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的儿童福利事业主要是指政府和社会为残疾儿童、孤儿、弃婴以及其他处于特殊困境下的儿童提供的福利项目、设施和服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全社会也给予了极大的关心与支持,由此使得我国的儿童福利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止2002年底,由国家投资兴办的儿童  相似文献   

2.
中国孤残儿童保护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院舍化是我国儿童保护政策的最新发展;从在机构中养护孤残儿童到在家庭环境中养护。院舍化照料是指将孤儿和破遗弃儿童集中在大的机构内由按时上下班的工作人员照顾。在我国,这些机构的规模从几十张床位到上千张床位不等。与在机构中养护儿童相反,新的政策趋势是要将儿童由寄养父母照顾。根据2001年底8个儿童福利院的调查结果,国家福利院中大概有65%的儿童已经进入家庭或者在家庭式养护机构中生活。他们中大多数是在1997到2000年之间安置到家庭中的。  相似文献   

3.
谷正花 《社会福利》2013,(11):32-33
儿童福利机构收养的孤残儿童除被领养外,家庭寄养是理想的养育方式。但由于寄养儿童中残疾类别多,残疾情况复杂,当地教育机构无法满足入园入学需求,寄养家长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教育观念陈旧,寄养儿童基本处于自然养护状态。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充分利用院内教育、康复等资源,  相似文献   

4.
试论北京市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资源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焕龙 《社会福利》2003,(10):36-38
科学规划家庭寄养资源配置 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资源配置进行科学的规划。笔者依据工作的实际经验和理论思考,对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的资源配置进行了初步规划,主要包括:家庭寄养组织资源的配置;家庭寄养经费资源的配置;家庭寄养人力资源的配置;家庭寄养专业技术资源的配置;家庭寄养政策和制度资源的配置。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孤残儿童福利的保障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喆 《社会福利》2003,(10):12-13
孤残儿童包括父母双亡的孤儿、被父母遗弃的弃儿以及患有各种残疾的缺陷儿童,保障他们的权益的一直是我国社会福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级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机构,为孤残儿童创造一个集护理、治疗、康复、教育为一体的成长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孤残儿童福利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福利机构所面对的服务对象也日趋复杂。 建国初期,儿童福利机构收养的是一些因贫困或受灾后家庭无力养育的孩子及灾后父母双亡的孤儿;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只有2003年的民政部的(<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规范难以把握或者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家庭寄养是孤残儿童融入社会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家庭寄养的实践需要政府的支持、社会的资助、科学的管理以及员工队伍的建设。洛阳市儿童福利院从2003年开始实践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政府支持河南省委省政府、洛阳市委市政府、洛阳市民政局高度重视儿童福利工作,经常定期不定期到洛阳市儿童福利院视察,  相似文献   

8.
刘强 《社会福利》2003,(10):28-28,29
宜宾市儿童福利院成立于1985年10月,主要负责收养9县1区范围内无家可归、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孤残儿童和社会弃婴。从1985年至1995年,收养对象为孤残儿童,全部实行集中供养,定点就医、就近入学,儿童成年后,由原籍政府和民政部门负责安置;1996年开始收养由公安部门或各区、县政府部门捡拾的弃婴,弃婴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残疾弃婴比重逐年增加,女婴占弃婴人数的90%以上。由于集中供养,宜宾市儿童福利院对收养的孤残儿童和弃婴实行分级管理,由护  相似文献   

9.
对寄养儿童的观察以及与寄养儿童的情感交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展家庭寄养,就是将部分生活在福利机构的孤残儿童送入到一个完整的家庭之中。大家知道,福利机构的居住、医疗、教育等综合条件比家庭相对要好得多,那么将这些儿童送入寄养的意义何在呢?显然家庭能够提供福利院无法满足的情感依恋和家的温暖,因此,掌握并指导家长如何进行情感交流是重要的。对寄养儿童的观察1.精神:新生儿醒觉时间短,对周围反应少,但不舒服就会哭叫,抱起来即安静。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逐渐减少,只要  相似文献   

10.
家庭寄养对于促进孤残儿童情感,心智、个性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而稳定的家庭支持是正常依恋情感建立与维持的关键因素。但是,在实际寄养工作中,难免有些寄养家庭会发生变更。家庭变更对寄养儿童会造成哪些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与防范?对此武汉市儿童福利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构建孤残儿童家庭寄养评估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圳市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是以收养弃婴为主的综合型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现有孤残儿童371人,从2004年开始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家庭寄养累计总人数165名,现有寄养儿童62名,其中男孩24名,女孩38名,男女比例约为0.63:1,正常儿8名,大部分为不同程度的残疾儿,最大年龄为15岁,最小年龄不到1岁,平均年龄3岁零6个月,共34户寄养家庭,主要分布在观澜牛湖、黄田翠湖、宝安创业二村3个社区,家庭寄养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12.
成都市儿童福利院自2000年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以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寄养工作的始终,力求通过家庭的滋养和关爱促进孤残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以提高寄养儿童的护理、教育、康复为突破点,以加强科学管理为立足点,以队伍建设为保障点,认真落实<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推进家庭寄养规范化开展.  相似文献   

13.
寻找最佳养育环境 探索家庭寄养新路 探索中循序渐进 建国以来,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内养育的儿童多以集中照料为主。尽管机构集中养育有很大的优势,在特定的时期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从儿童自身的成长考虑,机构集中养育造成儿童心理发展不全面,难以建立正常的心理依恋,强化了儿童作为孤儿、弃婴的“个人”属性,弱化了其作为“人”的社会属性,难以融入社会。二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社会上没有进  相似文献   

14.
沈阳市,儿童福利院,充分利用农村特有条件,创造“热炕理疗”、“院落综合康复”等方式,使孤残儿童的康复结合到寄养家庭的生活中、创造了具有东北农村特色的寄养文化和抚育模式;使家庭寄养工作得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会福利》2014,(9):F0003-F0003
家是儿童最温暖的港湾,沈阳市儿童福利院整合资源,致力发展农村家庭寄养和院内家庭寄莽工作,先后建立农村寄养家庭80户,寄养儿童200余名;建立院内寄养家庭26户。寄养儿童100余名。孤残儿童在寄养父母温暖的怀抱里,在寄养家庭温馨的氛围里健康成长,情、能、智得到了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6.
惠安成 《社会福利》2006,(10):31-31
家庭寄养是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一个崭新模式。它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既弘扬了中华民族爱幼护幼的传统美德,同时也为社会力量参与福利事业搭建了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刘馨  李喆 《社会工作》2012,(4):78-80
家庭寄养模式是近年来广泛推广的一种儿童福利服务模式。本文通过对山西某福利院的问卷调查与走访,了解到目前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开展的大致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存的一些问题,并试图探索一套可行的社工介入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朱松筠 《社会福利》2003,(12):46-53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作为民政事业的一部分,我国对困境儿童的照料体系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尤其是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模式,作为儿童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化的最有效的方式,在全国大多数地方的儿童福利机构得到实践,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  相似文献   

19.
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即被家庭所遗弃,在儿童福利院这一特殊环境下生活、学习、成长,这一特殊群体——孤残儿童,除了要面对身体上的残疾,还要背负由于特殊背景造成的心理障碍,他们无法同有家庭的儿童一样在小家庭、大社会中生活、成长,而家庭寄养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它有助于孤残儿童各种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孤残儿童的照料也由传统的集中供养开始向多样化的照料模式转变。特别是对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呈现出百花齐放、方兴未艾的态势。其中“广德模式”、“上海模式”、“北京模式”对全国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发展的影响最为明显,是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模式的制度创新。北京儿童福利院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