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向都看不起母亲,因为母亲不识字。不识字,素质就低。我烦母亲高喉咙大嗓门地说话,仿佛在与人吵架。我讨厌母亲生吃黄瓜的样子,把黄瓜只在衣摆上擦擦就吃,还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我嫌弃母亲经常把我的剩饭都端起来吃,一边吃一边说:"浪费了可惜。"我最厌恶母亲爱吃大蒜,常常生吃,一嘴大蒜味儿,让我闻到了就想吐。  相似文献   

2.
《新天地》2007,(9)
好多年来,我一直反对"搓麻将",认为"搓麻将"是赌博、是陋习。可我勤劳、善良的母亲却有着"搓麻将"的癖好。一生钟爱,始终不渝。解放后,政府禁止赌博,母亲和牌友们曾经为"搓麻将"扫过大街,挨过罚款。母亲还甚至让我给她们站岗放哨,  相似文献   

3.
小时候,我跟着母亲去城里的表姨家走亲戚。母亲牵着我的手,走了很久很久,我非常累,心里一直在想,表姨家怎么那么远呢?远得好像永远都走不到。我不停地问母亲:"快到了吗?还有多远?"母亲安慰我说:"快了,快了!"我每走几步,就要问:"快到了吗?"很快,我筋疲力尽了,可仍然没到。我坐在地上耍赖,再也不肯走一步。母亲只好背起我,继续朝前走。我趴在母亲  相似文献   

4.
张金刚 《山西老年》2010,(10):23-23
很早就想给身在老家的母亲装部电话,可母亲总是以我刚结婚、买房不久,现在又添了孩子,需要花钱为由,一再拒绝。其实我心里清楚,自从离开母亲后,她老人家无时无刻不在记挂着我。每次我的电话打到邻居家,母亲总是以最快的速度放下手里的活儿,在"嘟嘟"声结束前拿起电话,送上一句喘着粗气且满是欢喜的"喂".  相似文献   

5.
雨夜电话     
钱国宏 《山西老年》2008,(10):23-23
傍晚下起雨了。这样的天气,总让我想起家乡,想起母亲。拿起电话,按下那一串熟悉的号码,随即,听到了熟悉的声音:"喂——!"是母亲。心头一阵温暖。我连着叫了几声"妈……"母亲在那头说:"这丫头!叫这么多声干吗,一声就行了。"可是母亲,我就是想这么叫你,只要你不厌烦。  相似文献   

6.
林颐 《山西老年》2009,(2):23-23
那天回家去探望母亲。母亲正搂着小雨。小雨是我哥的孩子,母亲一手带大的,平日里就爱粘着奶奶,今天得了感冒,更是非要奶奶抱着才行。我心疼母亲,想替母亲换换手,好说歹说孩子就是不愿意,来来回回只一句":我最爱奶奶。"母亲很无奈,笑着说":你最爱  相似文献   

7.
黄世玫 《老友》2009,(8):40-40
1958年经人介绍,我结识了一位上海姑娘,近两年的恋爱后,我俩结成伴侣。"城里的媳妇乡下的婆。"结婚初期,我一直担心妻子与母亲不能和谐相处,因为她们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是明摆着的事实,所以远在浙江乡下的母亲迟迟不来我城里的小家。经我多次写信邀请,母亲即  相似文献   

8.
《北方人》2006,(7)
每当听到解晓东唱起《中国娃》,每当"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干层底’呀"的歌声在耳畔响起,我的思绪就会和着泪水一起随爱飞舞。小时候,我最喜欢穿的鞋就是母亲纳的"干层底"。在我的心目中,母亲纳的"千层底"是天底下最精致、最好看、穿着最舒适的鞋了。在它的呵护下,我度过了虽清贫但幸福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成长的脚步总是那么匆匆。当我还沉浸在"千层底"所带来的安逸与舒适中的时候,那年春节过后,我来到如今这座城市工作,临行前,母亲塞给我一双崭新的"千层底",并一再嘱咐我:"北方天冷,穿上它脚就暖和了。"带着母亲的深情嘱托与这双"千层底"。我走进了这座陌生的城市。从那时起,这双"千层底"就一直跟在我的身边。但由于工作原因,我不能够经常穿着它,我也不忍心经常穿着它,我一直把它像宝贝似的珍藏着,  相似文献   

9.
钱双庆 《新天地》2011,(6):30-31
我——母亲最小的儿子,就要准备结婚了。母亲年近古稀,她老人家对生活从来没有过多的奢望,只是有一样,盼望着小儿子早点结婚。历经艰难,张罗着准备结婚的我,总算对母亲有个交代了,因为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母亲常在我面前唠叨:"你赶快结  相似文献   

10.
正记得小时候在乡下,伯父教我读《古文观止》,第一篇是《郑伯克段于鄢》。不知道为什么,我读着读着就哭起来。别人都有母亲,我的母亲在哪里呢?我是1949年离开母亲的,那年我七岁。一阵狂暴的"龙卷风"把国和家都撕成两半。我那时太小,甚至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把我  相似文献   

