空间解释,首次提出了生存论存在论的空间观念,对于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重新确立和把握哲学研究的主题、对象和方法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通过集中考察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空间问题的探讨,凸显了其在空间问题研究上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深入地揭示和剖析了这一研究所存在的理论缺陷和难题,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的时间观念在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时所固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