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是对空间正义的矫正与重塑,迫切需要找到其发展的空间优势与路径。基于空间正义理论,搭建省际和城市双梯度空间优势分析框架,分析了广西作为民族地区在省际梯度层面的禀赋优势、战略优势和平台优势,以及城市梯度层面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和开放程度的多维度发展现状及优势,最后提出梯度融入,分级带动;产业引领,多维融入;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马艳霞  刘果  罗颖 《民族学刊》2011,2(2):76-81,88
大力发展旅游先导产业是四川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政治安定、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是响应中央高度重视和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各级会议精神和优惠政策的有力手段;是把握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和经济转型机遇,实现“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的最佳途径;是受益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战略建设,实现社会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提出了2011年四川民族地区旅游先导产业发展战略构想和发展政策举措,大胆提出了设置“四川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改革试点区”、成立四川民族地区旅游发展领导小组与旅游协会、设立四川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专项基金、打造四川民族地区旅游投融资平台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何一民 《民族学刊》2011,2(6):1-11,99
中国内陆边疆西藏、新疆、蒙古地区的城市历史悠久,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却时常遭到破坏,部分城市的发展中断。清代,由于这些地区纳入到统一的中国版图,从而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清代藏、新、蒙地区的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与内地城市相比,它们仍然处于不发展的滞后状态。  相似文献   

4.
何一民 《民族学刊》2015,6(2):1-16,85-89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与多文化的汇聚地,其对清代及民国时期新疆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内地汉文化和新疆多民族文化在新疆城市建设过程中相互作用,形成了新的特色,即双城结构,甚至多城结构。清代民国时期新疆的多个民族和多元文化对城市居民的生活习俗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中叶以后新疆城市民族构成及文化多元进一步发展,在城市建设、宗教、民俗等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疆的边疆性特征,使得其在军事上和边贸上的功能突出。清前中期新疆建立大批军事城市,至清末民国时期,这些城市的军事功能仍然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中期以后一批兵团城市和军垦城镇出现,并得到较大的发展,"屯垦戍边"向"建城戍边"转型。  相似文献   

5.
彝族     
彝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富有光荣革命传统、喜歌善舞的民族,也是我国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全国约有三百二十多万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各省(区):云南省有一百九十多万,四川省有一百多万,贵州省有三十三万,广西僮族自治区有四千多人。四川西南部大小凉山地区,是彝族最大的聚居区,有七十多万人。云南的楚雄、哀牢山和红河地区,以及贵州威宁专区,四川西昌专区,也是彝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此外,大都分散与兄弟民族杂居。彝族分布地区位于云贵高原西部和青藏  相似文献   

6.
西部大开发与四川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民族地区处于长江、黄河上游的特殊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它在西部大开发中以生态环境治理为目标的发展方向。本文从四川民族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这一特殊地位出发,分析了国家区域经济分工中四川民族地区的地位变化对四川民族地区的影响,指出四川民族地区的发展方向是建立生态经济体系,并提出了为四川民族地区的生态公共产品定价、建立生态公共产品价格支付方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原、民族与宗教:清代西藏城市发展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一民  赖小路  付志刚 《民族学刊》2010,1(1):95-104,166
西藏地区城市出现较早,但发展相对缓慢。清代是西藏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商贸的发展,清廷对西藏统治的加强以及政教合一制度的继承和发展都对西藏地区城市体系的初步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清代西藏的城市多分布于河谷低地区域,呈现沿河流、湖泊分布的地域特征。西藏的城市空间布局也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寺庙等宗教场所成为城市的中心或重心所在。西藏地区的游牧经济也深刻地影响到城市发展进程,与内地相比,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形态不完善,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单一。  相似文献   

8.
王翩 《回族研究》2023,(2):41-47
清代新疆城市的建设与管理是中央政府治疆理念在地方的映射。清代库车城市建设与管理具有鲜明的地方性与边疆性,其基本格局奠基于乾隆时期,道光时期开展修复与重建。在城市营建上,军事设施建设先于民事设施,城墙建设早于城内建筑,内部设施多改用旧有设施。库车在城市管理上从汉回隔离逐渐走向民族融合,城市空间历经物理空间上的民族分居到多民族杂居,城市管理从注重军事驻防到强调民事管理,是清政府、伯克、维吾尔族民众与内地移民多方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钟洁  覃建雄  蔡新良 《民族学刊》2014,5(4):53-58,118-119
旅游资源开发一直被认为是促进四川、云南、贵州等西部民族地区地方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然而过度的资源开发必将直接危及当地生态安全。四川地处长江上游,其民族地区的生态安全状况关系着长江流域以及整个国家的安全。本文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探寻四川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自然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生态安全保障机制,以期切实有效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黄俊棚  刘杨 《民族学刊》2020,11(6):90-97, 170-171
人口流动与城市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近代以来,西康地区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一次是清末民初在官府统筹下所进行的军事镇戍、垦殖、商贸等活动带动的移民潮,第二次是抗战时期的人口西进运动和西康建省所带来的移民潮。这两次移民潮规模巨大,其直接效果是西康地区城市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促进了西康地区城市从经济到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变迁。移民潮使劳动力市场和产品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城镇化水平提高。同时人口增长为西康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城市人口民族构成、职业构成成分趋于多样化,商人群体的壮大拓展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空间,知识分子阶层随之兴起,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建设也发生重要改变,这为此后半个多世纪西康地区城市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In the contemporary age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the mobilities of people into and out of cities are increasingly diverse. Correspondingly, it has been claimed that forms of belonging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flexible, strategic and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place attachment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se claims in empirical detail by investigating how different scales of belonging and mobility come together in the context of migrant incorporation processes in a hyperdiverse, transitional suburban locality in Sydney, Australia. Drawing on several migrant biographies, I flesh out the lived dimensions of mobility and emplacement and the various routes and roots that characterise cities of diversity. This article uses grounded portrayals of individual experiences of place and everyday mobility across a range of migration statuses and ethnic backgrounds to examine the spatial practices of belonging for mobile (and relatively immobile) migrant subjects in the city. As such, this work contributes to research that highlights the mutual constitution of place and movement, by considering the role of migrants in the everyday production of urban space.  相似文献   