11.
十八大报告中有许多意味深远的关键词,让我这个普通学人不觉眼前一亮的却是"美丽中国"、"永续发展",而时时唤起内心悠然感动的那个词,竟是平易又厚重的字眼——"人民"。前不久去南方看望母亲,母亲78岁了,有早期失忆症,身体总体还是健康的。在养老院里陪她住了8天,想起母亲睡觉时手里紧握着一只手电筒,想起母亲叮嘱把门窗关严实了,想起母亲说回去好好工作,我不跟你去北京了,不要拖累你,想起临  相似文献   

12.
母亲蒋七香     
母亲姓蒋名七香,今年93岁,虽年迈体衰,步履维艰,但还能日食大米半斤、烧酒二两。母亲从未读过书,但她喜欢编唱儿歌。记得孩提时,母亲总教我唱"月光公公,挑担鸡笼,跌倒桥下,捡只蛤蟆"。稍长点,母亲又教我哼山歌,什么"斫柴要斫芦杞草,见了日头就会燥;蒸酒也要下酒饼,豆腐也要下石膏"。母亲就这样用歌声激发我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后来我上私塾了,读《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母亲那时一  相似文献   

13.
正比尔·盖茨的母亲说过一句话:"两个民族的竞争说穿了是两位母亲的竞争。"我认同这句话,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既有先天植入,也有后天渗透,可以说是贯穿孩子身上的每一个细胞。我母亲刘效坤祖籍浙江绍兴,她的父亲是北京知名中医刘润甫。我母亲个性突出,我小时候睡前她给我讲故事,那故事是她原创的,就一个故事,给我讲了几年。故事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那年,我进入南昌县竹林小学上一年级。母亲拿着我从学校领回来的新书凝视良久,她闻着新书散发的阵阵墨香,嘴角上露出了一丝微笑。她想读书的梦,在我这里终于实现了。之后她亲手为我缝制了一个书包,书包的正中还缝了一颗红五角星,它使书包更美观、更光彩夺目了。母亲郑重地帮我把书包背上,对我说:"你碰上好时代,好好读书吧。"我牢记母亲的嘱咐,兴冲冲地背着母亲自制的书包,走进学校。  相似文献   

15.
秋雨 《今日南国》2007,(20):62-63
我的罗曼史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我的女朋友是"租"来的,但我却找到了一生的最爱。母亲的那颗心只有我才最为理解。自9年前父亲去世后,母亲含着泪将一个个攒起来的鸡蛋换成钱供我们兄弟俩读书,不到16岁的弟弟在我升入高中时便辍学打工了,母亲为此流了几夜的泪,直到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母亲才露出从未有过的笑容,她把家里的大半积蓄拿出来给我说:"伢,城里不比咱乡下,吃穿不  相似文献   

16.
紫然 《山西老年》2013,(4):24-25
"父亲节"那天,我生平第一次做伴娘,而新娘不是别人,正是我的后妈。父亲和母亲已经离婚好些年了。像两只受伤的刺猬,他们彼此都不肯为对方做一些小小的让步,离婚后他们不肯见面。我只有在母亲伤感的时候,赶去安慰母亲;父亲寂寞的时候,赶去陪伴父亲。去年冬天,热心的居委会阿姨为母亲介绍了一个老伴,母亲没有怎么推脱,就答应了。父亲得知这  相似文献   

17.
我第一次带妻子回家见我的母亲时,妻子的心里惴惴不安,因为她听说我母亲是个厉害的婆婆。多年的操劳使母亲积劳成疾,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一着急生气,血压就往上蹿。降压药没少吃,而且一天也不敢停,效果却始终不理想,为母亲诊治的医生说她老人家是"顽固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18.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母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相似文献   

19.
缆车骤停     
王国军 《可乐》2008,(9):36-37
母亲带儿子去爬山。在山顶,儿子指着穿梭的缆车说:"我也想去坐坐。""好的,"母亲笑着说,"不过你先等等。"母亲有恐高症,但早就准备好了。她从包里摸出药和水。儿子问:"妈妈,你在吃啥?""一颗糖。"母亲说。儿子也想吃,母亲笑着回答:"那是妈妈的专用糖。"  相似文献   

20.
一只棉鞋     
我的母亲已经去世30多年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她给我做的一只棉鞋。母亲为何只给我做了一只棉鞋呢?其中有一段令我万分痛心的辛酸往事。20世纪70年代初,我被下放回到老家吉安县梅花山当农民。母亲见我挑着铺盖卷只带着13岁的女儿清清,意识到我出事了。听了我的不幸遭遇,也亲眼看到过家乡"造反派"武斗死人的情景,母亲坦然地宽慰我说:"回家就回家,不要难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