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教育性、学术性构成了大学的本质属性,是大学的合法性基础,因而也是大学的应然理想。大学成员的生活方式、精神追求和角色定位影响着大学的教育性和学术性属性。而当代中国大学组织衙门化、大学价值官本位化、大学管理官僚化已经成为大学的主要特征。大学出现了资源危机、价值危机、制度危机、质量危机和公信危机,大学的所作所为正与社会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所期待的大学形象背道而驰,并且因公信力持续下降而正陷入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2.
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知识型组织知识创造能力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本文在给出智力资源与大学核心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揭示了大学智力资源的特征及其价值,并从智力资源管理视角给出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3.
建设“金课”是新时代着力做好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举措,这一举措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坚守并含蕴大学教学品性是“金课”建设的关键,但是在“金课”建设过程中,由于对“金课”的“创新性、高深性、挑战度”特质把握不到位而出现了“金课”建设的技术化取向,这就需要呼唤大学教学品性的回归。大学校长要以教学为中心,大学教学管理机构要遵循学术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管理逻辑,大学师生要主动成为“教”与“学”共同体的主角,以促成大学教学品性的价值生成,更好地实现大学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是台湾地区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完善高等教育的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的重要举措,其旨在强化大学对"教学核心价值"的认识、完善课程规划及建立教学评价制度、促进教师教学专业能力发展和增强学生的学习意愿,以提升大学的竞争力。该计划的实施强化了教学核心价值理念,显示出教学的开放性、动态性、系统性等特征,对当今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自从博耶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教学学术”这一术语以来.教学学术成为研究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新的维度。教学学术是一种由学科教育性知识表征的学术。大学教学学术思想的引入有利于强化大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明晰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成长的阶段,并对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成长的途径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大学章程作为高校的核心法律文件,在“依法治校”中的重要地位开始显现.但对于大学章程的法律性质,学界仍存在争论,由此造成的实施困难,影响了其实效性的发挥.本文评析了学界较流行的“契约说”“自治规则说”“法律说”三种观点,认为应从外延视角、法律位阶视角、特征和价值视角入手,以“大学内部‘宪法’和外部‘权利宣言’“行政规范性文件”以及“软法”的定位,来综合评价大学章程的法律性质.  相似文献   

7.
过渡语石化现象普遍存在于大学英语大班教学课堂学生当中,其成因复杂,涉及到多方面因素.本文从课堂生态环境视角,结合大学英语大班教学课堂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价值环境实际,探析过渡语石化现象成因.尽管石化现象成因复杂,但在大学英语大班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恰当措施,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正确认识和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策略以及合理评价等,帮助学生缩短石化现象持续的时间,促使其语言能力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最容易产生自我成长危机,而心理咨询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现代大学教育的不足。意义中心咨询(简称 MCC)支持以心理教育性的方法,用概念性的工具和实践技巧使来访者可以生活得更好,成长得更好。通过采取“成长炫彩,轻灵绽放”活动帮助团体成员发掘自身的优点,以积极的视角和方法看待成长与生活,从而引发个体对于成长意义的积极实现和开明而又通透的思考与行动。  相似文献   

9.
论编辑出版传播过程中凸显的教育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编辑出版传播过程中凸显的教育性特征,是指编辑出版活动和出版物在流通、传播和读者文化消费的具体过程中对社会受众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感化。这种教育与感化的方式和手段,是通过编辑工作者所编辑的出版物的形态来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和教育的渗透功能,从而来实现对读者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人格完善等方面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之目的的。这种特殊形式的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播渠道,深刻地展示和显现了编辑出版传媒的教育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高校学生评教活动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保障学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H大学本科生对大学评教活动的认识的各个方面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评教目的不明确、学生参与评教活动的积极性一般、没有突显学生主体性地位和作用、评教结果处理有待斟酌和完善.因而,高校需加强对评教活动的宣传和引导,采取有效策略提高学生参与评教的积极性,重视高校本科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和保障学生的相关权利,增加学生视角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高校课程思政评价应遵循政治性、融合性、实效性等原则,着力从评价内容、评价机制、评价体系、评价场域等方面形成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课程思政特点的评价模式,并在实践中坚持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评价结构,进而激发课程思政内生性改革,推动课程思政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课程思政质效。  相似文献   

12.
纳税评估是一种存在争议的制度。纳税评估本质上是一种具有自治精神的适法性行为,且不适合列入《税收征管法》的具体条文。目前需要做的工作除了技术层面的改进以外,还应该尽快明确纳税评估工作的属性,以理顺我国的税收征管体系。  相似文献   

13.
建立科学的无党派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是选拔、培养无党派代表人士的基础和关键。本文针对目前无党派代表人士评价工作中存在的系统性、客观性、科学性不足的问题,构建了无党派代表人士的评价指标体系,重点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了赋权,使对无党派代表人士的评价能够实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控制主观性,增强客观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哲学价值论论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哲学价值论的研究可从评价问题入手,首先确立价值与"应该"的本质联系;在人类主体的生存本性中寻求价值统一性的根据;在适当区分理想的"应然世界"与复杂的"实然世界"的基础上,再展开对它们的辩证关系的探讨;其中,要把社会制度的价值问题确定为最重要的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价值不仅是一个功能范畴,更是一个关系范畴,价值评价应坚持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相统一。因此,自然环境具有“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两方面的价值,它可分为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4种类型,其中道德价值不能忽略,我们应倡导“尊重自然”的伦理取向,在关怀自然,保护自然方面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相似文献   

16.
从道德关系重释角度研究科技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加强科技道德建设,促进科技时代道德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就必须重释道德关系。重释道德关系的前提是转换道德价值观,给自然界及其他对象物赋予道德价值;重释道德关系的内核是拓展道德关系的主体,把自然和操作对象纳入道德关系主体的范围;最后,要加强评价方式的可操作性并注重评价的社会历史性,通过完善道德评价方式给道德关系的重释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罗彩 《东方论坛》2021,(2):123-130
“性分”思想是郭象哲学的核心与基础,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郭象“性分”思想统合了先天、不变、必然的“命”与后天、可变、偶然的“遇”,并以“遇”为“命”,强调“性分”的自然而然与理当如此,这就决定了“性分”思想具备先天与后天、不变与变、必然与偶然的矛盾两重性特征。此外,对郭象“性分”思想矛盾两重性的评价也应一分为二。就抽象理论方面说,郭象“性分”思想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及个人身心的安顿;就具体现实方面说,郭象“性分”思想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及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施测的四重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问题是其水平和效果的测评。就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语境与时代语境而论,施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应包括四重维度:科学性、通俗性、实践性和人本性。其中,科学性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与方法,超越“精英或权威传播”的主体模式,让新时代的大众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真正主体;通俗性强调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使人民群众易于接受和理解;实践性强调在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国情、时代焦点以及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结合起来;人本性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整个过程要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以人民利益为价值标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9.
由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聚集的城市品牌,是创意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创意城市不仅是文化传播的一个概念,它包含着客观具体的内容,因而相对应于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本文从创意城市的概念出发,探讨创意城市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类型,总结出创意城市的评价要点,推导出城市创意指数体系,介绍该体系的应用并提供简单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消费伦理是指人们在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环境等问题上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对社会消费行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内在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三重维度。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消费价值观念,引导大多数人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目的和价值,其结果引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重伦理困境。超越消费主义,一要树立生命共同体理念,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二要发挥制度优势,超越资本逻辑;三要扬弃消费异化,构建健康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