12.
城市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的社会保障权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莹 《民族学刊》2011,2(1):59-65,86-87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从宏观上决定我国是一个民族杂居的大家庭。目前少数民族已遍布全国98%以上的县市,特别是对于一些大中城市,其区位优势、较快的经济发展都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然而当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从西部边疆和中部山区进入城市之后,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障权利常常得不到实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思想观念和体制上的因素不容忽视,本文在对这些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城市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社会保障权实现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关于武汉市构建城市和谐民族关系调控机制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 ,民族散居化日趋明显 ,城市民族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民族关系面临着新形势和新问题。本文以武汉市为个案 ,对当前城市民族关系的特点、影响城市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结合武汉市民族工作实践提出了要构建城市和谐民族关系调控机制的观点 ,并从加强调控主体、完善调控手段、确立调控效果评估体系等方面对调控机制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4.
陈春艳 《民族学刊》2022,13(10):1-6, 128
大量少数民族由农村迁移至城市,既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民族工作和城市治理带来了挑战。铸牢城市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能够帮助少数民族更好地适应并融入城市生活,并有助于在城市地区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有效破解城市治理的难题。应从完善保障城市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机制和体制,努力提高城市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关注并及时满足城市少数民族的精神需求,充分调动和发挥城市常住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和带头作用四个方面去铸牢城市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ce and the urba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of surveillance – a growing global phenomena in contemporary western cities – and its uses in creating and maintaining boundaries of race, particularly because surveillance of racial and ethnic minority groups tend to be grounded in specific and bounded geographic locations. Using historical evidence and data from the New York Police Department (NYPD) Stop and Frisk program during the 2003–2013 period, this article asks whether or not, strategies of state surveillance of racial and ethnic minority groups should be interpreted as a ‘new’ type of scientific racism given the state’s desire to deploy and its hyper-reliance on technologies to fulfil its surveillance role.  相似文献   

16.
袁媛 《民族学刊》2012,3(3):94-98,104
在对回族舞蹈语言的挖掘与提炼、整理与改编的基础上,对回族舞蹈语言的表现形式与内涵、以及与其他民族舞蹈兼容并蓄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提出回族舞蹈语言的发展重在探索、重在创新,舞蹈是由情而生,舞蹈要倾情而做。从回族舞蹈发展进程中显示这样一个道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良好的生态环境固然重要,但造就一批有传承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舞蹈人才则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7.
由于空间跨度和文化心理跨度的存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的适应过程是一个充满竞争、对抗、同化与顺应的过程,给城市管理和发展提出了不小的难题。本文以实际调研数据为基础,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社会中的适应状况、适应过程、适应特点及适应中存在的障碍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就此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巫达 《民族学刊》2012,3(1):9-14,91
从社会人类学的视角对都市族群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和理论回顾,并对我国都市族群研究的可能性方向和研究方法进行探索,指出我国都市族群研究至少包括三个领域:(一)海(境)外华人在中国都市的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表述研究;(二)少数民族融入大都市之后的族群、文化与社会认同表述研究;(三)新移民进入都市之后的族群性地域认同研究。都市族群研究内容包括认同建构研究、文化表述研究、大都市人意识与身份的形成过程研究。在研究中应注意族群内心情感问题、族群形成过程问题、认同的理性选择问题和历史记忆在认同建构中的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19.
肃慎起源及迁徙地域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有关肃慎的历史记载、考古发现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的综合考查,从发展的角度探讨肃慎民族的历史进程。作者认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周边民族关系的影响,肃慎族从辽西地区到吉长地区再到牡丹江、黑龙江流域,在一个不断迁徙的过程中推演着本民族的历史。同时,这一历史进程也深刻影响了整个东北地区的历史面貌。廓清肃慎民族的发展脉络,是研究东北地区历史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论民族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其理论建设相对薄弱。本文针对民族历史地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认为民族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民族实体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 ,它既包括与民族实体相关的人文现象 ,也包括与之相关的自然地理现象 ;民族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理论研究、部门研究和综合研究三个方面 ;民族历史地理学应视为一门新兴学科 ;在方法论方面民族历史地理学研究应遵循综合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区域性原则和动态过程性原则 ,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则可兼采并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